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醫如何看待脾胃

中醫如何看待脾胃

什麼樣的人吃的不多但特容易胖?

什麼樣的人吃很多但卻很瘦?

什麼樣的人會比別人衰老得慢壽命長?

什麼樣的人生病後康復能力強恢復的快?

——這些都跟我們的一個臟腑的能力有關,它先天的條件以及後天你對它的養護程度,都直接決定了上面說的那些問題,它就是我們的脾胃。

1

脾胃好不好看看這幾處

1、看食指

正常食指:食指暢直,粗壯,指肚飽滿彈性好,無靜脈顯露,靈活、有力。胃區彈性好,色澤正常。

異常情況一:食指彎曲、向中指靠攏,末節變細,彈性差,乾癟沒有彈性;

異常情況二:指節橫紋上有青色靜脈顯露。

此外,正常手指的指肚應該是特別飽滿的,如果手指指肚出現乾癟和皺褶,就說明是氣虛了。

2、看手掌

手部顏色榮潤,有光澤,脾胃功能正常;

手部光澤度差、手掌多青色或有青筋為脾胃功能差的表現。

看手掌的胃區是否飽滿。拇指根部到掌紋處畫一條直線,形成的三角區域就是我們的胃區。用另一隻手壓一壓看是否有彈性,如果壓後鬆開很快復原,這樣的人胃氣就很好,反之是胃氣不足的表現。

3、看大魚際

大魚際是手部最飽滿的區域。大魚際飽滿彈性好者,先天脾胃強壯,康復能力快。

大魚際不飽滿、彈性差,先天脾胃功能弱,尤其要注意飲食調養。大魚際飽滿程度減弱、彈性越來越差,說明脾胃功能下降。

下圖中的大魚際凹陷了,彈性也不好,就能看出他胃的功能也不好。

4、看鼻頭

鼻頭的正中央是脾,兩個鼻孔外邊的皮膚,就是我們的鼻子跟面頰交界的這個溝,這個區域反映我們胃的功能。

鼻頭是脾,兩個鼻孔這個反映的是胃。可能有人要問了,這脾和胃有區別嗎?我們說還是不一樣的。

胃像個大口袋,我們吃進來的所有東西都先進入胃進行粗加工,這就是它的任務。可是中醫說的脾呢,包括的範圍太廣了,整個消化吸收的全過程,全都是脾的功能。

大家知道中醫看病它是講寒熱虛實的,我們通過鼻子的顏色可以判斷出來,你身體裡邊環境是寒、是熱、是虛、是實。

1、紅色:比方說有的人就是紅鼻頭,像酒糟鼻什麼的,還有些人鼻子上愛長痘,紅紅的痘,這個就是熱。一般脾有熱、胃有熱,這個部分容易長痘,你光治鼻子是不成的,你清脾胃的熱,鼻頭的顏色就會慢慢恢復正常。

2、白色:還有一種,他的鼻頭的顏色是蒼白的。這個白是和他整個臉相比較,你會看到他鼻子比他臉部其它部位的顏色要蒼白,而且光澤度要差,這就是脾胃的氣虛。如果我們一看這個手掌,彈性不好,指頭又彎,一看鼻子顏色又蒼白,這個脾胃氣虛是肯定的。

3、青色:另外一種,它是白里微微帶著一點青,如果你要是一照鏡子,哎呀。我這個鼻頭,怎麼白里微微帶著一點青,甚至就顯出青來了,這個就是虛寒。如果說有青色的話,一般都是這裡邊有疼痛的癥狀,有瘀滯的感覺,就容易出現胃疼。

4、黑色:最不好的一種,就是發烏。如果我們的鼻頭髮烏,這個說明你的脾胃功能全方位的下降了,建議你要到醫院查一查了,比方說胃炎、腸炎,甚至腸胃系統腫瘤都是有可能的。

