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制龍團茶,修洛陽橋,撰《荔枝譜》,他還是宋「四大書家」之一

制龍團茶,修洛陽橋,撰《荔枝譜》,他還是宋「四大書家」之一

制龍團茶,修洛陽橋,撰《荔枝譜》,他還是宋「四大書家」之一

他為官正直,所到之處皆有政績。在福州時,去民間蠱害;在泉州時,主持建造萬安橋(洛陽橋) ;在建州時,倡植福州至漳州七百里驛道松,主持製作武夷茶「小龍團」。所著《茶錄》總結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經驗,而《荔枝譜》則被稱讚為「世界上第一部果樹分類學著作」 。其詩文清妙,書法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為「宋四家」之一。

幼而從學

制龍團茶,修洛陽橋,撰《荔枝譜》,他還是宋「四大書家」之一

仙游楓亭 圖:自掛東南枝

1012年,蔡襄出生於仙游縣楓亭。這裡背靠群山,面朝大海,地質特徵頗為奇特,坊間傳說,地面上覆蓋著紫金土,乃是風水寶地。慶曆之後,這裡果然孕育了蔡襄、蔡京、蔡卞、蔡佃、蔡伸。

蔡襄是蔡氏移居福建的第六代傳人。他的先祖蔡用元從浙江錢塘江遷徙到福建後,定居興化軍仙游縣赤湖蕉溪,是為莆田蔡氏始祖。蔡襄之母盧氏生於書香門第,是惠安縣德音里名士盧仁的女兒,她十分重視孩子的教育,蔡襄五歲時,就和弟弟蔡高被送到惠安,到外公執教的伏虎岩讀書。

刻苦勵志

制龍團茶,修洛陽橋,撰《荔枝譜》,他還是宋「四大書家」之一

塔斗山 圖:czx517

蔡襄八歲時,和弟弟蔡高進入本鄉鄉序,即鄉村學堂楓亭青螺書院讀書。青螺書院坐落在楓亭塔斗山東禪寺後,據說始建於唐永徽至開元年間,為東禪寺和尚創辦。

蔡襄從小聰慧,加上他嚴於律己,博覽群書,學業日見精進。據說有一天,差役到蔡襄家催迫征糧,態度粗暴,幼年蔡襄對差役獻詩云:"老母堂前補敝裘,教兒好好見公侯。人生自有相逢處,一點春風在筆頭。"差役聽後省悟,沒趣離開。

蔡襄曾以書院旁邊的松與塔為題,作《青松頌》表明心跡:"誰種青松在塔西,塔高松矮不相齊。時人莫道青松小,他日松高塔又低。"

制龍團茶,修洛陽橋,撰《荔枝譜》,他還是宋「四大書家」之一

塔斗山風光

蔡襄十二歲時,仙游縣尉凌景陽到楓亭辦理公事,上塔斗山東禪寺進香,聽到寺後書聲朗朗,遂在方丈的陪同下轉到後山,見兩個眉清目秀的孩童正高聲誦詩。方丈說:"這是一對兄弟,大的叫蔡襄,小的叫蔡高。"凌景陽又問兩兄弟剛才朗誦的是什麼詩篇,蔡高搶著說:"剛才背誦的詩,是我兄長的新作《青松頌》。"蔡襄不好意思地說:"寫得不好,見笑了。請方丈、官爺指教。"

凌景陽雖是主管軍訓與治安的官吏,但他是文人出身,能作詩填詞,頗有名氣。更重要的是,凌景陽有一雙慧眼。他見蔡襄兄弟天資聰慧,口齒伶俐,謙和可愛,又見蔡襄小小年紀,卻在詩中表達了那樣的志向,實為不凡。凌景陽愛才之心頓生。他旋即派人通知蔡家,將蔡襄兄弟二人,收入縣學正規培養。此事在當時傳為美談。

