走進朗德:邂逅那抹異域風情
聲律啟蒙
經典詠流傳 第11期
趙照
00:00/04:27
作者:徐俊霞
公眾號:海風講故事(ID:haishangfeng2016)
朗德上寨是貴州黔東南一座只有百戶人家的苗寨,2008年奧運會火炬從朗德上寨傳遞,朗德上寨曾經紅極一時,遊客絡繹不絕。
奧運會之後,西江千戶苗寨開發,勢頭蓋過朗德,朗德上寨漸漸從人們的視野中沉寂。
經歷了一番商海浮沉,朗德恢復了往昔的平靜,村民安然過著自己的小日子。
我乘坐的那趟班車從黔東南州州府——凱里出發,車上的座位並沒有坐滿,除了幾個當地人,就是幾個零零散散的遊客。
中巴車路過南花苗寨、季刀苗寨和巴莎江,直接開到了朗德上寨,並沒有讓乘客徒步從下寨走到上寨。
朗德上寨沒有琳琅滿目的店鋪,沒有摩肩接踵的行人,由於寨子里過於安靜,許多遊客只在這裡停留半天,或者一天,很少有人在寨子里住下。
我和一位大連女孩都是獨自出門旅行,下車後,我們達成共識,找了一家苗家樂放下行李,便開始在寨子里行走。
朗德上寨依山傍水,寨子里的民居都是三層木質吊腳樓,一樓原來用來養牲口,現在大多用來儲物。
二樓住人,堂屋、客廳、卧室、廚房一應俱全,堂屋外側建有長廊長凳,裝有靠背欄杆,名為「美人靠」,用來刺繡、休息、乘涼。
三樓有的開發成了苗家樂,有的放置雜物。
朗德的經濟條件比前些年好了很多,幾乎每家苗家樂都提供住宿、餐飲、淋浴一條龍服務,條件好的家庭電視、冰箱、洗衣機、電腦等家用電器一應俱全,當然也有條件一般的住戶。
寨子里家家戶戶的門前都掛著苞米,這裡盛產玉米和水稻。在寨子里拾階而上,卵石小路別有洞天,巷子里不時躥出一條狗,幾隻雞。
風雨橋又稱「花橋」,以橋、塔、亭組成,是苗寨的特色,其建築堅固無比,苗族人用以關風蓄氣和遮風擋雨。
賣工藝品的婦女和老人依次排開在橋頭兜售商品,三三兩兩的遊客在風雨橋長廊上歇腳。
風雨橋下是一條會唱歌的溪流,嘩嘩的流水聲格外動聽。
我們住的苗家樂推開窗就看得見風景,二樓就餐的客廳有美人靠,我在美人靠上憑欄眺望,寨子里的人都很熱情,儘管語言不通,他們走過樓下依然熱情地用苗語和我打招呼。
朗德上寨的夜晚很安靜,看得見繁星點點,聽得見流水淙淙。寨子里幾乎沒有夜生活,聽不見歌舞昇平,看不見燈火璀璨。
我初次睡在木質吊腳樓上,頗不習慣,隨著夜深人靜,各種聲音此起彼伏,我似夢似醒,彷彿穿越到千百年前,做了一夜好夢。
清晨的朗德,由於剛下過雨,天空還沒有放晴,看不到日出,眺望遠處的山水,卻是另一番遠山如黛,近水含煙的景緻。
苗家樂的老闆一家人都很好客,連不會說普通話的老阿姨都湊上前和我們嘮嗑。
老闆的女兒今年七歲,上一年級,家裡來了客人,她簡直人來瘋,主動領著我們參觀寨子。
老闆的廚藝精湛,一日三餐都精心烹飪,還特地做了四季豆炒臘肉,請我們品嘗當地的米酒。連續多日的風餐露宿,這是我們吃過的最家常、最美味的飯菜。
因為時間充裕,我們徒步去了朗德下寨。
下寨的民居沒有上寨的年頭久,打眼一看就知道是最近幾年翻修的建築,好在保留了苗寨吊腳樓的古色古香。
正是農忙時節,水田裡到處都是赤腳插秧的村民,田野里一派綠意盎然,養眼入肺。
我們在田徑里行走,常常走入絕境,有些山路,村民走得了,我們走不了。他們背著背簍赤腳趟過河水,他們挑著膽子健步如飛,真是讓我們眼饞。
第二天,寨子里來了幾撥旅行團,我們有幸欣賞了苗寨盛大的迎賓儀式。
村長歡天喜地地點燃了迎客炮,身穿苗族服裝、頭戴銀飾的婦女蜿蜒曲折沿路擺開了十二道攔路酒,男性村民身穿青色長袍、頭戴尖頂斗笠吹起了莽筒,大家用苗族人獨特的方式歡迎著遠道而來的客人。
苗家人自釀的米酒清香誘人,最高規格的待客禮儀是高山流水,九碗酒一飲而盡,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
節目在楊大六博物館門前的蘆笙場開演,村民們載歌載舞,老人吹起了蘆笙,大姑娘、小媳婦們跳起了迎客舞,孩子們唱起了迎客歌。
據說苗族的孩子生下來就會唱會跳,他們沒有自己的文字,卻有自己千百年流傳下來的語言。
歌舞過後是長桌宴,飯菜很隆重很豐盛,苗族長桌宴的習俗是主人坐在長桌左邊,客人坐在長桌右邊,賓主相對,對酒當歌,開懷暢飲。
這時候,寨子里的村民家家戶戶都要拿出看家的本事,做一道拿手菜,用來招待客人。
朗德上寨是苗族人自己的寨子,這裡沒有濃厚的商業氣息,沒有經過千篇一律的商業開發,有的是苗家人的安居樂業和知足常樂,有的是原生態的山水和歌舞。
圖片作者:徐俊霞
山居秋暝
經典詠流傳 第11期
霍尊
00:00/04:58
作者簡介:徐俊霞,媒體撰稿人,筆名:海風,微信公號:海風講故事(ID:haishangfeng2016)一個有血有肉真性情的女子,與你一起分享最走心的文字,最接地氣的作品。
TAG:齊魯海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