2

脾胃不好的幾大癥狀

脾胃出了毛病,癥狀主要可概括成8個字:納呆、腹脹、腹瀉、便溏。此外,通過仔細觀察膚色、五官、生活狀態,能看出脾胃問題,不妨對照自查。

1.臉色發黃

一個人的臉色黯淡發黃,可是脾虛,主要表現為吃飯不香,飯後肚子發脹,有腹瀉或便溏癥狀。

如果沒有及時治療,臉色就會逐漸變成「萎黃」,這是因為脾的氣和津液都不足,不能給身體提供足夠營養造成的。

2.鼻頭暗淡

用手摸摸鼻頭會發現有一個小坑,以小坑為中心,周圍就是反映脾臟生理功能、病理變化最明顯的區域。

如果鼻頭髮紅是脾胃有熱證,表現為特別能吃,但吃完容易餓、消化吸收不好、口苦黏膩等。

3.口唇無血色、乾燥

《黃帝內經》中指出,「口唇者,脾之官也」、「脾開竅於口」,一般來說,脾胃很好的人,其嘴唇紅潤、乾濕適度、潤滑有光。

如果一個人的嘴唇乾燥、脫皮、無血色,就說明脾胃不好。

4.睡覺時流口水

《黃帝內經》中還指出「脾主」,這個「涎」是脾之水、脾之氣的外在表現。

一個人的脾氣充足,涎液才能正常傳輸,幫助我們吞咽和消化,也會老老實實待在口腔里,不會溢出。一旦脾氣虛弱,「涎」就不話了,睡覺時會流口水。

5.便秘

正常情況下,人喝進去的水通過脾胃運化,才能成為各個臟器的津液,如果脾胃運化能力減弱,就會導致大腸動力不足,繼而造成功能性便秘。

6.睡眠不好

古語講「胃不和,卧不安」。脾胃不好的人,睡眠質量也會降低,出現入睡困難、驚醒、多夢等問題。

7.精神狀態不佳

脾胃運化失常,容易導致健忘、心慌、反應遲鈍等。相反,脾胃健運,能讓大腦得到滋養,就會神清氣爽、思考敏捷。

3

脾胃疾病到底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其實在關於健康的問題中,最經常被人提起的是熬夜,大家都知道熬夜不好,會損耗健康,但卻往往忽略了另一項比熬夜更可怕的健康殺手,就是飲食不規律。

不吃早餐

早上七到九點胃經當令,是胃最活躍的時間,這個時候一定要吃東西。胃靠不斷摩擦消化食物,如果不吃早餐,摩擦的就直接是胃,身體無法運化食物,沒有足夠的能量給心臟提供血液,人就會乏力、氣虛。

飲食寒涼

很多人常吃寒涼冷凍,尤其是夏天各種冷飲,生的蔬菜水果等。脾胃最怕寒氣,生冷的食物,會帶著寒氣進入身體。

有些人天天吃寒涼冷凍,腸胃消化不了,吃什麼拉什麼,造成乏力,拉稀或者便秘。最容易傷及脾胃。

現在臨床上90%以上的患者長斑、長痘、長痤瘡都是寒涼引起的,真正是「熱」引起的很少。

因此要多吃溫性的食物,只有胃裡的火氣足才有能量消化食物。

脾主四肢,如果大家感覺自己四肢冰冷,舌苔白、厚膩,胃有點痛,但是艾灸、熱敷或者喝熱水後就能得到緩解,就很可能是「寒」引起的腸胃不適,這個時候可以吃點溫性的姜棗茶。

不良情緒

中醫講「憂傷脾」,憂傷、顧慮過度,會直接影響脾胃,造成脾胃氣的停滯,導致胃病。生活中長期以來形成的不良情緒,比如怨恨、委屈、抱怨、生悶氣等,會使我們的脾胃「四面受敵」,備受折磨。