三年後,蔡襄又進入郡級學堂,讀科舉必備的文獻典籍,即四書五經,並練習"墨義" "帖經"和"詩賦"等科舉應試科目。

名動京師

制龍團茶,修洛陽橋,撰《荔枝譜》,他還是宋「四大書家」之一

歐陽修像

天聖七年(1029),蔡襄虛歲十八,他帶著弟弟去京師開封參加府試。揭榜之日,蔡襄名列第一。這個來自福建邊陲之地的農家子,一時名動京師。

次年春,蔡襄參加春闈會試,名列進士甲科第十名,後來成為蔡襄終生至交的歐陽修名列榜首。二人一見如故,皆視對方為知己,彼此賞識,惺惺相惜。

天聖八年的這一榜科舉考試,讓興化大地頗為自豪,因為這是宋太平興國四年(979)興化軍建立後設置軍學30年來,中進士人數最多的一榜,計有11人登進士第。

怒寫《四賢一不肖》

制龍團茶,修洛陽橋,撰《荔枝譜》,他還是宋「四大書家」之一

《四賢一不肖》

景祐三年(1036),開封府尹范仲淹因進言得罪宰相呂夷簡。呂夷簡奏請宋仁宗,把范仲淹定為"朋黨",貶黜知饒州。朝中大臣明知范仲淹沒有錯,卻忌憚於"朋黨"之罪,不敢公開站出來為他說話,只有餘靖、尹洙為范仲淹叫屈,並接連被貶。照理說,朝中官員接連被貶出京,御史諫官們這時要出來說話,勸止皇帝和宰相。而身為左司諫的高若訥不但不論救,反而詆毀范仲淹。館閣校勘歐陽修怒不可遏,便寫了《與高司諫書》,痛斥高若訥,結果歐陽修也被貶為夷陵縣令。短短半個月就貶了四人出朝,群臣結舌。蔡襄一腔憤慨傾注筆端,凝成詩稿《四賢一不肖》。四賢是范仲淹、余靖、尹洙、歐陽修,一不肖是高若訥。這首詩不脛而走,京城的酒肆、茶樓、旅店等公共場所,紛紛傳誦。據《宋史》記載,京都人士爭相傳抄、刊印,賣書的人因此而獲得厚利。剛好契丹使者到,也出錢購買回幽州館舍張貼。今泉州洛陽橋旁蔡襄祠中,還有清朝和親王傑書所書寫《四賢一不肖》全詩的大字大碑和碑記矗立。

升任言官

慶曆三年(1043),宋仁宗罷免呂夷簡,用晏殊為相,欽點歐陽修、余靖、王素三人為諫官。隨後增補蔡襄,時稱"京城四諫"。蔡襄不負眾望,他在諫垣辦的第一件事,就是上疏彈劾呂夷簡。

呂夷簡退而不休,仍然以司徒資格,預議軍國大事,屢屢在家私自接見兩府(即掌管軍事的和掌管政務的中書院)大臣。蔡襄列舉了呂夷簡為相二十年來的七大罪過,即失體、失方、失行、失職、失事、失略、失謀。蔡襄認為,呂夷簡貪戀威望權勢,令大臣到其家議政,證明他"退而不止之心",必須罷免呂夷簡"商量軍國大事",並責罰參與者。宋仁宗准奏。隨後,蔡襄四次上書推舉范仲淹施行慶曆新政,成為新政改革的推動者。

遷知福州

制龍團茶,修洛陽橋,撰《荔枝譜》,他還是宋「四大書家」之一

福州蔡襄紀念館

慶曆五年(1045),蔡襄遷知福州,舉家回鄉赴任。他在福州辦的第一件大事,是設立館舍,延請名師,興辦教育。《皇朝編年綱目備要》說:蔡襄知福州,薦周希孟為本州教授,興館辦學。閩人多好學,而專用詩賦以應科舉。蔡襄得先生周希孟,以經術傳授,學者常至數百人。蔡襄還親自到學舍,執經講問,為諸生員表率。

蔡襄上任後辦成的第二件大事,是修五塘興水利,解決旱澇兩害的難題。第三件大事,是頒布《太平聖惠方》醫藥驗方,禁止巫醫以假藥害人,並創辦了福建第一座醫學堂。

研製新茶

慶曆七年(1047),蔡襄被朝廷改授福建路轉運使。他上任後外出視察的第一站,就是建甌北苑御茶園。自採茶時節進山到茶餅封箱進貢,經歷了制茶工藝的全過程,歷時六個多月,有《北苑十詠》組詩為證。

