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太保鼎、雪景寒林圖、乾隆琺琅彩玉壺春瓶三大國寶亮相百年天津博物館

太保鼎、雪景寒林圖、乾隆琺琅彩玉壺春瓶三大國寶亮相百年天津博物館

從1918年到2018年,天津博物館走過了整整100年的歷史。就在一百年前的6月1日,在嚴智怡等人籌集下在河北公園(今中山公園)正式舉行成立展覽會,由此拉開了天博百年歷史的序幕,也由此開啟了天津進入國人自辦博物館的時代。

為紀念天博百年華誕,天津博物館精心推出了紀念天津博物館成立100周年系列展覽:「守望文明 百年榮光——天津博物館1918-2018」特展,將天博在時代背景之下的歷史沿革一一講述,也是最真切的回憶。「清代中期繪畫特展」是天津博物館從明代中期、晚期至清代初期之後的第四場系列展覽,同時還借展了兄弟單位的眾多珍品。以及「文海擷珍——天津博物館藏近代文獻展」呈現天津近代以來天津本土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領域歷史資料,「琉光溢彩——王桐發梁世平夫婦捐贈西洋玻璃器展」中精緻靚麗的各式玻璃器相信會讓大家眼前一亮。

這四個展覽既有天博百年的發展歷程,又有珍貴文獻的集中展示,既有館藏清中期繪畫精品,更有捐贈者捐贈的精美玻璃器。值得矚目的是,天博精品廳調陳,拿出了西周太保鼎、宋范寬雪景寒林圖軸、清乾隆款琺琅彩芍藥雉雞玉壺春瓶三大鎮館之寶的真跡真品,將天博百年紀念活動推向了高潮。尤其是范寬雪景寒林圖軸是2012年天津博物館新館建成開館亮相一次後,時隔六年再次公開面世。

天津博物館迎來人潮

《雪景寒林圖》真跡已經在5月29日在天津博物館二樓「耀世奇珍——館藏文物精品陳列」中展出。為了保護書畫,《雪景寒林圖》、《金明池爭標圖》、《嬰戲圖》只展到6月10日,《中興瑞應圖》和《水仙圖》展到6月24日。此次調陳,還有14件館藏書畫精品,西周太保鼎與戰國楚王鼎2件青銅重器展出。

鎮館之寶集合亮相

耀世奇珍——館藏文物精品陳列

為迎接天博百年華誕,「耀世奇珍——館藏文物精品陳列」完成展品調陳,時隔六年,北宋范寬《雪景寒林圖》真跡再現!

宋 范寬 雪景寒林圖軸 (真品現場圖)

絹本 設色

縱193.5厘米 橫160.3厘米

宋代畫家范寬所作《雪景寒林圖》是天津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該圖為三拼絹的大幅畫作。白雪皚皚中,雪峰屏立,山勢高聳,山麓水際邊密林重重。深谷寒林間,蕭寺掩映,流水無波,峰巒溝壑間雲氣萬千,真實生動地表現了秦隴山川雪後的磅礴氣象。全畫布置嚴整,筆墨濃重潤澤,層次分明而渾然一體,皴擦、渲染並用,盡顯山石和枯木銳枝的質感,被公認為范寬的傑作。

畫面前景的樹榦中,隱約可見「臣范寬制」的署款,《宣和畫譜》中記《雪景寒林圖》曾收於宮廷御府,這很可能是范寬專為宮廷而作,也必是精心之作。

《雪景寒林圖》歷經清代著名收藏家梁清標、安岐鑒藏,乾隆時收入內府,存於圓明園。1860年英法聯軍掠圓明園時曾流落民間,後被工部右侍郎張翼購得。從此張翼、張叔誠父子兩代對其倍加珍愛。《雪景寒林圖》至今保存完好,除畫絹自然變色外,幾乎沒有破損殘缺,無疑更提升了藝術和史料價值。