有些人甚至把胃當做「出氣筒」,心情不好的時候就不吃不喝或者暴飲暴食,這都會損害脾胃的健康。

肝不郁,則脾不虛,大家都知道「茶飯不思」「氣飽了」,其實形容的都是肝脾不和的故事。

經常有人,吃完飯還感覺餓,但肚子卻是鼓鼓的,吃了胃腸葯也不管用。

其實,這往往和工作壓力太大或情緒不好導致的肝鬱氣滯有關,生氣動怒憂思鬱結,都會導致肝氣不疏,橫逆克脾胃,導致腹脹氣滯,胃脘不適諸多病症。

要讓脾健康,就要養肝柔肝,順暢肝的氣機,讓肝氣可以正常疏泄,這樣肝木與脾土處於和諧關係。

因此說,養脾就要控制自己的情緒,永遠不要發怒,盡量減少發脾氣,這是舒肝養脾的一個重要因素。

4

胃以通為補,脾以健為運

現代城市人普遍吃的多,運動少,工作壓力大,心情抑鬱多見,容易導致痰濕內滯,直接的結果是體重易超標。因此說,對於痰濁偏重的人,用補法不如用通法,通降陽明,泄去濁毒,最利於健康。

不少人有體會,平時喝蘿蔔湯或者吃點炒香的萊菔子粉,即覺周身舒服。總之,痰濕偏盛的人以消食通腑為主,千萬別濫吃補藥或各種營養品、保健品,以免壅滯氣機。

《臨證指南醫案》說「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

《靈樞-決氣》說,「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虛更滿,故氣得上下,五臟安定,血脈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氣也。」

可見飲食充足同時機體氣化功能正常,便能很好地將其轉化為精氣,化生為血而濡養於神,於是人的神氣充沛,生氣勃勃。

中醫有「脾胃虛,百病生,諸病從脾胃論治」之說。上至高齡老人,脾胃虛弱,腹脹便秘;下至嬰幼孩童積食,食欲不振,大便不通;更有三高患者(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肥甘厚味,中焦食滯,噁心嘔吐,脘腹脹滿、口臭便干,睡眠不安和手腳心發熱等癥狀。

都可以用消食通腑、健脾益氣之法

中醫如何看待營養

營養是食物當中客觀存在的物質成分,營養學專門研究機體代謝與食物營養素之間的關係。對於營養,中醫擁有怎樣的視角去理解和處理?本文給了我們一個較滿意的答案。

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對健康的關注也越來越高,在疾病預防和治療的過程中,補充「營養」是人們常提的一個概念。

食物的「營養」要整體看

現代醫學認為,人體是由各種成分組成的,因此衍生出了現代營養學。營養學概念源於解剖和生理,認為成分決定著食物的營養,其理念是:直接補充各種維生素、礦物質、微量元素等營養素。

但從中醫的觀點來看,所有食物都生於天地之間,自然稟受天地之氣,食物是有靈性的,功能是動態的。其生長環境、形狀、顏色、味道、歸經、四氣決定了它的作用

存在於天地之間的食物本身就是一個陰陽共體,只不過存在的方式不同,就有了不同的偏性。而人是生於天地之間,得天地陰陽之氣而成人,人也是一個陰陽共體。所謂「營養」,只不過是用食物的偏性來讓機體更接近健康的狀態,也就是陰陽平衡的狀態。

從中醫來看,人離不開五穀,雜以水果、肉類及蔬菜,即可維持生命。五穀稟木氣而生,火氣而長,土氣而化,金氣而收,水氣而藏,得五行之全氣,是最養人的。至於五穀含什麼成分,中醫並不關注。

食物的「營養」和中藥的功效,其道理是一樣的。現代藥理學重視的是藥物的有形成分,而中醫則重視藥物無形的信息。若只把成分看成食物或中藥的唯一研究方向,未免得其形而棄其神。

最近,南京大學張辰宇教授發現:植物的微小核糖核酸可能是除水、蛋白質、脂肪酸、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外的第七種營養成分。這個研究證明,我們吃的不僅是食物,還可能有信息,而現代營養學估計很難加以解釋。

