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在家怎麼游京杭大運河?點開即可……

在家怎麼游京杭大運河?點開即可……

足不出戶就能漫遊京杭大運河,在這裡,可以輕鬆實現,用戶可以通過點擊不同的按鍵進入到不同的界面,在這個虛擬的系統里,你可以看到白居易有詩句盛讚為"淮水東南第一州",北宋時由於漕糧自江淮至汴京每年多至800萬石,少亦不下600萬石,為當時最重要的運道。明清兩代,漕運地位更顯重要,每到運糧季節,有一萬二千艘漕船,十二萬漕軍"帆檣銜尾,綿亘數省"。此後,其入淮處末口迅速出現一個重要城鎮--北辰鎮。經過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發展,北辰鎮迅速繁榮起來,到隋唐時期成為楚州治所,並隨著大運河的南北貫通,而成為漕運要津的邗溝的全景圖。

也有在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具有重要歷史文化遺產和揚州園林特色的國家重點名勝區"。2010年被授予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在清代康乾時期已形成基本格局,有"園林之盛,甲於天下"之譽。主要分為14大景點,包括五亭橋、二十四橋、荷花池、釣魚台等的瘦西湖的全景圖。乾隆元年(1736),錢塘(杭州)詩人汪沆慕名來到揚州,在飽覽了這裡的美景後,與家鄉的西湖作比較,賦詩道:"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在家裡便能看到如此美景,可謂人生一大樂事!

楓橋,在寒山寺北,距山門不過百步之遙,猶如一彎新月橫跨在楓江之上。楓江,又稱楓橋塘、楓里星河,南接胥江、越來溪,是蘇州古城和太湖的另一條北上水道。南宋范成大《吳郡志》曰「楓橋,在閶門外九里道傍,自古有名,南北客經由,末有不憩此橋而題詠者。」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就是其中膾炙人口的名篇。張祜的《楓橋》(一作杜牧《懷吳中馮秀才》)也是廣為傳誦的佳作,詩云:

長洲苑外草蕭蕭,卻憶重遊歲月遙。

惟有別時因不忘,暮煙疏雨過楓橋。

南宋愛國詩人陸遊,當年投筆從戎,西赴巴蜀,途徑蘇州,深感任重道遠,寫下了思慮深沉的《宿楓橋》,詩云:

七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鍾。

風月末須輕感慨,巴山此去尚千重。

歷代文人雅士的吟詠之作不勝枚舉,明人高啟在《泊楓橋》中發出這樣的感嘆:

畫橋三百映江城,詩里楓橋獨有名。

幾度經過憶張繼,烏啼月落又鐘聲。

更有張繼的《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在全景圖裡也能略窺見楓橋美景的一斑,我們還可以觀賞沿岸的風景,看秦淮河上揉碎了的槳聲燈影,看「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湖,萬千美景,盡收眼底。

更有各種小遊戲讓你體驗到漕運船如何裝貨,又是如何過閘的,甚至你還能體驗怎麼駕駛一艘船,數字化技術讓我們能夠更近距離的接近運河,通過切身體驗感受厚重歷史撲面而來。

京杭大運河始鑿於春秋,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大運河流經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二市,全長約1794公里,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最古老的人工運河,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至今活著的、流動的重要人類文化遺產。

京杭大運河(杭州段)北起餘杭塘棲,南至錢塘江,全長約39公里,貫穿杭州市餘杭、拱墅、下城、江干四個城區。2002年杭州市委、市政府正式啟動大運河杭州段綜合整治與保護開發工程,對運河水質、景觀、橋樑、道路、古街、古建築等進行全面提升改造。京杭大運河(杭州段)兩岸已形成了一條以自然生態景觀為核心主軸,以歷史街區、文化園區、博物館群、寺廟庵堂、遺產遺迹為重要節點的文化休閑體驗長廊和水上旅遊黃金線。

運河歷史

運河是人工開鑿的通航水道。唐以前稱為溝、渠、漕渠、漕河、運渠,宋代始有運河之稱,元明以來漸成通城。我國歷史上為了彌補自然地理條件的不足,發展水上運輸,早在春秋時期甚至更早的時候已經開挖運河。而隋朝是我國歷史上運河的大發展時期。隋朝建立以前,我國各地區已經先後開鑿了白溝、漕渠、陽渠、鴻溝、邗溝、江南運河、浙東運河等多條運河。這些運河因為自然環境的變遷,或多年失修,已經淤塞斷航;有的雖然代有修浚,仍可通航,但又各自獨立不成系統,所以很難擔當全國性大範圍的水上運輸。