經過近千年的流轉,《雪景寒林圖》是現存於大陸的唯一的范寬作品,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有范寬《溪山行旅圖軸》。歷代藏家對其收藏,能目睹其精彩的人寥寥可數。連自己的家人都秘不展示的張叔誠先生,於1981年毅然將其捐獻給天津市藝術博物館,使得千千萬萬的觀眾有機會欣賞這曠世珍品。

張叔誠(1898~1995),名文孚,別名忍齋,直隸通縣(今屬北京市)人。其父張翼為清工部右侍郎、總辦路礦大臣。張叔誠為著名實業家、文物收藏家、鑒賞家,博物館事業的熱誠支持者。曾任天津文史研究館館員、天津市政協委員。

清乾隆款琺琅彩芍藥雉雞玉壺春瓶(真品現場圖)

高16.3厘米 口徑4厘米 底徑5厘米

清代前期,從國外進口有與景泰藍相似的金琺琅、銅琺琅等品物。當時國內也盛行在銅、玻璃料和瓷器等不同質地的胎上,用進口的各種琺琅彩料描繪而成的琺琅彩器,其中在瓷胎上繪畫的稱「瓷胎畫琺琅」。琺琅彩瓷,是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宮廷御用瓷。創始於康熙末年,雍正朝製作日趨精美,乾隆時期更加工巧精細,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地。

天津博物館所藏清乾隆款琺琅彩芍藥雉雞圖玉壺春瓶,是國寶級文物。小撇口,長頸,腹部下端豐滿,圈足。瓶胎質細膩潔白,胎體輕薄,釉面瑩潤如玉,上用琺琅彩繪畫。頸部用藍料彩繪上下兩組蕉葉紋,腹部琺琅彩繪芍藥雉雞圖:兩隻雌雄雉雞棲身於山石上,彼此相偎,作態親昵,周圍襯以芍藥花及秋季花草。

空白處墨彩題詩:「青扶承露蕊,紅妥出闌枝。」引首朱文「春和」印,句尾白文「翠鋪」朱文「霞映」二方印。瓶底赭彩四字方款「乾隆年制」。芍藥雉雞寓意金雞富貴,有吉祥的含義。畫工精細入微,繪畫圖案取自清代宮廷畫家的手稿。此瓶集詩、書、畫、印於一身,有如一幅展開的畫卷。

西周太保鼎(真品現場圖)

通高57.6厘米 口長35.8厘米 寬22.8厘米

清咸豐年間(一說道光年間),曾在山東壽張縣梁山出土七件青銅器。它們是小臣犀尊、太保簋、大史卣、太保鼎等。這些商周青銅器,器型莊嚴厚重,紋飾華麗繁縟,是商周青銅器的典型代表,被譽為「梁山七器」。一時間,學者們研究著錄,收藏家們爭相收藏,成為清末民初金石學界的頭等大事。目前收藏於天津博物館的西周太保鼎,是唯一一件收藏在國內博物館的「梁山七器」。

西周太保鼎為方形,重26公斤。四柱足,口上鑄雙立耳,耳上浮雕雙獸。鼎腹部四面飾蕉葉紋與饕餮紋,四角飾扉棱。最為顯著的是柱足上裝飾的扉棱和柱足中部裝飾的圓盤,這在商周青銅器中是獨一無二的,非常奇異。

鼎腹內壁鑄「大保鑄」三字。大保即太保,太保為官職名。據學者考證,這件太保鼎是西周成王時的重臣召公奭所鑄造的。太保鼎因其珍貴,被國家文物局確定為不允許出境展覽的64件古代藝術品之一。

「耀世奇珍——館藏文物精品陳列」還推出了張擇端《金明池爭標圖頁》、 趙孟堅《水仙圖卷》、宋代《中興瑞應圖卷》以及青銅重器「克」氏三件等,眾多文物精品非常值得一看。