從中醫來分析,不管是食物還是中藥,除了成分之外,都具備寒、熱、溫、涼四氣以及酸、苦、甘、辛、咸五味。清代名醫徐大椿有云:「凡物之生於天地間,氣性何如,則入於人身,其湊效亦如之

由此說,現代醫學只關注成分,卻忽視了食物的四氣和五味信息,如此談食物的「營養」是片面的。

「營養」的提供需要氣化

中醫認為,食物中的「營養」只是物質成分,這個物質成分若不經過氣化,則並不屬於人體。所謂的缺少營養,其根本原因不是物質層面的,而是氣化層面的忽視人體的氣化功能來談營養,是機械的、不完善的。

生命有陽氣,陽氣能氣化,生命是一個動態的氣化過程。陽氣的氣化作用,把飲食的水谷變成機體的精微,並且為機體的生命活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人吃了食物,經過胃的吸收、脾的散精、肺的宣肅而後才能水精四布,五精並行真正有益於機體,而這一過程離不開陽氣的氣化作用。

若氣化功能不足,即使是注射進入血管的營養物質,亦只是不被臟腑所接受的垃圾,必然要通過各種途徑排出體外。況且,這個排出的過程還可能傷損正氣。

例如,國內專家的最新研究表明:無論是補充鈣劑、維生素D,還是鈣劑/維生素D聯合補充,均不能降低50歲以上居住在社區的中老年人骨折的發生率,甚至大劑量補充維生素D還增加了骨折發生的風險。

這個結論與以往的觀點完全相反。從中醫來分析,若不加強人體的氣化功能,只是單純地補充營養成分,並無益於健康。

由此說,生命的關鍵在於陽氣,陽氣產生氣化作用,這才是生命最核心的功能。而所謂的「營養」只是機體陽氣氣化的產物,是第二位的。關注「營養」,遠不如關注陽氣更為重要。

「營養」怎麼保證

中醫說,脾為後天之本,所有的食物都必須經過脾胃的運化才能變成人體的精微物質,才能真正被人體利用。要保證人體的營養,首先要考慮的是脾胃的功能。

現在的人嗜食生冷、煎炸、油膩,兼熬夜,生活作息不規律,工作壓力大,這此都會傷損脾胃,以至於脾胃功能不好的人十有八九。若一邊耗損脾陽,一邊補充「營養」,這樣不但無益於健康,反而會增加脾胃的負擔。

所以說,要保證身體的「營養」,養好脾胃是第一步。一般來說,只要正常吃飯,不挑食,每個人都不會缺少營養的。之所以會營養不良,根本原因在於人體脾胃功能差,氣化不足。

在疾病期間,很多人擔心會不會缺乏「營養」而影響疾病的康復。事實上,人在生病期間,脾胃功能是相對弱的,這個時候宜清淡飲食,減少脾胃的負擔,尤其不宜補充平日里很少吃的高蛋白食物,這樣反而不利於疾病的康復。

生病期間不僅不建議大補,反而要重視忌口。忌口的目的有二,一則避免油膩粘滑之物礙滯脾胃,影響藥物的吸收;二則食物也有偏性,避免其偏性加重病情。

比如,陽虛證忌吃寒涼性的食物,以免傷陽;皮膚瘙癢忌吃煎炸、燒烤及辣椒等,以免動火而導致瘙癢加重。有人擔心,能吃的東西太少,如何保證營養?我卻認為,健康比營養更重要。

因此說,要想保證人體「營養」的充足,顧護好脾胃的功能是首要的,也是根本的,單純依賴物質去補充只是治標不治本罷了。

現在是物質比較富足的時代,然而疾病譜卻越來越複雜。事實上,缺乏「營養」並不是造成疾病的原因,關於「營養」對健康的影響,我們思考的重心應該是「營養」能否被人體吸收,也就是脾胃的運化及陽氣的氣化,而不是只管吃進胃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脾胃 的精彩文章:

大腦簡單點,多思傷脾胃
早餐怎麼吃才最健康呢,這些東西一定不能吃會傷害脾胃

TAG:脾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