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習得,在不知不覺中,寶寶就學會了英語

習得,在不知不覺中,寶寶就學會了英語

分享 A?寶寶的育兒經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讀過小學的人應該都記得。它是說,學後,再常常實習,之後熟練了,就會很高興。

很顯然,學和習,早在孔子的年代,就有本質的區別。學是知道,習是應用,之後才有掌握。

習得

過去,無論是學校里,還是在家裡,都非常關注學,而嚴重忽略習。你可能會說,「不對哈,從小學開始,學生們不是每天回家都寫作業,還有考試。這些不都是複習嗎?」

複習怎麼能等同於實習呢?複習知識,是鞏固學這個動作的一種手段。它和實習差太遠了。

舉個例子,背化學元素表,背化學概念,背化學公式,哪怕再加上用化學公式去運算,都是學。而習,指的是拿著燒杯、酒精爐去做實驗。是在現實世界裡來真的。

習說的是動手能力,說的是實操。

在英語里,學語法,背單詞,學讀音,都是學;而去聽,去說,去讀,去寫,才是習。

過去50年中,全球很多學者都在研究一個課題:要怎樣像寶寶學母語一樣學會外語。結果很多學者發現,學,這個思路是不對的。

最自然的語言學習法

回想從寶寶出生,到現在的這段時間,你曾經教過他中文語法嗎?如果沒有教過,或者教的很少,那寶寶是怎麼學會說完整的中文句子的?

英語國家裡的父母們也和我們一樣,不怎麼教孩子語法,因為那是小學老師的工作。孩子學會聽和說都不需要學語法,當然也不需要背單詞。不背單詞,不記語法,寶寶學母語的方法更注重實際使用,也就是習得

我們這一代人,大部分都是「學」英語的受害者。我們是用智商去學英語:先理解,然後背,之後再答題,但實際上,我們使用英語的機會就特別少,也就是缺少語言環境。我們本質上都是在嘗試「學」,而不是在習得英語。結果怎樣呢?學了至少10年,還是聽不懂,說不出。

我們深深地受了學的毒害,卻也習慣了它。所以好些家長會要求才3、4歲大的寶寶背單詞和背語法。其實這些完全沒必要,因為孩子有效率更高,更自然的學習方法。

習得注重試錯

「習得」和「學得」最大的區別,恐怕就是習得注重試錯,而學得注重正確的重複。

試錯貫穿了寶寶學母語的整個過程。所有寶寶在沒學會說話之前,都在牙牙學語。他們著急的時候,會和我們嘰嘰喳喳「說」上一大串話,但我們通常聽不懂(然後還要裝作是懂了)。

在我們家就有一段時間,我和爺爺是女兒的翻譯。她說了一句話,別人只能聽懂大概1/3,我和爺爺稍微好一點,比別人多懂1/3,剩下的那1/3就完全靠猜。

寶寶這個牙牙學語的過程,就是習得過程。他不斷地試錯,最終學會了用最簡單的方式表達自己。比如,孩子一開始說話,說得一定特別簡單,就幾個詞蹦出來,完全談不上有語法。

如果你用「學得」的標準看待牙牙學語,那你能找到的錯誤太多了。你可能沒法忍受,寶寶連續幾個月,甚至一兩年,一直說不清完整的句子。

我們對牙牙學語的寬容,是寶寶們學會母語的關鍵。如果我們能用同樣的態度對待寶寶的外語學習,他會更有自信,會更多的嘗試「習得」英語。下一次寶寶發音錯了,詞不達意,語法不工整,你沒必要立刻糾正他。

說話,不論句子是否工整,修辭是否正確,只要聽的人懂了你的原意,就是最好的語言表達。至於語法錯誤,發音不標準,等寶寶的英語水平到達一個高度,自然能自己察覺和改正(身邊英語好的朋友都有這個共識)。

「學得」,就不同了。它講的是精準。單詞讀音不準,要多練習;單詞拼寫不正確,要多練習;句子的語法結構有問題,要多練習;並且練習之前,你還必須被很多規則,比如音標的重音規則,語法規則。你看,我只寫了一點學得的過程,你是不是就會覺得很複雜、好難,開始腦袋疼了?對寶寶來說,就更是如此。用學得的方法,會讓孩子對學英語生厭。

學得,是成年人學英語的方法,不是孩子學英語該用的方法。這是我在前兩篇文章里,推薦大家給孩子讀繪本,聽兒歌的原因。因為讀繪本、聽兒歌代表的是習得,和它們對立的正是背單詞、記語法的學得。

兒童學英語,有習得優勢

成年人很悲催,因為我們很難使用習得方法學英語。可以說習得是孩子們的專利。下面這張圖,就能說明這種情況。

這張圖來自我們兩周前分享的那個TED演講視頻。它說的是,在17歲之前,人學習語言的能力很強,並且年紀越小,學習語言的能力就越強。這個規律背後,藏著的就是習得。

習得是個很自動化的過程,看上去沒有刻意去學,只是經常用,結果就自然而然地會了。這歸功於內隱學習——在不知不覺中學習

寶寶的大腦,會自動化地對語言做統計,然後從中間提取出最常的規律,比如概念、詞語、語法規則,等等。大腦還會自動在這些規律之間,以及規律和現實環境之間建立聯繫。比如,『奶』是『吃』的,常常裝在『瓶子』里,『手』可以『拿』瓶子,『水』是『喝』的,常出現在『廚房』。這些都是規律和聯繫。寶寶掌握這些之後,再遇到類似的場景,就會舉一反三地調用它們。

