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熊孩子」出沒,請注意!

「熊孩子」出沒,請注意!

因為經常需要出差,29歲的小朱心中有關「熊孩子」的「陰影面積」已經大到難以計算。

她在地鐵里被小孩吃水果後黏黏的手弄髒過衣服,坐高鐵時被小孩打翻可樂淋濕了半條裙子,坐卧鋪時被小孩哭鬧的聲音吵得整夜難以入眠,還被拽過頭髮、踢過椅背、搶過iPad。

小朱告訴《青年參考》記者,在這些經歷的影響下,她簡直不敢生孩子。

你永遠無法想像一個「熊孩子」的破壞力。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5月20日,山東青島市民高先生的5歲兒子趁家人外出,翻出家裡的5萬元現金,撕成了碎片。高先生回家後目瞪口呆,找到銀行卻被告知無法兌換。如何將這些碎鈔拼起來成了難題。

「我已經小心翼翼地拼了兩天了,實在拼不出幾張來,有的鈔票被撕成了十幾片,真的太難拼了。」高先生說。

比起其他「熊孩子」闖的禍、造的孽,高先生的遭遇還算好的。2016年,江蘇宿遷的兩個「熊孩子」玩火燒毀兩輛汽車,家長賠償44萬;不久前,一位網友發帖稱,她親戚家的「熊孩子」試圖將自己懷孕的嫂子推倒,事後「熊孩子」卻滿不在乎地說,「想看看推倒她會不會流產」;「熊孩子」開車、放鞭炮、玩彈弓等惡作劇導致他人受傷的案例屢屢見諸報端;2017年7月,一名5歲的男孩強行將鄰居家兩歲的小女孩關進電梯並帶到18樓,小女孩最終從18樓墜落、死亡。

「熊孩子」不分國界,如何管教孩子是個世界性難題。

據法國「France24」網站報道,近日,法國中部盧瓦爾省蘭河畔聖維克托市市長授意臨時關閉當地一所小學,試圖引起國家教育部對兩名擾亂學校秩序的學生的關注。

蘭河畔聖維克托市小學的生活助理德爾菲娜·圖爾尼告訴法新社,兩名搗蛋的「熊孩子」只有六七歲,平時在學校表現很差。他們不僅自己不學習,還擾亂其他同學學習,辱罵、擊打、咬傷老師和學校工作人員,並朝他們吐口水,做出很多傷人的事,嚴重擾亂了學校秩序。

據圖爾尼回憶,5月7日,一名老師試圖抓住其中一個想要在上課過程中跑出教室的孩子,絆了一跤,撞上了衣帽鉤,前額划了10厘米長的傷口,鮮血直流。現場的6位老師和3位學校生活輔導員都在哭,「熊孩子」的無法無天和受傷同事的慘狀讓大家一度情緒崩潰。

那位可憐的老師縫了25針,一周沒能工作。

不止學校,任何一處公共空間都有可能成為「熊孩子」的戰場。

為了避免顧客被打擾,許多店家想辦法把「熊孩子」拒之門外。據《紐約時報》報道,芝加哥一家咖啡館的老闆丹·麥克考利曾經目睹一對夫婦在孩子爬上柱子、躺在地上、打擾別的顧客時,仍然愉快地看著報紙。他從幾年前開始就嚴格禁止「熊孩子」在自己店裡打鬧、尖叫、亂扔東西。許多父母對這一規定不滿,甚至聯合抵制這家咖啡館,但麥克考利表示,他就算破產也不會向「熊孩子」妥協。

北卡羅來納州一家餐廳發起了「拒絕兒童入內」的網上請願,吸引了數百人簽名。

加利福尼亞州一家餐廳的店主宣布,只歡迎「孩子很乖」的家長,試圖阻止那些無法無天的「熊孩子」在擁有百年歷史的木地板上蹦蹦跳跳。一家書店規定,可以將隨意說話、走動、喝飲料的孩子趕出門外,另一家咖啡館則明確告訴父母們,兒童遊戲區沒有工作人員執勤,他們得自己負起責任。

「如果你散發正能量,正能量就會來到你身邊。」麥克考利告訴《紐約時報》,「如果你覺得自己是唯一重要的人,那整個世界都會陷入混亂。」

「熊孩子」背後往往是缺乏是非觀念的「熊家長」

今年5月,兩個孩子在上海玻璃博物館打碎了一對用玻璃製成的天使翅膀。這件於2014年開始展出的名為「天使等待」的藝術品,等來了這對毀滅性的「小天使」。

據「Shanghailist」網站報道,監控畫面顯示,兩個孩子在保護雕塑的繩圈內玩耍,他們的母親微笑著舉著手機,興高采烈地拍視頻,孩子們互相打鬧,撞到了雕塑。

了解這一事件後,藝術家雪莉·薛決定將這一作品的名字改為「破碎」。博物館專門設置了一個屏幕循環播放這段「肇事」視頻,以展示這個新名字的來由。

這一事件在網路上引起了強烈反響。一位網友認為,監護人應該承擔全部責任並賠償,藝術家應該為他們畫一幅全家福,並將其命名為「教養」。這一評論在微博上收穫了超過2.7萬個贊。也有網友認為,中國的獨生子女受到了父母和祖輩過多的溺愛和關注,成了被慣壞的「小皇帝」和「小公主」。

