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黃惇:書協會員都算書法家?大家都明白,不用我啰嗦……

黃惇:書協會員都算書法家?大家都明白,不用我啰嗦……

談超越清人

行草書我十幾年來寫的很多,這是我希望追溯源頭,以自己的微薄之力,找回晚清以來失去的傳統。記得在都江堰全國第二屆書學討論會上,我講過當代書法要有新成就,就要能超越清代,超越前輩,超越自我,歸根到底是超越清人。因為我們的前輩在書法觀念上多數是受清人籠罩的。二十世紀書家中的大部分人是從這樣的環境中起步的。在八十年代中期以前的展覽會上象樣一點的行草都找不到。一張很一般的臨摹《張遷》碑的作品,則可以堂而皇之地掛在展覽會並且被人欣賞,很多青年人甚至不知王覺斯、張瑞圖,根本不要說「趙、董」了。

王鐸臨閣帖

八十年代初日本二十人書展在中國展出的時候,人們看到日本人學王覺斯的很多,才開始了對王覺斯的認識,這種信息倒流反饋說明當時的青年書家對書法史知識荒疏到了極點。這固然有「文化大革命」的原因,也說明書法專業隊伍與專業知識的嚴重匱乏。回頭想想,當時大學裡沒有書法專業,只有幾個人是七十年代底開始招收的研究生。除此之外,還有歷史的因素:清代以後,尤其清末到民國時期,碑派的籠罩,一如康有為所言「草書既絕滅」,「三尺之童,十尺之社,莫不口北碑,習魏體。」歷史上的優秀書法傳統也因此受到了傳統上的阻隔。

康有為書法

這種書法現象我很早就感到不滿。為什麼不滿?道理很簡單,因為在晚清之前,中國有幾千年的優秀傳統,我們怎麼能視而不見呢?從歷史上看,唐代受南北朝時期影響,宋代前期受唐朝影響,明朝時期受元朝影響,清朝前期受明朝影響。民國因為比較短,清朝的書法大家到民國初中期才退出歷史舞台,所以我們這個時代被清朝籠罩是正常的事情。但是我也注意到,每一朝代都有傑出的書法家出來,勇於突破這種籠罩。

談古人筆法

我雖然學習傳統的「二王」、「蘇米」一路,但起初我並沒有想到要成為帖派,這是後來別人在文章中寫出來的。而且我從來沒有否認清代碑派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和意義。他們開闢了一條帖學沒有開闢或者說曾經有過,但他們把它做得更好的路子,也湧現了很多優秀作品和書家。問題在於是否「惟碑是美」?有人說我們從來沒有說「惟碑是美」,但是他們對書法的審美卻總是拿碑作標準來判斷的。

黃惇作品

比如包世臣反對中怯,提倡中實,那是因為篆、隸書必須中實,但是,如果拿這個標準衡量清代以前的行草書,那就要出「人命」了。行草書都是以快捷的手法寫成的,加上筆法遠比篆書豐富得多,怎麼可能筆筆中實呢?我們去看二王、老米、唐以下書法家的行草作品,這中間的道理不言而喻。但是這種碑派審美觀從清代中期以後一代代地培養到人們這一代,大家都用這樣的觀點去評書法,於是就出了問題。問題還不僅是某一個人寫什麼作品或被別人怎麼評價,重要的是許多人因習慣了看碑的方法,看不懂古代帖學書法作品的美,不知道美和不美,好和不好。這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對筆法的認識發生了異化,看不懂古人的筆法。