換展清單

張擇端 金明池爭標圖頁

宋 絹本設色

縱28.5厘米 橫28.6厘米

金明池是北宋汴梁城外的皇家園林,每年三月由皇帝賜令開放,君臣同樂,郊遊嬉戲,共觀龍舟爭標,是當時京城一大盛事。靖康之變後,趙宋王朝南渡,「爭標賜宴」則成為歷史的陳跡,不復存在。因此傳世近千年的《金明池爭標圖》成為我們領略當日繁華勝境的最直觀方法。

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宋徽宗時畫院待詔。工於界畫,尤其擅長作舟船、市橋、城郭,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圖》是其代表作品。

宋 蘇漢臣 嬰戲圖頁

絹本 設色

縱18.2厘米 橫22.8厘米

蘇漢臣是北宋風俗畫家,擅長人物畫,尤喜描繪兒童生活。這幅《嬰戲圖》是他的傳世佳作之一。畫面中兩個兒童撲蝶嬉戲,構圖均衡,筆致工麗,又饒有情趣。款屬「蘇漢臣」,是國內罕見的蘇漢臣真款作品。

宋 無款 中興瑞應圖卷

絹本 設色

縱26.7厘米 橫397.3厘米

南宋開國皇帝趙構在靖康二年,金軍擄掠北宋徽宗、欽宗等北去後,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縣東南)即位,改元建炎,舊史稱趙構即位為「建炎中興」。在對金主戰主和的紛爭政局中,因為非正常繼位,趙構刻意宣傳自己是順應天意的真命天子,藉以鞏固皇位。於是便有了信臣曹勛編寫的「瑞應故事」,《中興瑞應圖》就是據此故事繪製的圖畫長卷。

根據清人厲鶚編輯的《南宋院畫錄》記載,清人厲鶚編輯的《南宋院畫錄》卷三中著錄了宋代畫家蕭照繪製了一卷《中興瑞應圖》,分繪故事十二段,每段前有曹勛書寫的贊引,其中部分與本卷畫面和引贊內容相一致,這幅《中興瑞應圖》極有可能是蕭照所作。

宋 趙孟堅 水仙圖卷

紙本,縱25.6厘米,橫675厘米

趙孟堅(1199—約1267),字子固,號彝齋居士,浙江海鹽人。宋朝宗室。善畫梅、竹、蘭、石,畫法揚無咎。尤善畫白描水仙,用筆爽利流暢,風格淡雅。

全卷以白描線勾為主,以細長流利而勻凈勁秀的線描勾勒花葉,用淡墨暈染出陰陽向背,將水仙幽靜、婀娜的姿態表現得淋漓盡致。《水仙圖》卷原無題款,僅在畫尾上角鈐一朱文方印「彝齋」。包首有乾隆行書題籤「趙孟堅白描水仙真跡」。卷首趙孟堅自題書法水平不高,是後人作偽妄加的。拖尾有元代潘純題詩,但元代張楧、劉笏、張伯淳三人題跋,乃是從《趙子固水仙圖並題長卷》移錄的。

此卷曾經明代項希憲、杜瓊收藏,後入藏清內府。《式古堂書畫匯考》、《石渠寶笈》有著錄。解放後入藏天津博物館。

青銅器展區

相傳清光緒十六年(1890 ),在陝西省扶風縣法門寺任家村出土了一批西周晚期青銅器,計有大克鼎一件,小克鼎七件,克鍾五枚,還有克盨等多件器物。本館藏其中三件,分別為克鎛、克鍾、小克鼎。由於這些器物都是西周厲王時期一個叫克的貴族鑄造的,所以這批器物稱為克氏青銅器。克原為姬姓,是周王室的宗族。這批克氏青銅器是研究西周晚期政治制度及軍事活動的重要史料。

西周 克鼎

高35.1厘米,口徑32.8厘米

西周 克鎛

高63厘米

鎛是中國古代的打擊樂器。橢圓體,平口,四面有透雕夔紋凸棱裝飾,鼓部有銘文七十九字,敘述克接受周王的賞賜及命令,沿涇水東到京師巡查。克圓滿地完成了任務,又接受車輛和馬匹的賞賜,因而作此器,以追念逝去的祖先,並祈求幸福。此器是出土的克氏青銅器中唯一的一件鎛,器型完整,紋飾精美,氣勢宏偉。

