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目不識丁的母親, 教出民國大先生胡適:一個有遠識的媽媽, 勝過十套學區房

目不識丁的母親, 教出民國大先生胡適:一個有遠識的媽媽, 勝過十套學區房

原標題:目不識丁的母親, 教出民國大先生胡適:一個有遠識的媽媽, 勝過十套學區房


01


1938年,正是抗日局勢最糟糕的時候,蔣介石忽然任命一人為中華民國駐美大使。日本政界馬上給予密切關注,連官媒《日本評論》都說:「要想抵擋此人,必須派三人一同出任,文學專家鶴見祐輔、經濟專家石井菊次郎、雄辯家松岡洋右,否則很難對付。」


這位奉命於危難之際的人,就是胡適。


胡適當北大教授時,年僅26歲。他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一鳴驚人。蔡元培看出胡適的鋒芒,立即請他到北大,兼任英國文學、修辭學和中國哲學史三門課的老師。前兩門還好說,第三門課還沒開講,學生們就質疑:「一個留洋回來的人,怎麼能教好中國哲學史?況且才26歲!」


<胡適>


誰知胡適上來,拋開以前的課本,重編講義,丟開唐虞、夏、商,直接從周宣王以後講起。嚇得那些言必稱三皇五帝的舊學者下巴都掉了一半。有人便找到當時最敢放炮的同學傅斯年,要他去聽一聽,傅斯年聽後,對那些「不以為然」的學生說:「這個人書雖然讀得不多,但他走的這條路是對的,你們不能鬧。」


講課同時,胡適以博士論文為基礎,寫出了10萬餘字的《中國哲學史大綱》,不到3年再版7次。30歲不到,他就成了學界的「泰山北斗」。


擔任駐美大使期間,胡適演講了400多場。僅1942年上半年,就游遍美國各地,創下外國使節在美的最高行程紀錄。被邀出席公共演說之紀錄,亦為所有外交人員之最。當時中國抗戰的決心和意義能得到美國普遍的同情和支持,胡適可謂功不可沒。


胡適曾提出,知識分子應當「不降志,不辱身,不追趕時髦,不迴避危險。」他一生拿了35個榮譽博士,無論是治學、為人、從政,都擔得起這四個「不」字。其學問、眼界、心胸,向來為人稱道。


但很多人恐怕不知,對胡適影響最深的人,居然是一個幾乎不識字的農婦。


她就是胡適的母親,馮順弟。


02


馮順弟嫁給胡適父親時,才17歲,而胡適父親胡傳,當時已是47歲的「老頭」。為何願意嫁給比自己年長30歲的男人呢?這還得從馮順弟的爹說起。

馮順弟父親14歲時被太平軍擄走,後來逃回家鄉一看,祖上的房屋已成了一捧焦土。打那時起,順弟父親最大的心愿,就是振興祖業,修一幢新屋。可是家中日子清苦,這房子要修到何時,誰也不知。


47歲的胡傳來提親時,母親說什麼都不答應,馮順弟卻點了頭。其一,胡傳是有名的鄉紳,品行高尚,人稱「三先生」。每次三先生一回鄉,什麼賭館、煙館,都不敢開門了。其二,是自己嫁過去,彩禮豐厚,有了這筆錢,就能幫父親蓋房。馮順弟覺得這是兩全其美的事。就這樣,她成了胡傳的第三任妻子。



<胡適故居>


嫁入胡家後,胡傳對馮順弟相當疼愛,還教她讀書寫字。不久後,馮順弟便為胡傳生下一子,取名嗣穈,也就是胡適。然而世事無常,甲午戰爭爆發,胡傳帶病在戰亂中奔走,死於廈門。在《四十自述》一書中,胡適這樣寫到母親聽聞噩耗時的悲痛:


「我彷彿記得我父死信到家時,我母親正在家中老屋的前堂,她坐在房門口的椅子上。她聽見讀信人讀到我父親的死信,身子往後一倒,連椅子倒在房門檻上。東邊房門口坐的珍伯母也放聲大哭起來,一時滿屋都是哭聲,我只覺得天地都翻覆了!」


這一年,馮順弟才23歲。


從此,她便一人肩負起撫養胡適的重任。


03


馮順弟雖是一介農婦,但她深知讀書的重要性。胡傳在世時,曾無數次對她說:「穈兒天資聰穎,務必令他讀書」。所以,在胡適連學堂的門檻都跨不過去時,馮順弟就把他送進了學堂。

小小年紀,胡適並不以讀書為苦。同族的孩子讀書,坐不了多久,就會跑出去玩兒,胡適卻能靜坐深讀,一直讀到天黑。當時胡適只是奇怪,讀書又不是苦事,為什麼其他孩子就讀不下去呢?後來才知道,原來是母親使了一股「暗勁兒」。


那時學生讀書,每年都要給老師送銀元。通常一個學生送兩塊就足夠了。馮順弟卻不同,她第一年就送了六個,第二年起,逐年遞增,最後一直送到了十二個銀元。這份厚重的學金,打破了胡適家鄉的紀錄。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對老師有一個要求:「希望先生您能為胡適單獨講書。每讀一字,須講一字的意思;每讀一句,須講一句的意思。」


當時,一個同學的母親請先生代寫家信。信寫成了,先生讓同學帶回家去。等先生走了,同學把家信抽出來偷看,忽然問胡適:「穈,這信上第一句『父親大人膝下』是什麼意思?」胡適在心裡驚詫:你也念過《四書》,竟不懂「父親大人膝下」是什麼!