孫過庭《書譜》

有人講中國畫的靈魂是筆墨,也就是說,無筆無墨不成中國畫。這是中國藝術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的繪畫藝術能象國畫那樣精微到筆墨,思想、情感、意境都能通過它來表現。中國書法也一樣,沒有筆法就沒有中國書法。沒有筆法,只能稱為「字」,而不能謂之「書法」——因為它無法上升到藝術層面。所以我後來提出了「筆法核心論」。我為什麼要提出「筆法核心論」呢?因為我們這個時代不僅要面對碑派書法觀念的影響,還要面對八十年代以後受西洋衝擊而出現的「現代書法」,現代派的藝術家當然也有高手,也有搞得好的,但許多所謂的「現代書法」(包括日本)完全拋棄筆法。我個人認為實在是一種倒退,而不是現代,書法幾千年抽象出來的那一點點高級的東西,怎麼一現代就把它扔掉了呢?技不如人,還要說自己技高一籌,說技高一籌就真的高了嗎?哪有那麼好的事。

(日本)井上有一作品

我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看錢紹武先生談藝術,他講了一個故事,說一個人吃四個饅頭才能吃飽,於是就有人說我就要吃那第四個饅頭。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故事,意味深長。那前三個饅頭能省嗎?搞藝術是一個艱難的道路,想超前、想投機取巧,其結果只能產生垃圾和泡沫,在我們這個充滿「泡沫文化」的時代,我們每個人不能不保持一分清醒。

談書法格調

藝術總有品格,所以要談「雅」,所謂「化野為文」、「去粗存精」、「化俗為雅」。創新是一種理念,但新的不一定是優秀的,只有經過提煉、經過「化」,這個「新」才有價值。最近,我的朋友白謙慎在《書法報》上發表了一篇《王小二與普通人書法》的故事,發人深省。這個「王小二」是當代人,故事也涉及許多現代觀念,不過這些觀念由來已久,只是在現代離我們的距離更近罷了。我很早就想過,康有為提倡的「窮鄉兒女造像」是古代的,現代的「窮鄉兒女造像」不仍然到處都有嗎?怎麼沒有人去學呢?因此,觀念的混淆從清代就開始了。

康有為作品

我在寫北朝書法史的時候,曾經指出:碑派高潮時,大力提倡北碑,自此,書法的觀念已相當程度地混亂了,其中有四個不分:一、文化層次不分;二、雅俗不分;三、寫刻不分;四、有法之書與無法之字不分。現代有些人更不分,一鍋煮。把古時候小孩練字的字也當書法作品臨摹,還激動得不得了地去分析它如何美,就連低級和高級都不分了。你自己有興趣可以去「雅化」,把你「雅化」以後的高級東西展示給世人,但大可不必把那些「王小二」普通人的書法當作經典吹給別人聽,藝術家應該有社會責任感,而不能信口雌黃。不然的話,先進文化與落後文化有什麼差別?

沃興華作品

新近讀《新美術》雜誌,上面有一幅油畫作品,整幅作品只有「王小二」所寫的幾個大字-——「下車吃飯」,我不知道作者的動機,不過我想,這幅油畫,已和「王小二」的作品差不多了。如果說「王小二」的作品與王羲之的作品具有相同的美學價值,那書法藝術的價值如何體現?書法家的價值又如何體現?

談書家學養

現在書法家不做學問的很多,而學者不會用毛筆的也很多,要互補,書家應多讀書,修養很重要啊!有些二十幾歲的青年,藝術天賦很強,也很用功,可卻越寫越差,而且跟時風,什麼原因?胸無點墨嘛。過去常聽老一輩的人告誡我們,你不能不讀書啊,否則將來要成寫字匠哦!實際上,在歷史上,寫字的人只有兩種,一種是文人書法家,一種是字匠。

蘇軾《赤壁賦》

今天時代變了,要不要提學者型書家,我管不了。但希望自己是書法家的人,總不希望人叫他寫字匠。古代那麼多人拿毛筆寫字,是不是人人都是書法家?肯定不是。會用毛筆寫字,不一定都是書法家。今天則不同,只要提得起毛筆,個個都敢稱書法家,這是非常荒謬的事情。再加上書法社會團體,定名為書法家協會,但是不是書法家協會會員都是書法家呢?我想大家都明白,用不著我多羅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之海 的精彩文章:

文徵明行書《茶歌》,寫得比美聲唱法還好聽
寫好這60個字,楷書才算開始入門!

TAG:書法之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