西周 克鍾

高51.1厘米,口徑29.4厘米

1918—2018 走過歷史百年

6月1日上午,天津博物館百年紀念慶典活動拉開帷幕。「天津博物館成立100周年暨中國博物館協會區域博物館專業委員會2018年會」啟動儀式在天津博物館隆重舉行。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中共天津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陳浙閩、天津市副市長曹小紅、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劉春雷、市委統戰部副部長、市僑聯黨組書記、主席胡勝才、天津市文化廣播影視局黨委書記黃永剛等領導出席。儀式由天津市文化廣播影視局局長金永偉主持。

此外,天津博物館的主要創建者之一嚴智怡先生的後人,嚴文鈺、嚴文鎮先生,為天津博物館捐獻過文物的老收藏家的家屬代表,為天津博物館做出貢獻的老專家代表,以及來自全國的文博界的專家學者等近百位嘉賓出席。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

天津市副市長曹小紅

關強副局長在致辭中對於此次天津博物館百年誕辰表示祝賀,並在發言中發言中介紹了當下文博事業的發展現狀。曹小紅副市長在致辭中回顧了天津博物館的百年歷史,同時對於新時期天津博物館的改革與積極建設表示了肯定和鼓勵。

天津市文化廣播影視局局長金永偉主持儀式

頒發「天津博物館產學研創新基地」

近年來,天津博物館與眾多高校、科研機構以及文博企業在文物保護、展陳設備、文化創意等多方面開展了紮實合作,天津博物館產學研創新基地廣泛建立。各位領導為「天津博物館產學研創新基地」頒發了牌匾,以鼓勵本市多家單位與天津博物館共同合作開展文物保護及研發工作。

頒發「天津博物館特殊成就獎」

世紀回眸,不能忘記天博創始者們的嘔心瀝血的艱苦創業。儀式上,各位領導向在天津博物館辛勤工作幾十年,做出成績,退休後仍然為天津文博事業傳幫帶的老專家代表,雲希正、崔錦、蔡鴻茹、林開明、郭鴻林頒發了「天津博物館特殊成就獎」。

頒發「天津博物館特殊貢獻獎」

同時,還為在天津博物館百年發展歷程中,給天津博物館提供重要捐贈的捐贈企業代表和個人親屬代表頒發了「天津博物館特殊貢獻獎」。收藏大家王襄家屬代表王成、徐世章家屬代表朱岩、周叔弢家屬代表周啟群、張叔誠家屬代表張茂馳。美國僑胞王桐發先生近期向天博捐贈了所珍藏的19世紀至當代的玻璃器數十件,天津捲煙廠捐贈有重要工業遺產文物11件套,這些珍貴物品填補了館藏的空白。

守望光明 百年榮光——天津博物館成立100周年系列展覽啟動儀式

會議現場

中國博物館協會區域博物館專業委員會2018年會的主題是「傳承與發展」。當日,來自全國120家博物館、紀念館以及文博界的專家學者150名代表在天津博物館報告廳舉行會議,通過講座報告、分組研討,就當今中國博物館發展走勢、博物館發展理念及實踐、博物館人才需求及建設、中國博物館的現狀及未來等闡述觀點、發表意見。

嘉賓觀展

天津博物館館長陳卓

此次百年慶典系列展覽中,「守望文明 百年榮光——天津博物館 1918-2018」以大量圖片和資料全面回望天博從成立至今日的百年歷程,與天博成立、建設、發展相關的重要歷史人物、事件、文物等都會在展覽當中出現。據史料記載,早在1913年,嚴修之子嚴智怡(1882—1935)等人就開始籌建天津博物館。

守望文明 百年榮光——天津博物館1918-2018

展覽現場

1915年,嚴智怡等人在美國參觀「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期間,專程考察了美國的一些博物館、美術館等,徵集到許多人類學文物和自然科學標本。1916年4月,回國後的嚴智怡等人在河北公園(今中山公園)內的商品陳列所里成立了「天津博物院」籌備處,並向社會徵集展品,很快徵集到自然標本1400種、古代文物2300種。