也就是說,在生活中,寶寶聽到一個詞的次數越多,他就越容易掌握這個詞。比如,寶寶一般是先學會說,『奶』、『水』這些詞,然後才學會『蛋』,『蘋果』這些詞。因為奶和水在他生活里出現的頻率,要比蛋和蘋果的頻率更高。

寶寶的這種內隱學習能力,比成年人強很多。所以只要身邊有語言輸入,他們就能自然而然學會一種語言。根本不要死記硬背。相反,成年人學語言,往往要刻意地去記憶。

讀繪本的本質

依據內隱學習規律,給寶寶大量的語言輸入,並且把同一批語言元素高頻度的輸入給寶寶,可以加速語言學習。讀繪本的本質,就是加大了輸入量,並提高特定語言元素的輸入頻度。

如果一個繪本給寶寶讀了50次,他一定會記住裡面的一些詞和用法。

你可能會發現這類現象:寶寶沒見過狐狸,也沒聽過中文的「狐狸」。後來你指著一個英文繪本里的狐狸,告訴他:「This is a red fox」。之後你把這個繪本給他讀了50遍。然後有一天,當你又拿給他一個有狐狸的中文繪本,他會指著狐狸說,「這是fox」。

讀繪本的時候,你不必要求寶寶去刻意地記住什麼,因為他的大腦會悄悄完成統計和記憶工作。你的任務只是給他讀,幫他做好輸入工作。

不會讀繪本,怎麼辦?

我們之前說過,9個月是一個外語敏感期。如果在9個月之前,寶寶獲得足夠多的外語輸入,他以後學外語會更容易。並且9個月的寶寶只接受真人的外語輸入,視頻、錄音的外語輸入都沒意義。

如果我們平時在家不說英語,那麼寶寶9個月時,讀繪本是學英語的最好方法,可能也是唯一方法。

但如果錯過了這個時機,並且你自己實在不能讀英文繪本,也不要緊。既然英語的輸入量和輸入頻率最重要,我們就可以用其它方法創造英語環境。比如:

看動畫片,看電影

2歲後,給寶寶看低幼版的英文動畫片。可以每天看1-3次,每次10-20分鐘。2歲時,每天看電視最好不要超過1小時,以後可以慢慢增加時間。但5歲前,每天看電視的時間,不要超過一個半小時。

隨著年齡增長,可以不斷給寶寶更新動畫片。挑選動畫片時可以考慮兩個因素:興趣第一,經典第二。比如:《小鼠波波》,《女巫麥格和小貓莫格》,《麥斯和露比》,《米奇妙妙屋》,《小豬佩奇》,《愛冒險的朵拉》,《卡由》,《貝貝熊》,《好奇猴喬治》...

看動畫片的原則是,盡量多次重複看同樣的內容(高頻度輸入)。

等寶寶4歲之後,可以用電視看一些英文的動畫電影。比如,《瘋狂動物成》,《頭腦特工隊》,《冰雪奇緣》,《神偷奶爸》... 最好也是反覆看幾遍,甚至十幾遍。

每天30分鐘,一年合計是182小時,如果持續3年,就是547小時。如果3年中反覆看7-10部動畫片,那麼每部動畫片基本上看了5遍左右。這算是能達到了我們的目標:大量輸入,高頻輸入

注重習得的英語班

4歲之後,如果有條件,可以給寶寶報個英語班。但英語班的授課內容合和方法特別重要,需要詳細考察。我們上面說了「學得」和「習得」的區別和特點。選英語班的時候,可以考量它是注重學得,還是注重習得。

最大的區別是,寶寶有沒有機會多聽,多說。如果一個班裡20幾個學生,老師在上面講單詞,講語法,孩子多數時間在聽講,沒有什麼機會和老師還有其他同學互動,那這就是「學得」。

相反,如果一個班裡的學生不太多(10個左右),老師表面上是給孩子講故事,帶著孩子們一起做手工,玩遊戲,但在很多細節里是在給孩子高頻率的輸入英語知識,是在鼓勵孩子用英語說話,那麼這就是「習得」。

通常「習得」英語班比較貴,並且都是外教在授課。

總結下來,給寶寶讀繪本算是最自然,最有保障,投資最少,回報率最高的英語學習法。但如果沒時間給寶寶讀繪本,也可以用其它方法建英語環境,只要方法符合習得的標準:大量輸入,高頻輸入,寬容的鼓勵寶寶多試錯。

兒歌推薦

上周一些朋友買了我推薦的Wee Sing,之後問我能不能推薦幾首英文兒歌,因為除了3/4拍的兒歌之外,其它內容實在不知道從哪裡開始好。這裡就給大家推薦幾首我女兒幼兒園時學過的。它們比較適合2-4歲的小朋友:

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

Mary Had a Little Lamb,

Five Little Monkeys,

The Muffin Man,

Head Shoulders Knees and Toes.

這周的分享就到這,我們下周再見。如果有什麼寶寶學英語的問題,可以給我留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寶寶 的精彩文章:

《地下城與勇士》玩家戲弄旭旭寶寶,旭旭寶寶直接怒了
不要以為做好了產檢寶寶就健康啦,這些知識點你不得不知!

TAG:寶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