隋朝的建立,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局面。公元605年,隋朝第二位皇帝隋煬帝楊廣為了適應統一國家政治、經濟和軍事上的需要, 4月14日(隋大業元年三月二十一日),隋煬帝下令始鑿運河。「命尚書右丞皇甫議發河南、淮北諸郡民,前後百餘萬,開通濟渠」。通濟渠起於洛陽城,西引榖(即澗水)、洛水入黃河;又從極清(今河南滎陽縣把水鎮東北周黃河水向東到洋州(今河南開封),再順汴水經商丘,折向東南,接通蘄水,經皖北至淮陰入淮水。第一段工程溝通了洛水、黃河和淮河。

同年,隋揚帝又徵發淮南民十幾萬開邢溝。608年2月,再次下「詔發河北諸軍百餘萬穿永濟渠,引沁水南達於河,北通深郡」。611年元月,隋煬帝「敕穿江南河油京日至餘杭,800餘里」。這段工程的告竣,全長4000多里的大運河貫通,成為中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至此,隋朝溝通的南北大運河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早,跨度最長的運河。

為更好服務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防範建設工作中的破壞、創新推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利用,沿線省市應同時啟動實體保護與數字化保護工作,推進「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數字化保護支撐、引領和創新實體保護工作,拓展文化遺產利用路徑,協同打造融合時代發展、體現新時代中國文化自信和博大情懷的數字人文平台。

建立統籌高效工作機制。選擇現有省市職能部門牽頭負責或專門設置省市統籌職能部門,構建省、市、縣三級協同推進和政府主導、高校及科研院所協力、民間力量積极參与的多方合作機制。主管部門對數字化保護工作的總體規劃、信息彙集、部門協調、工作推進等扎口管理。相關工作同時納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管理體系,避免同級多頭管理。省市主管部門應加強「一統兩培」工作,一是制定大運河文化遺產檔案數字化建設的規範和執行標準、設計總體模型及分類舉例模型、制定統分結合交叉推進的工作規劃;二是加強行政管理人員觀念認識及工作職能培訓,加強基礎信息採集測繪方面的專業技術培訓,打造一支業務過硬的系統內建設隊伍。

統籌推進檔案基礎建設。要將現有分散在水利、城建、檔案、旅遊、文廣新、規劃等多個職能部門的檔案資料集中化、數字化、共享化,對不涉密信息要公開化,避免重複建檔、遺漏建檔、標準不一的現象出現。在此基礎上查找不足、完善現有、分類分級推進、逐漸擴大範圍。確立已批文保文遺單位(項目)分級限期建檔、今後申報單位(項目)必須已經完成建檔、所有修復改造工程審批應檔案建設先行等基本原則,並推進法制建設。

搭建開放共享信息平台。一是信息建設工作開放,將建設工作過程和階段成果適時面向公眾展現。二是信息採集的開放,使民間力量可以便捷地將自己手中的歷史圖片及文獻、測繪及研究成果、個人見聞傳輸到信息庫,便於及時檢索收錄相關學術成果,促進公眾參與建設。三是信息使用的開放,文化遺產數字檔案信息不僅要對實際保護工作開放,使之成為約束保護行為的隱形條件,而且要對研究單位及個人、應用產品開發企業開放,以促進社會各界關注、成果轉化,進而不斷豐富大運河文化內涵及價值實現,此外更要對普通民眾開放,使之成為民眾深入了解大運河及江蘇歷史文化的窗口,並將保護工作放到群眾監督的視野下。

突破單純檔案建設思維。數字化的保護不能局限於現實鏡像和信息補充,它要成為實際保護工作的指導依據和監督條件。一方面它在建設過程中要保持與實際保護對象的信息應答,使之成為高度反映空間現實、歷史事實的信息資源。另一方面應當結合實際保護建立文化遺產適時觀測系統,使之能夠時刻監護文化遺產「健康狀況」、及時向保護工作人員輸送保護信息。數字化保護還應建立網路、各種數字終端、實物景點之間有機銜接、便捷切換的應用系統,不斷推進介入實體保護與展示的數字應用開發、推動文化遺產保護創新。

實現建用結合良性發展。除了文化解讀、場景應用等以保護為目的的應用開發,還應注重檔案信息產品開發,針對實際保護、商業開發、研究利用、公共服務不同性質的需求設計不同信息產品供給及有償與無償使用服務。加強網路應用產品的開發。如數字文創產品、網路虛擬旅遊、結合AI技術的虛擬體驗、文旅產業的網路平台等。將網路平台中數字化文創產品適時進行實物產品轉化和衍生開發、將建設過程中挖掘形成的IP資源進行商業應用開發等。大運河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工作推進中形成的技術創新,同樣也要注意進一步的應用開發和轉移。比如中國傳統建築數據採集及CAD(計算機輔助設計)自動生成技術如果能有所突破,將會在建築測繪、虛擬現實、圖形識別等諸多領域有應用價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樂藏天下 的精彩文章:

作品接連拍出天價,趙無極究竟有多厲害
前衛的古人:只見過紅色口紅?那黑白口紅你見過了么?

TAG:樂藏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