天津博物院籌備處人員合影

天津博物院原計劃在1917年10月10日召開成立大會,因當年9月發生水災,博物院所在的河北公園住滿難民,只得延期開館。

天津博物院成立展覽會紀念牌

1918年6月1日,天津博物院正式舉行成立展覽會,會期兩個月,觀眾達2.8萬餘人。會後,博物院遷入北寧公園東側的舊勸業道署。此後幾年,天津博物院繼續徵集文物、標本,修繕館舍,布置陳列。在此期間,學校和機關團體可隨時參觀。1923年2月25日,天津博物院再次開館。1928年11月,天津博物院更名為河北第一博物院;1935年1月又改名為河北博物院。

天津博物院

河北博物院

天津淪陷後,1937年8月,日軍強佔河北博物院院址,並將文物洗劫一空。剩餘的極少部分文物由院長姚彤章等人運至市立美術館,並在美術館內成立辦事處。1941年1月,河北博物院更名為天津特別市立博物院,館址位於河北區宙緯路。日本投降後,1945年12月,天津特別市立博物院改名為河北省立天津博物館。

1949年1月後,天津特別市立博物院更名為天津市市立博物館。1950年11月,天津市市立博物館更名為天津市市立第一博物館。1952年10月20日,天津市市立第一博物館和天津市市立第二博物館(前身為1925年成立的廣智館)合併,成立天津市歷史博物館,館址位於南開區二緯路。同年年底,天津市市立藝術館(前身為1930年成立的天津美術館)併入天津市歷史博物館。1955年3月,華北人民博覽館(即華北區城鄉物資交流展覽會)建制撤銷後,房舍和部分展品移交天津市歷史博物館。

天津市歷史博物館

1957年12月10日,天津市歷史博物館的一部分獨立出來,成為天津市藝術博物館,館址位於和平區解放北路。「文革」期間,1968年11月,天津市歷史博物館、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天津自然博物館和天津市泥人張彩塑工作室合併為天津市博物館。1969年5月,天津市博物館中原歷史博物館部分劃歸天津市工業展覽館。1971年2月,原天津市歷史博物館工作人員重新納入天津市博物館建制。同年8月,天津市毛澤東思想勝利萬歲展覽館併入天津市博物館。1974年1月,天津市博物館分為歷史博物館、藝術博物館、自然博物館和彩塑工作室四個獨立單位。

天津博物館(現天津市自然博物館)

進入新的世紀,2004年12月20日,天津市歷史博物館與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合併為天津博物館,館址位於河西區平江道31號。2012年5月,天津博物館新館建成開館。

清代中期繪畫特展

近年來,天津博物館依託明清繪畫藏品豐富的特點,舉辦多個明清書畫作品展,2017年的《清代前期繪畫特展》開啟了清代繪畫特展系列,今年將繼續這一主題推出《清代中期繪畫特展》。展覽在天津博物館五樓書畫廳分兩期進行,第一期展出時間自5月16日至8月12日,更換部分展品後,第二期將持續到今年11月中旬結束。

展廳現場

此次展覽關注清代康熙末至乾隆、嘉慶年間繁榮多彩的中國畫壇,總結這一時期繪畫的主要特點,按照「四王、吳、惲」傳派繪畫,宮廷繪畫,揚州地區繪畫和其他重要畫家繪畫四個單元組織展品。兩期展覽將展出84位畫家160餘件繪畫珍品。

展廳現場

在遴選天津博物館館藏精品展出的同時,展覽更商借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西安博物院、揚州博物館、天津市文物公司等兄弟單位收藏的典型作品20件,旨在較為完整系統地呈現這一時期畫壇全貌和藝術成就。