制龍團茶,修洛陽橋,撰《荔枝譜》,他還是宋「四大書家」之一

蔡襄的《北苑十詠》詩

蔡襄為福建茶葉的發展作出了極大的貢獻,他上武夷山的一大建樹,是製成新款貢茶小龍團。北苑御茶園當時規模很大,有官焙三十二個,但製成茶餅卻不多,能上供的貢餅就更少。蔡襄經過一番調查考察後認為.產量之所以少不是產能不足,而是花色質量上不去。所以必須通過提高產品質量,更新品牌,提高品位來擴大進貢數量。蔡襄同茶工們反覆試驗,終於研製出一種新式茶餅:一是改變大小。把過去八餅合一斤的大團茶茶餅,改為二十餅合一斤的小團茶茶餅;二是改變材料。把以前新舊、老嫩不分,改為以新鮮嫩茶芽為原料精製而成;三是改變形狀花色。把以前千餅一體改為多樣性,茶餅形狀除圓形外,還有橢圓形、四方形、棱形等;四是把茶餅藝術化。在茶餅表面用陰陽模具印上龍鳳圖案,邊緣還設置各種花草圖案,很是美觀。

新型茶餅小龍團一面世,就受到各方的青睞,當時王公將相都有"黃金可得,龍團難求"之感嘆。福建北苑小龍團茶餅名震天下,譽滿京師,從此武夷山的茶葉就在全國出了名。

撰寫《茶錄》

蔡襄監製貢茶,親自進山,朝夕與茶農、茶師相處,詳細探詢其載培,採摘,焙制、烹試技術,發明了"小龍團"茶,採摘茶樹上頂尖嫩葉,水浸後剝去包葉,用中間葉心精製成茶,成為茶中極品。與此同時,積累了有關論茶和茶器的資料。後來,蔡襄撰成《茶錄》,這是繼陸羽《茶經》之後最著名的茶學專著。

制龍團茶,修洛陽橋,撰《荔枝譜》,他還是宋「四大書家」之一

制茶

蔡襄對茶藝的專業,深受歷代推崇。《茶品通史》稱譽蔡襄為"中國品茶第一人"。明人曹士謨《茶事拾遺》說:"蔡君謨,善別茶,後人莫及。"宋代彭乘所撰《墨客揮犀》也有一則說:"議茶者,莫敢對公(指蔡襄)發言,建茶所以名重天下,由公也。"

植松七百里

蔡襄行德政,惠庶民,做了許多利國利民的好事。如為莆田請旨復修五塘,解救了八千餘家受困農戶;如上書皇帝為漳州、泉州、莆田三地減免丁口稅,解決福建廂軍遠戍廣南等等。

制龍團茶,修洛陽橋,撰《荔枝譜》,他還是宋「四大書家」之一

榕樹

蔡襄在福建路轉運使任上最為後人稱讚的,莫過於大力推行綠化造林。此前,蔡襄發動疏導福州城內河道,自清水堰起至利涉橋、清泰橋,經開元寺至東康門橋。這一城內河渠網路系統一直保持了900餘年,促進了福州城歷史的繁榮和發展。在疏通河道之後,蔡襄下令所屬各縣栽種松樹。蔡襄栽種的這種松樹,不是通常意義上的那種松柏,它的俗名叫榕樹。從福州郊區的大義渡口,經莆田、泉州,直達漳州,全程七百里,在官道兩旁都栽上榕樹。這是一個浩大的造林綠化建設工程,蔚然壯觀,惠及子孫後代。後人為紀念蔡襄植松七百里,在民間傳誦著這麼一首民謠:"夾道松,夾道松。問誰栽之,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萬古搖清風。"宋史《蔡襄傳》記載:蔡襄"植松七百里以庇(即遮蔽)道路,閩人刻碑紀德"。福州之成為"榕城",福建之成為"榕樹之鄉",第一個功臣應該是蔡公!

封還詞頭

皇祐二年(1050),蔡襄回京任職,就任"三司鹽鐵勾院,復修起居注"。三司管財政,屬下有管理鹽鐵的部門,蔡襄除了主管這一部門外,還以右正言的官職兼修記錄皇帝言行起居的事務。

當時參知政事梁適,因結交內侍石權彬當上了宰相,引起公憤,遭到御史馬遵、呂景初、吳中復的多次彈劾,梁適的追隨者上書宋仁宗,說如今御史濫用職權,而宰相卻動輒得咎,以後誰還敢當宰相?宋仁宗左右為難,於是一面聽從御史彈劾,把不孚人望的梁適罷相,一面又以彈劾材料中有風聞不實之詞為由,把三位御史貶出京城,以示公正。這時蔡襄已升任知制誥,朝官罷貶,需由知制誥根據下達的詞頭起草制詞,蔡襄認為御史風聞言事,材料有不實言官也不負責任。馬遵等三人無罪,所以繳還詞頭,拒不草制,仁宗叫其他舍人草制,其他舍人也跟著蔡襄學,不肯草制,結果仁宗無法完成誥命手續。第二年劉敞上書仁宗:"按過去慣例,遷降朝官皆有誥命。前年因事黜貶御史吳中復,蔡襄不肯草制,封還詞頭,執政恥為所阻,改用熟狀,不應因循成習,今後除命大臣應使用誥辭的,請按以前慣例。"