胡適這才明白母親的良苦用心。多交那十塊,就是想胡適能學到真東西,而不是讀死書。



<庚子賠款留學生,胡適(立者二排左一)>


胡適稍微大一點時,馮順弟還沒掌握家中財政,卻為胡適讀書的事據理力爭,堅持要讓他去城裡求學。終於,在順弟的再三要求之下,12歲的胡適跟著哥哥離開家鄉,去到了上海。這可以說是胡適一生的轉折。沒有母親的堅持,他無法成為日後的學界泰斗。


更令人動容的是,胡適讀書時,辛亥革命爆發,胡家產業蕩然無存,馮順弟的父親、弟弟、妹妹相繼離世,對她造成了無比巨大的精神打擊。馮順弟卧病在床,怕自己出現意外,為了讓兒子放心讀書,便提前請人拍了些照片保存起來。拍完後,馮順弟囑咐家裡人說:「要是我一病不起,千萬不要告訴穈兒。就像往常一樣,每個月按時給他寫信。等他學成歸國,我要是不在了,就把這些照片留給他做紀念,穈兒見到照片,就等於是見到我了。」


愛子深切,僅此一語,足以使人落淚。


馮順弟文化水平雖不高,卻始終將念書當做胡適一生的頭等大事。即便是後來家業衰落,窮到要以變賣首飾為生,居然還借了八十塊大洋給胡適買書。

她以一個母親最深沉的愛,為胡適架起了一座通往知識國度橋樑。沒有這樣一位有遠識的母親,胡適一生也看不到家鄉外的世界,更別說成為北大教授,成為一代自由主義思想的傳播者。


04


在民國的文化圈中,胡適人緣極好。當時眾人皆以成為「胡適之的朋友」為傲。錢鍾書甚至說:「胡適之品格,絕高於魯迅、蔡元培等。」確實,只要身邊有人需要幫忙,胡適總會施以援手。


1919年,林語堂作為清華教員留美,每個月只有40元津貼。而他還要帶上妻子。這樣一個月算下來,可謂捉襟見肘。胡適知道後,說:「北大每個月資助你40元,只要你畢業後回北大任教。」林語堂一口答應。後來他才知道,這筆錢是胡適自己出的。


1920年,歷史學家顧頡剛從北大畢業,胡適馬上推舉他留任北大。作為北大的助教薪水只有50元,而顧頡剛有一妻二女,要養活一家人,這點錢根本不夠用。胡適便又拿私人的錢,每月借給顧頡剛30元。


1961年,李敖從軍中退伍。他回到台北,做歷史學家姚從吾的助手,月薪極底,窮到只能去替學校的語文老師代改作業。認識偶像胡適後,胡適見他窘迫,立即拿出了1000元資助。向來毒舌的李敖感佩道:「別的老先生,高高在上,會這樣幫助一個年輕人么?一比之下,就知道胡適的高人一等了。」


胡適一生助人,幾乎不求回報。妻子江冬秀不止一次抱怨:「適之幫助窮書生,他開起支票來活像一個百萬富翁,待我,他就好像一個窮措大。」


胡適死時,餘款竟只有153美元。



<少年胡適>

此外,胡適還是個包容心極強的人。


想當初,站左翼的魯迅和胡適漸行漸遠。魯迅越來越看不慣胡適「國民導師」的做派,在《導師》一文中影射到:「尋什麼烏煙瘴氣的鳥導師!」面對魯迅的冷嘲熱諷,胡適卻十分淡然,在著作《五十年來之中國文學》中,客觀評價魯迅在新文化運動中的貢獻:「他的短篇小說,從《狂人日記》到《阿Q正傳》,雖然不多,差不多沒有不好的。」


1936年,作家蘇雪林給胡適寫信說:「魯迅是刻毒殘酷的刀筆吏,陰險無比,人格卑污。」胡適卻回信說:「凡論一人,總須持平。愛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方是持平。魯迅自有長處。如他的早年文學作品,如他的《中國小說史略》,皆是上等工作。」


據季羨林回憶,胡適平日里待人溫和,見了誰都滿臉笑容,絕沒有教授的架子。對此,在《四十自述》中,胡適給出了最好最權威的解釋:


「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在做人上,她是我的恩師。」


05


胡適父親死後,馮順弟開始主持一家人的事務。她做繼母,大女兒、大兒子都比她年紀大。每天周旋於媳婦、兒女之間,一句話不小心,就可能得罪全家人。馮順弟的處事之道,便是包容、忍讓。


