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質疑缺位:科學精神的中國短板

質疑缺位:科學精神的中國短板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雙南剛剛回國時,非常不習慣——在學術上,沒有人和他「吵架」了。

「不但如此,一旦給別人的學術觀點挑毛病,對方就覺得沒面子、下不來台。」張雙南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說,從學術角度提出批評、質疑,進行學術爭論,在國外是十分常見的事情。然而,這在國內顯得有些「大逆不道」。

質疑,在張雙南看來,正是目前中國科技界最缺乏的科學精神。

質疑乃科學精神之核心

張雙南把科學精神總結為六個字:唯一、獨立、質疑。

所謂唯一,即科學的目的是發現科學規律,而科學規律是唯一的。所謂獨立,即科學規律獨立於發現者,不管誰來做科學研究,東方人也好,西方人也罷,在方法正確的前提下,所發現的科學規律是相同的。所謂質疑,從字面上看是最容易理解的,但張雙南認為,它恰恰是科學精神中最重要的兩個字。

「科學的進步和創新離不開質疑。」張雙南說,從牛頓的經典力學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每一個重大科學理論的誕生都不是自然演化出來的,而是伴隨著新理論對舊理論的質疑,甚至伴隨著激烈的爭論和衝突。可以說,沒有觀點的碰撞,難以擦出真理的火花。

但在中國科技界,似乎缺乏這樣的習慣。大家講究中庸之道,講究以和為貴,在潛在的氣氛中對批評和質疑是不鼓勵的,因為這樣會「傷和氣」。張雙南認為,這並非中國科技界獨有的問題,而是中國幾千年來的文化傳統使然。

張雙南曾想辦法以圖改變這種風氣。幾年前,他嘗試舉辦「學術批評論壇」,邀請和自己學術觀點不同的人對自己提出學術批評。「既然不方便當面批評別人,那就邀請別人來批評自己好了。」這是張雙南當時的想法。遺憾的是,這個「學術批評論壇」只辦了一次,之後便難以推行。

張雙南觀察到,質疑精神的缺失,使科技圈出現不少怪現象。科研人員不但很少與國內同行進行學術爭論,對國外的學術思想更是缺乏批判和質疑。在申請科研項目時,首先會被問,這種研究外國人有沒有做過?跟蹤外國人的前沿研究容易通過,也容易出成果。假如外國人沒有做過,就會被問,外國人都沒做過,你做這個幹什麼?

長此以往,就出現了這樣一種結果:在科研領域,很多原創思想都是外國人提出來的,中國人則負責實現它,或者進一步提升它。用張雙南的話說,外國人負責「挖坑」,中國人負責「灌水」。一個很明顯的例子是,這些年中國科研人員發表的論文數量很多,但是原創性思想或成果卻很少。換句話說,他們的論文所涉及的「坑」,都是外國人挖的,而不是中國人自己挖的。

解鈴還需系鈴人

難道中國人真的不擅長質疑嗎?

張雙南以前在清華大學講課時,提出一個要求:每個學生每堂課必須向他提一個問題,越尖銳越好。最近他又在中國科學院開了一門關於科學方法的課程,也提出同樣要求。他發現,在鼓勵批評和質疑的課堂氛圍下,學生們常常與他進行熱烈討論,有時甚至會和他吵起來。這讓張雙南感覺非常好。

「所以不是中國人缺乏質疑的能力,而是我們的文化氛圍不鼓勵批評質疑,慢慢把大家的稜角磨平了。」張雙南說。

解鈴還需系鈴人。張雙南認為,質疑精神的缺失源於文化傳統,質疑精神的培養也要從文化入手,形成鼓勵批評質疑的氛圍。

在教育層面,張雙南發現,學校傾向於給學生灌輸科學知識,但很少告訴他們,什麼是科學,什麼是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而培養孩子們的科學精神,首先要培養他們分析、批判、質疑的能力。

張雙南提到了人們常講的「文化自信」。在他看來,真正的自信,就是既敢於接受批評質疑,正視和改正自己的不足,也敢於批評和質疑他人。這一點也適用於中國科技界:應該既歡迎和鼓勵國內同行之間互相批評質疑,也要敢於批評和質疑國外同行的學術觀點。

「沒有質疑,科學精神無從談起。沒有科學精神,就不會有創新。沒有創新的文化不會成為先進的文化,只有先進的文化才有自信!」張雙南總結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科學 的精彩文章:

先進模型教電腦判斷文字作者性別
缺血性卒中複發「元兇」找到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