書法享譽天下

制龍團茶,修洛陽橋,撰《荔枝譜》,他還是宋「四大書家」之一

蔡襄《謝賜御書詩》

蔡襄雖因直言勸諫,有時使仁宗不快,且每遇有除授不當,就封還詞頭不草制,但仁宗知道蔡襄都是為了皇帝好,所以對蔡襄還是挺滿意的。尤其是蔡襄這時書法享譽天下,人稱本朝第一,仁宗尤為喜歡。皇祐四年春,蔡襄進《茶錄》兩篇,小楷恭謄,仁宗視為珍寶。十二月又奉敕書《孝經》,皇祐五年正月奉敕書真宗《奉神述》,是蔡襄書法中最上品。書成奏御,仁宗大喜,親用飛白大書"君謨"二字賜給蔡襄,還說"有子如此,其母可知。"特地賜冠帔給在京的蔡母盧氏。蔡襄因作《謝賜御書詩》奏呈,感激地說:"考故事未有列官待從而宸毫賜字(皇帝賜字),不緣名品而象服及親,獨臣恩榮,前無此例。"

任京兆尹

制龍團茶,修洛陽橋,撰《荔枝譜》,他還是宋「四大書家」之一

開封府 圖:河南網

至和元年(1054),皇帝擢升蔡襄為龍圖閣直學士、權知開封。開封府是北宋的首都,位置極其重要,可見宋仁宗對他的信任。

開封府又稱「南衙」,經濟繁榮,富甲天下,不僅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大都市之一。史書更以「八荒爭湊,萬國咸通」來描述開封。北宋畫家張擇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圖》,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京城的繁華和熱鬧的景象。北宋一百六十八年,歷經九帝,先後有寇準、范仲淹、包拯、歐陽修、司馬光、蘇軾等一大批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軍事家在開封任職,不僅樹立宏揚了「公生明」的道德正氣,也在此形成了以「廉正剛毅」為鮮明特色的府衙文化。開封府也因此深入民心、名垂青史,成為四海聞名的中國古代官衙。但也因此,開封府也是各種矛盾最尖銳最集中的地方。

蔡襄在開封府任上,辦事利落,不畏權貴,原則性強,審理案件認真而負責。連宋仁宗都誇獎道:"君謨精吏事,京府無冤獄。"

蔡襄知開封,頭尾只有八九個月。但歐陽修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開封世稱省府,為難治,而易以毀譽,居者不由以遷則由以敗,而敗者十常四五,公居之,皆有能名,其治京師,談笑無留事,尤喜破奸發隱,吏不能欺。"

修洛陽橋

制龍團茶,修洛陽橋,撰《荔枝譜》,他還是宋「四大書家」之一

洛陽橋

至和二年(1055),蔡襄深覺京官難當,又惹人議論,就以母老就養為名,一直申請回閩,得到批准出知泉州。

蔡襄到任後,召集屬僚鄉賢商議建造洛陽橋。他親自到江邊察勘,下令招募造橋工匠,籌集建橋資金。

洛陽橋又稱萬安橋,位於洛江入海口處萬安渡。泉州當時海外交通極為發達,"船到城添外國人","市井十洲人",已成國際都市。萬安渡海闊浪大,擺渡風險大,效率低,遇有風潮就無法進行。蔡襄在母親支持下,將自己家僅有的埭田200石中捐出160石給洛陽橋工程,對於發動籌集建橋資金有很大作用。全部工程用款1400萬兩,全由民間自籌完成。

