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漢獻帝有無可能剷除曹操執掌政權?

漢獻帝有無可能剷除曹操執掌政權?

原標題:漢獻帝有無可能剷除曹操執掌政權?


從謚法上看,劉協謚號為「孝獻皇帝」,孝是漢朝皇帝謚號的慣例,而後一字的含義是「聰明叡哲曰獻 ,知質有聖曰獻」,由此可見「獻」是一個美謚,而劉協也當是一個聰明睿智的人,有史實為憑,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那個故事,董卓問話,少帝劉辯語無倫次,而劉協卻答的頭頭是道,於是這位大漢朝的末代皇帝坐上了皇帝寶座。既然劉協少年聰穎,那他在因年幼而成群雄傀儡之後,他為什麼不能憑藉奇謀發動政變,奪取政權呢?  


董卓,李傕、郭汜掌權時間不長,而且那時獻帝年幼也還不具備發動政變的可能,於是與權臣真正的鬥爭是開始於曹操「挾天子令諸侯」。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先是不斷向獻帝進獻食品和器物,博得劉協和朝中大臣們的好感,緊接下來就帶著漢獻帝遷都於許昌,此時也許獻帝還沒意識到危險的來臨,還加封曹操為大將軍。之後曹操開始打擊異己,集大權於一身,終於獻帝感覺到了曹操並不是一個可以用來安定漢室江山的「賢臣」。   此時獻帝犯了他奪權的第一個錯誤,他打草驚蛇了,他居然對曹操說:「你若要輔助我,就要寬厚一些;否則,你就開恩把我拋開罷。」曹操的反應是大驚失色,這也能看出作為名義上最高統治者還是有些權威的,不然也不會使曹操驚懼如此。然而他卻忘了前車之鑒,就是他的祖先,就是他的前任-----漢質帝劉纘,當時外戚梁冀當權,他在朝堂上之上當著梁冀的面,對文武百官說:「真是個跋扈將軍!」就因為這一句話梁冀被梁冀毒殺。對於質帝來說,他不過是8,9歲的一個孩子,他說出這樣的話情有可原,而獻帝說上面這話時卻已經成年,難道還如此鹵莽?   畢竟獻帝不凡,最終還是走上了反抗曹操的道路,第一次交鋒就是名揚後世的"玉帶詔"之役。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獻帝18歲,應該說他已進入一個成熟時期,一系列行動也算是雷厲風行,任命外戚董承為車騎將軍,秘密寫下衣帶詔賜給董承,授意董承聯絡漢室大臣諸侯,聯合剷除曹操.可他最終卻未動而敗,,如此機密之事竟然被曹操獲悉,以至於"除曹"尚未開始,與謀者董承、吳子蘭、種輯等人就在次年被滅三族了.曹操有耳目,可難道真能神通廣大如斯?恐怕還是獻帝謀事不密要佔到失敗的主要原因.   不過獻帝這次行動的時機的確是可圈可點的,建安四年年底曹操離開許昌,親率大軍進駐官渡,如果奪權在之後即將拉開的官渡之戰中開始,那成功的幾率是不小的,只不過曹操這麼精明的人,實在不會給你獻帝一個實現夢想的機會,他不會留下後顧之憂..所以獻帝還是操之過急了,為什麼不等到曹操走後,與袁紹對峙之時,再策劃發動奪權政變?當然獻帝不可能未卜先知,然而這也足以看出獻帝畢竟是年紀尚輕,急於求成.   下一次,獻帝在某政權就是在十幾年後的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了,伏皇后又因早年寫給父親的信中提及曹操的殘暴"十一月,漢皇后伏氏坐昔與父故屯騎校尉完書,雲帝以董承被誅怨恨公,辭甚醜惡"結果很慘,幾乎沒有什麼下文可言,",發聞,後廢黜死"牽連到的伏皇后和其兩個兒子及伏氏宗族一百多人都被處死。


這就沒什麼意義了,這時候,曹操權位如日中天,別說朝中,就是整個天下也沒有誰的勢力可同、曹操相比,誰有本事去"勤王"呢?靠遠在西川,剛剛有了立足之地的劉備嗎?   獻帝的兩次失敗,除去不夠機密外,還有一個原因非常重要,他幹什麼非要藉助外兵除曹操,難道不能用宦官?難道不能擒賊擒王?殺了曹操看誰還有話說!曹操長期不立世子,直到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丕合法繼承人的地位方才正式確立.因而此前一旦曹操身死,何人主政將成為重大問題,曹氏兄弟首先就要拼個你死我活!何況曹操手下也不是沒有人無視漢帝.因而我覺得曹操一死,獻帝大有可能主掌朝政.   所以,獻帝完全有條件效仿先皇來了"如廁議事",計除權臣.當然曹操一代英雄自不是不學無術的梁冀可比,但是獻帝畢竟是皇帝,他還不至於無一親近之人?曹操起碼的禮節還要講吧?在皇宮動手也還可以吧?千多年後的異族康熙不是做到了嗎?然而獻帝對此連試都沒試,難道他怕死嗎?我想曹操既然不願為帝,他就不想背著弒君之名,再說,獻帝也不會惜命吧?做個傀儡戰戰兢兢還不如壯烈而死.此點在曹家子孫身上就表現出應有的果敢.   此後,獻帝徹底失去了抗爭的可能,因為連他枕邊人都成了曹家女子,曹操已然是國丈,一切的努力付諸東流,甚至連他嘗試的機會都不再有.現在他只能去指望有人可救他於危難,好在畢竟大漢還有忠臣,"黨錮之禍"中黨人的氣節還有所保留,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時有京兆全禕,字德偉,自以代為漢臣,乃發憤,與耿紀、韋晃欲挾天子以攻魏,南援劉備。"(<後漢書>注)"漢太醫令吉本與少府耿紀、司直韋晃等反,攻許,燒丞相長史王必營,必與潁川典農中郎將嚴匡討斬之"(<三國志>)結果"事敗,夷三族。」<三國志>注引獻帝春秋曰:"收紀、晃等,將斬之,紀呼魏王名曰:「恨吾不自生意,竟為群兒所誤耳!」晃頓首搏頰,以至於死."漢臣雖肯死節,有能如何?   大漢自此也就真的成為歷史,成為後人憑弔的回憶了。



<後漢書>對獻帝的評語說"傳稱鼎之為器,雖小而重,故神之所寶,不可奪移。至令負而趨者,此亦窮運之歸乎!天厭漢德久矣,山陽其何誅焉!"誠然,天命如此,人力實難違之,獻帝可悲可嘆,卻也無奈了.   天時,地利,人和,獻帝不佔其一,想成功,真的很難很難,但他雖聰明,在政治鬥爭中還是顯得稚嫩,時機,保密,方法都不夠深思熟慮,註定他只能為一生傀儡,為亡國之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V說事 的精彩文章:

毛澤東眼裡的千古豪傑,成吉思汗最差勁,第1是他
這場戰爭的失敗,讓中國古代進入200多年的動亂時期

TAG:大V說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