展廳現場

天津博物館藏黃鼎《長江萬里圖》卷、無款《乾隆題阿玉錫像圖》軸(即《紫光閣功臣像》)、冷枚《春閨倦讀圖》軸、袁耀《汾陽別墅》通景十二條屏、鄭燮《華峰三祝圖》軸、康濤《華清出浴圖》軸,故宮博物院藏郎世寧《弘曆觀畫圖》軸、冷枚《梧桐雙兔圖軸》軸,上海博物館藏郎世寧《聚瑞圖》軸、丁觀鵬《乞巧圖》卷,遼寧省博物館藏董邦達《盤山十六景圖》卷,浙江省博物館藏羅聘《金農像圖》軸,西安博物院藏顏嶧《江村圖》軸,揚州博物館藏蕭晨《桃花源圖》軸,天津市文物公司藏李世倬《截寫長江山水圖》卷等重要展品悉數亮相。

琉光溢彩——王桐發、梁世平伉儷捐贈西洋玻璃器展

展廳現場

作為土生土長的天津人,王桐發先生雖僑居美國二十年,但一直心繫家鄉天津的發展建設,並以多次善舉表達對家鄉經濟文化事業的支持。回國逗留期間,他常來天津博物館參觀,在了解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對收藏也慢慢產生了興趣,尤其對富有歷史感的物件及裝飾性強的中外藝術品更是情有獨鍾。西洋玻璃器是他眾多收藏中的亮點,也是他二十多年大部分心血之所在。在多年對天津博物館的關注中,王桐發先生髮現天津博物館在西洋玻璃器的收藏方面涉足不多,於是欣然將自己的藏品無償捐贈,填補天津博物館西洋玻璃器的收藏空白。

此次展覽共展示王桐發、梁世平伉儷捐贈西洋玻璃琺琅器70件套,藏品時代跨度二百餘年,地域跨歐美西亞,其中不乏名品佳作,一定程度展示了西洋玻璃琺琅器的製作工藝特點及水平。

展覽以藏品的工藝特徵為主線,由五個部分組成,分別是金碧輝煌——鍍金銀玻璃、銀華映彩——畫琺琅玻璃、方諸流映——鍍金、描金與畫琺琅玻璃、彩煥璇杓——套料車刻玻璃及琪花吐艷——特殊工藝玻璃。展覽突出向觀眾呈現玻璃器的工藝特點及地域特色。

精美的玻璃器

十九世紀是玻璃藝術史上手工製作和工業化生產並存的重要時期,此次集中展出的展品多數出自於此,如「透明黃色鍍金刻面玻璃畫琺琅花卉紋瓶」,輝煌華麗的鍍金裝飾,絢麗繁複的釉彩繪畫和車刻工藝闡釋了十九世紀波西米亞玻璃神秘的精髓;產於二十世紀早期的「白套藍鍍金玻璃畫琺琅花卉紋瓶」,厚重的釉彩加之鍍金工藝使該玻璃器物的表面產生立體浮雕般的效果;「透明套紫車刻鍍金玻璃高腳杯」,在透明玻璃表面套色並進行車刻,爾後再裝飾鍍金和描金圖案,全面體現了歐洲玻璃富麗華貴的風格。

文海擷珍——天津博物館藏近代文獻展

(天津美術館四層)

展廳現場

天津博物館歷來重視收藏反映歷史事實的文獻文物,經過長期徵集和接受社會捐贈,已經擁有相當數量的珍貴歷史文獻,其內容之豐,藏品之精構成了天津博物館館藏的一大特色。

展覽以歷史人物和歷史大事件為主,集中展示110餘名歷史人物以及與其相關的170餘件珍貴歷史文獻,時間橫跨晚清、民國兩大歷史時期,涉及中國近代歷史上鴉片戰爭、洋務運動、甲午戰爭、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等歷史大事件,立體講述近代中國的百年滄桑。展覽將持續到7月8日。

天津博物館館長陳卓接受媒體採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雅昌藝術網 的精彩文章:

中國嘉德香港2018春拍臻品本周六首現寶島台灣
鄭重賓:光為行,墨為影

TAG:雅昌藝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