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破解分離焦慮 教養方式是關鍵

破解分離焦慮 教養方式是關鍵

說起「分離焦慮」,相信每一個媽媽都不會感到陌生。許多從坐月子期間就開始請保姆的媽媽,「偷閑」離開小寶寶一會兒,就會遭遇分離焦慮;而產假結束剛剛上班時,更是媽媽和寶寶雙方產生「分離焦慮」的難忘經歷。而每逢幼兒園的開學季,那些新入園的「小蘿蔔頭」撕心裂肺大哭的場面,簡直是「常規」慣例。許多父母「過來人」會安慰第一次遭遇分離焦慮的新手爸爸媽媽,沒關係,寶寶長大了慢慢就會習慣了。真是這樣嗎?

分離焦慮是神馬東東?

分離焦慮,通俗地講就是嬰幼兒因為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每一個小寶寶在嬰幼兒時期一般都會與某個親人建立非常親密的情感聯繫,當不得不分離時,小寶寶就會感到傷心和痛苦,這是小寶寶拒絕分離的一種表現。

實際上,咱們人類自出生起就會具備一些基本的情緒,比如愉快、興奮、緊張、恐懼、焦慮等。許多媽媽都會發現,當寶寶6個月齡左右或更早時,只要自己從寶寶視線中消失一會兒,寶寶就會不安甚至哭鬧起來。這其實就是寶寶在表達自己的焦慮,急切呼喚媽媽來到自己身邊。

當產假結束,媽媽重回職場後,每天上班出門會成為一件難以完成的任務,或者說是一場眼淚橫飛、傷心欲絕的離別。許多寶寶都會大聲哭喊「媽媽不要走」,眼疾手快的寶寶還會抱住媽媽的腿不放,彷彿媽媽再也不會回來一樣。

分離焦慮不用重視嗎?

情緒對咱們人體的影響實際上是非常嚴重的,范進中舉的例子幾乎人盡皆知。因此,焦慮的寶寶的影響不容忽視。嚴重的焦慮會引起寶寶產生一系列生理上的應激反應,比如寶寶會出現頭痛、腹痛、噁心等軀體癥狀。而長時間焦慮會更容易使寶寶抵抗力有所減弱。許多剛剛進入幼兒園的寶寶經常出現感冒、發燒、肚子疼等情況,就是一種應激反應。如果這種情況沒有得到及時引導和改善,寶寶就可能發展為一種情緒障礙,即分離性焦慮障礙,難以適應幼兒園乃至學校生活,影響健康成長。

如何預防和克服分離焦慮?

無數「過來人」父母的經歷說明,除了一些有顯著遺傳因素導致的敏感寶寶之外,多數孩子的分離焦慮與父母的教養方式有關。要想讓自家寶寶快樂陽光地適應新生活,父母要用正確的教育幫助寶寶學會「面對」分離。

其一,給寶寶「正確」的安全感。咱們中國人習慣了寶寶由媽媽帶大,大多數媽媽可以說是寶寶的全部世界。這樣的寶寶非常依賴媽媽,很容易出現分離焦慮。而有些父母即便重視陪伴孩子,但是陪伴如果只是身體的,不能陪著寶寶一起做遊戲,玩玩具的話,寶寶就會感覺自己被忽視,不被重視。這樣的寶寶往往會缺乏安全感和交往自信,更難以適應新環境,從而產生分離焦慮。

現代父母應該建立正確的教養觀念,父母雙方都要擔負起陪伴寶寶的責任。這樣,寶寶不會只對某一個產生非常嚴重的依賴性,也不會因為某一方暫時離開就無比焦慮。

其二,學會與寶寶「明確」告別。不要以為寶寶年齡小,什麼都不懂。如果父母的一方要出門,要鄭重其事地告訴寶寶自己要出去,去做什麼,大概多久會回來,同時,要告訴寶寶自己出去的時候,誰會在家陪伴和照顧寶寶。這樣,讓寶寶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知道你還會回來,而且自己不是一個人。也許告別時寶寶還會有些害怕,家長要安慰和鼓勵寶寶,而不要突然離開,因為這隻會加重寶寶的分離焦慮。

—THE END—

感覺統合的學習是學習一切的基礎!

感覺統合失調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自然消失,需要給與必要的矯正。感統失調通俗的說法是:兒童大腦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很輕的障礙,藥理是無效的必須通過合理的訓練才能糾正。

有的家長認為只有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才會有必要進行感統訓練,其實不然。據大量科學調查研究表明,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存在感統失調,只是表現程度不同而已。對於感統失調的孩子,12歲以前通過專業訓練將很容易得到糾正,一旦超過這個年齡,將很難改變,成為孩子一生的遺憾。經過訓練的孩子身體平衡和協調能力、注意力、情緒、自控能力、學習能力、邏輯推理能力、飲食、睡眠等方面均有令人滿意的提高和改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CS國際兒童感覺統合 的精彩文章:

TAG:ICS國際兒童感覺統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