胡適的大哥從小就是紈絝子弟,抽鴉片、好賭博,一年下來,總要在外面欠債。每到年關,就有一群人提著燈籠上門,坐在胡家大廳不肯走。胡適的大哥跑出去避風頭,馮順弟也不發火,該怎麼料理家事就怎麼料理家事,只當看不見這些人。等到天快黑了,才去鄰近的本家那裡拿點錢,將債主們一個個勸走。胡適的大哥回來,順弟也絕不發火。


兩個兒媳裡面,一個無能又不懂事,一個能幹卻氣量窄小,經常因為一兩句話傷和氣。一生氣,兩人就黑著臉在家裡走來走去,把桌子椅子摔得直響,甚至當著順弟的面說些置氣的話,給順弟委屈。胡適兩個哥哥的女兒,跟胡適差不多大,每次起了爭執,順弟都會先教育胡適,令他道歉。


<青年胡適>


兒媳婦要是說些風涼話,順弟也不發怒,走到鄰居家談些瑣碎,回來臉上還是笑顏。後來胡適回憶母親的這番忍讓時說:「我起初全不懂得這一套,後來也漸漸懂得看人的臉色了。我漸漸明白,世間最可厭惡的事莫如一張生氣的臉;世間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氣的臉擺給旁人看。這比打罵還難受。」


但馮順弟不是一味的軟弱,該保持尊嚴時,她是一步也不讓的。胡適的五叔是個無業浪子,有一天在煙館裡發牢騷,說家中有事,順弟總請某人幫忙,大概有好處給了她。順弟聽了,立即請了幾位本家來,當面質問:「你說給了我好處,把證據拿出來!」直到胡適的五叔當眾認錯賠罪,她才罷休。


在《四十自述》中,胡適寫道:「我母親待人最仁慈,最溫和,從來沒有一句傷人感情的話。」這顯然對胡適有很大的影響。長大後的胡適,性格溫厚,謙謙君子,這都得益於母親言傳身教。


06


母親常教育胡適:「我這一生只見過一個完人,就是你父親,你要學他,決不能給他丟人!」所以教育起兒子,馮順弟是第一等的嚴厲。


胡適還記得,幼年讀書時,天還沒亮,母親就要到房間里來,把他叫醒,問:「想一想,昨天有沒有說錯什麼話?做錯什麼事?」等胡適自省完了,便叫他抓緊時間去學堂。胡適總是最早讀書的那一個。先生來時,胡適早就把書都背完了一遍。


嚴雖嚴厲,但訓斥胡適時,馮順弟從不會當著別人的面。胡適做錯了什麼事,她會嚴肅地望一眼。犯的錯小,就在每天早上胡適自省時教訓兩句。犯的錯大,就等家裡人都睡了,關上房門,行罰胡適。既讓他得到教訓,又不傷及他的自尊。



<胡適批道:沒有戴眼鏡,使我感覺這像上有我母親的神氣>

一個初秋的傍晚,胡適在外面玩兒,姨媽看到了,就讓他添一件衣服:「小心涼!」胡適接過嘴便說:「娘(涼)什麼!老子不老子呀!」剛說完,抬頭就看見順弟。這樣輕薄的話,做母親的聽了當然不快。等到夜深人靜了,她才到胡適房中,讓胡適跪下:「你沒了老子,是多麼得意的事!好用來說嘴!」


胡適哪裡懂得母親的苦。年紀輕輕沒了丈夫,還要周全一家人的臉色,吞咽不少委屈。後來胡適感嘆道:「我母親23歲做了寡婦,又是當家的後母。這種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筆寫不出一萬分之一二。」


沒想到,被母親一罵,胡適哭狠了,竟然落下了眼疾。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醫來醫去,總醫不好,順弟心裡又悔又急,聽說眼翳可以用舌頭舔去,一天夜裡,她偷偷來到兒子房間,把胡適叫醒,真用舌頭去舔兒子的病眼。


可見做母親的,心到底是溫軟的。


馮順弟23歲喪夫,此後又相繼送走父母、哥哥、妹妹,大半生孤獨,忍讓、包容,只求讓兒子成才。她一生的慰藉,都在兒子胡適身上。然而半生操勞,重病突然襲來,胡適成婚後不久,她便撒手人寰。


在《先母行述》一文中,胡適不禁慨嘆道:「伏念先母一生行實,雖纖細瑣屑不出於家庭閭里之間,而其至性至誠,有宜永存而不朽者!」


僅「不朽」二字,可見她在胡適心中的地位。


知道馮順弟的人不多,她雖是一個普普通通農婦,卻以她的堅忍、善良和智慧,塑造了胡適那溫潤如玉的性格,為他一生的學術建樹打下基礎。


天下和她一樣的母親,又何嘗不是「偉人」呢。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書單」(ID:BookSelection):由《南方周末》、《香港大公報》等資深媒體人共同打造,幫你篩選好書、過濾爛書,打開知識邊界。授權請聯繫出處。

知道馮順弟的人不多,她雖是一個普普通通農婦,卻以她的堅忍、善良和智慧,塑造了胡適那溫潤如玉的性格,為他一生的學術建樹打下基礎。

天下和她一樣的母親,又何嘗不是「偉人」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研究 的精彩文章:

TAG:中國教育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