建橋進入關鍵階段,江心的七座橋墩因水流湍急,深不可址,另外橋樑板每塊石頭重達十多噸,如何才能把它們架設到橋墩上,是二大技術難題。蔡襄與建橋者們群策群力,突破這些難題,在中國橋樑建築史上留下輝煌一筆,如首創筏型基礎,即在江底沿著橋樑中線拋置石塊,並向兩側展開一定寬度,形成一條橫跨江底的矮石堤作為基址,估計拋石3萬多方,在基址上以大條石橫直交錯堆成橋墩。為在江心橋墩上架梁,則採取浮運懸機的方法。將所採石梁預先放在木筏或船上,趁漲潮時駛入二墩之間,讓石樑板高於橋墩之頂,待海潮下落時石板漸漸下降,又在石上以粗繩懸牽。一繩千鉤,以人工和滑輪牽引石樑就位。想像當時施工場面,人以百數,船筏陣列,吊繩懸雜,潮汐漲落有時,機不可失,指揮者搖旗吹哨,執事者緊而不亂,兩岸觀者歡聲如雷,實為千古之一瞬!蔡襄主持下的建橋工程又採取養蠣固基的方法,在基石與橋墩上種植牡蠣,牡蠣能自然附著於石頭之上,這種貝殼類軟體動物繁殖力強盛,能分泌出膠液把貝殼之間,貝殼與附著物之間緊緊膠結,形成牢固整體,大大地加強了橋基和橋墩的整體性,避免石料被海浪沖刷散落,《宋史蔡襄傳》載:"種蠣於礎以為固,至今賴焉。"這是世界上把生物學應用於橋樑工程中的先例。

制龍團茶,修洛陽橋,撰《荔枝譜》,他還是宋「四大書家」之一

洛陽橋 圖:志遠天下行

洛陽橋的建造,前後歷七年之久,它成了中國造橋史上的一座豐碑,成為人們千古傳誦的佳話。當地人民為了感念蔡襄修橋的貢獻,特意在橋邊修建了蔡襄祠。自古以來,言蔡襄為官必提起洛陽造橋,言洛陽古橋必提起蔡襄為民造福,人亡而橋在,遂同千古不朽。

在修橋的這段時間,蔡襄還撰寫了《荔枝譜》,這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荔枝專著。

制龍團茶,修洛陽橋,撰《荔枝譜》,他還是宋「四大書家」之一

蔡襄陵園 圖:guozx

治平二年(1065),蔡襄改授為端明殿學士、禮部侍郎,知杭州。1067年,蔡襄病逝。摯友歐陽修特意撰寫了《祭蔡君謨文》,派人專程把祭文送到莆田。隨後,歐陽修又寫了《端明殿學士蔡公墓志銘》,詳細地敘述了蔡襄的生平事迹,褒其德行功業、文藝才華。

"宋四家"之一

制龍團茶,修洛陽橋,撰《荔枝譜》,他還是宋「四大書家」之一

蔡襄是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精妙,恪守法度,有晉唐風軌,前代意韻,真、行、草、隸四體都達到妙勝之境。歐陽修稱"蔡君謨(書法)獨步當世。"現存《萬安渡石橋記》是他的大字冠冕;小楷中,《集古錄序》橫逸飄發,《荔枝譜》嚴正方重,《茶錄》勁實端嚴,書體雖有差異,卻各得精髓。

蔡襄著有《蔡忠惠公全集》傳世。乾道年間王十朋知泉州,通過知興化軍傅自得求得善本,刻印行世。世人評蔡襄行書第一,小楷第二,草書第三,與蘇軾、、米芾,共稱"宋四家"。《·列傳》稱他:"襄工於手書,為當世第一,仁宗由愛之。"蘇東坡說:"君謨天資既高,積學至深,心手相應,變化無窮,遂為本朝第一。"

蔡襄傳世墨跡有《自書詩帖》、《謝賜御書詩》,以及《陶生帖》《郊燔帖》《蒙惠帖》墨跡多種,碑刻有《萬安橋記》、《晝錦堂記》及鼓山靈源洞楷書"忘歸石"、"國師岩"等珍品。

制龍團茶,修洛陽橋,撰《荔枝譜》,他還是宋「四大書家」之一

蔡襄先後任館閣校勘、知諫院、直史館、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出任福建路轉運使,知泉州、福州、開封和杭州府事。朝廷謚蔡襄「忠惠」兩字。千載之後,他的的英名和才學並沒有被淹沒。南宋大學者朱熹曾專門去蔡襄的故居瞻仰,並去了錦嶺蔡襄的陵園拜謁,朱熹觀瞻了歐陽修為蔡襄書寫的墓銘志:「誰謂閩遠,而多奇產,產非物寶,惟士之賢,嶷嶷蔡公,其人傑然,奮躬當朝,讜言正色,出入左右,彌縫補益,間歸干閩,有政在人,食不畏蠱,喪不憂貧,疾者有醫,學者有師,問誰使然,孰不公思,有高其墳,有拱其木,凡閩之人,過者必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