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買空了京都的老房子,順便拯救了那份文化傳承
身處現代都市當中,
時間總感覺不太夠用,
你要忙著工作賺錢、學習充電…
在鋼筋水泥的包圍下,
許多人產生了逃離的想法。
有些人黯然離開了大都市,
在山野或田間尋得了片刻歇息;
而有些人,卻另闢蹊徑,
於外國的土地上保護了他們的靜謐安寧。
這些同胞在日本京都的大街上
買下名為町屋的古建築,
重新裝修後開放,
賦予了它們新生!
數百年前,在京都這座日本歷史上的首都里,
商人和手藝精湛的工匠們,
在京都的大街小巷上
用他們代代相傳的精細木工技術
打造了一批商住兩用的房屋
——町屋。
傳統似乎總是相似的,
北京有衚衕,
而京都有町屋。
木造的町屋有著狹長的基地,
樓高兩層,前店後住,
安靜的庭院隔開兩塊區域。
但可惜的是,
由於日本人口的減少和生活方式的改變,
京都歷史悠久的町屋
也在禁止建設的1950年後開始消失。
這種以木結構為主的房屋逐年老化,
耐震、防火及溫度調節能力
也無法與現代建築相比,
這使得圍繞町屋進行的京都城市生活
開始變得難以維持。
很多長期在這裡居住的家庭
因為覺得改造和整修費用較高,
而選擇搬離或者直接將其拆掉。
根據京都市政府的統計,
在京都現存的約4.7萬座町屋中,
超過10%無人居住,
每年還有2%左右的町屋被拆除。
而京都最為獨特的,
便是與其他城市相比
保存良好的傳統文化氛圍。
若是繼續這樣發展下去,
這種獨有的日式古韻便會悄然消逝。
而前來觀光的遊客也會敗興而歸,
這對以旅遊業為主要收入的日本
來說無疑將是一次重創。
日本政府也注意到了這點,
在2014年,京都當地開放了
「簡易宿所營業」和「民宿」資格,
這項政策一出,
便吸引了大批相關從業者湧入。
現在民宿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儼然已經超過了普通的旅社。
因為一次完美的京都旅行,
絕不能缺少榻榻米和傳統的推拉門,
還要能煮茶焚香、靜聽流水,
悠然看庭院風光才是。
抱著對民宿的一腔熱情,
眾多同胞買下了大大小小的町屋,
但沒想到這些外表尚可的老房子,
早已是敗絮其中。
木質的大梁發霉腐爛,
牆壁一碰就碎,
地基也早已下陷,
內部管道更是壞得七七八八。
雖然改造迫在眉睫,
但改造還需獲得當地居民的同意。
民宿要想獲得建築許可,
必須有町長的親筆簽名,
小小的簽名,卻包含了複雜的人情世故。
所以在動工前,民俗老闆
總是跑前跑後,
提著禮物各處拜訪,
保證不會影響鄰里街坊的生活。
90後町屋民宿老闆紀曉暘,
已經掌握了和日本鄰居的相處之道:
「去看望年紀大的日本鄰居,
最穩妥的辦法是帶上
京都當地產的虎屋牌羊羹。」
只是總會有踢到鐵板的時候,
保守固執的當地老年人
不願意做出改變,
便會百般刁難前來的民宿老闆。
各式各樣的刁難,引來了
日本當地木工建築師
恨鐵不成鋼的呵斥:
「不會感到羞恥嗎?
日本的傳統需要中國人來保護,
你們卻只會在這裡叫嚷反對!」
想想也確實有些諷刺,
被視為日本傳統卻瀕臨消失的町屋
當地人卻不願買來修護。
中國人把它改造成賺錢的民宿,
卻延長了町屋的使用壽命,
反倒成了另一種保護。
為了還原町屋的本來面貌,
民宿擁有者們挖空了心思,
用最少的改變,
最大限度地呈現出町屋的完美:
甚至將本來的傢具拆下修整,
整體裝修完畢後再安上。
在維持原貌的同時,
現代的便利設施也是必不可少的,
這種新舊元素的交融,
讓町屋的改造行動
成為了真正的「修舊如故」。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是有了閑暇,
能住進這樣的民宿,
時間在此處的流淌
都會變得緩慢而舒適。
但更令人自豪的,
是這樣的壯舉出自於我們的同胞。
日本作為我們的近鄰,
甚至比我們更完美地傳承了唐朝文化;
可以說,對町屋的拯救性改造
並非僅僅幫助了他們,
還幫助我們重現了失落的文化。
助人為樂,手有餘香,豈不樂哉?
※林青霞竟因45年前的學生照在日爆火?被贊「最美校花」!
※別只知道安耐曬,日本妹子瘋搶的都是這些防晒!
TAG:仙貝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