正如美國「Momtastic」網站所說,每個「熊孩子」背後,都有至少一個缺乏是非觀念或者管教不當的「熊家長」。林女士對此深有體會。

林女士對《青年參考》記者回憶,自己有次觀看演出,被兩個七八歲的小女孩佔了座位。她態度溫和地請對方讓開,但兩個小孩視若無睹地大吵大鬧,她們的母親則毫不在意地要求她另找個座位「隨便坐下」。因為被林女士拒絕,兩個小女孩開始對林女士動手,並在推搡過程中大哭起來。

孩子母親帶著孩子匆匆離開後,林女士坐了下來。幾分鐘後,一個胳膊上有大片刺青的彪形大漢站在走廊里,態度強硬地把林女士叫齣劇場「教訓」了一番,還威脅要對她動手。她的同伴在一旁打電話偷偷報警,並叫來兩名男性家屬壯聲勢,才勉強解決了這件事。

美國《芝加哥論壇報》記者艾莉森·鮑恩撰文認為,當別人的孩子在商店或餐廳里表現不佳時,人們是有權利發泄憤怒的。但如今,有些父母不僅不會感謝你幫忙管教「熊孩子」,反而會生氣。

美國「Momtastic」網站認為,有些孩子在公眾場合「熊」,是因為他們在家裡被允許「耍熊」。

臨床心理學家托馬斯·費蘭則向美國《赫芬頓郵報》指出,那些允許孩子在公共場合哭哭啼啼或暴虐調皮的成年人,顯然缺乏適當的育兒技能。他建議那些被「熊孩子」騷擾的人們不要費心去解決問題,而是迅速躲開,「畢竟,這些『熊孩子』比野生動物強不了多少,人們真的不應該在意」。

美國正面管教專家吉姆·費伊也認為,孩子在公共場合行為不端有很多原因,他們知道父母處於尷尬的境地。無論父母在家裡使用什麼管教方法,在商店或餐廳里都是無效的,陌生人不要試圖去約束別人的孩子。

科學研究證實,兒童的大腦,尤其是幫助控制衝動和情緒的額葉發育尚不成熟,所以公眾場合的燈光、顏色、噪音、新鮮的人和事物,都會讓兒童比在家裡更難管理自己的行為。理解這一點,就會對孩子有更多耐心和更現實的期望,並更好地處理他們的行為,比如提前計劃好行程,選擇適當的地點,準備一些玩具讓孩子安靜下來。

更重要的是,父母應該把孩子「耍熊」當作教育孩子的好機會,而不是一味維護他們。

據美國「Psychology Today」網站報道,過去10年來,美國心理治療師喬丹·威特見識過無數個暴躁的孩子和他們沮喪的父母。他花了好幾年時間總結出,管教孩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父母的冷靜、愛和堅定的態度,才能培養出行為端正、情緒穩定、有自主意識的孩子。

「我不求把孩子教育成聖人,但至少要成為人」

網友「糯米包」在火車上不止一次遭遇過「熊孩子」,但最讓她印象深刻的,是在合肥到北京的高鐵上,目睹一位母親管教孩子的經歷。

因為孩子在車廂里喊叫著跑來跑去,這位母親把孩子拉到車廂連接處嚴厲地訓話,告訴孩子公共場合不準吵鬧,不能給別人添麻煩。冷靜地等待孩子哭完後,她蹲下身給孩子擦了擦臉,確認孩子不會繼續吵鬧後才帶他回座位。

「糯米包」忍不住感慨,孩子「熊不熊」,家長的教育非常重要。

美國「Aha Parenting」網站建議,如果孩子在公共場合舉止粗魯,無論他是否有意,首先要做的都是簡潔並溫和地向那些被冒犯的人道歉。讓孩子學著自己收拾爛攤子,比如用紙巾清理他打翻的牛奶,引導他向被他欺負的孩子道歉等。

其次,要告訴孩子他做錯了什麼,他的行為如何讓別人感到不適,讓他承諾不再犯。用同情心幫助他製造安全感,克服不良行為。

最後,即使孩子道歉了,也要讓他得到教訓,讓他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導致不好的後果,比如限制他看電視的時間、拒絕給他買東西等。設定界限,並堅持規則。

責罵和體罰並不能幫助孩子成為有責任感、自律的人。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的研究表明,不恰當的懲罰只會讓孩子憤怒和產生防禦心理,進而學會撒謊並出現更多的錯誤行為。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方式是以身作則,成為他們的榜樣。

擁有數十年工作經驗的美國高中教師蘇珊·霍蘭德告訴「Psychology Today」,自己遇到過一個男孩,他挑釁、吵鬧,舉止粗魯,連母親都對他非常冷淡。霍蘭德發現,這個孩子的父親在海外工作,母親獨自帶著3個孩子,他這麼做只不過是為了吸引母親的注意力。她花五六分鐘時間帶著這個孩子一起讀書、互動,他很快就變得冷靜、獨立、有禮貌。

浙江省衢州市一書店店員開門營業時,發現門縫裡塞了一張紙條和40元錢,上面寫著:「我教子無方,兒子在你店裡偷了4本畫書,本應帶兒子來道歉,沒開門,對不起。」

知乎網友「風之子」在網路上分享了自己管教孩子的經歷。一次,他3歲半的兒子在超市偷拿了一個果凍,他發現後頂著大太陽帶著孩子走了40分鐘去退還果凍並道歉,回家後罰站半小時。兒子說髒話會被糾正,看到垃圾會撿起來丟進垃圾桶,走在路上能遵守交通規則。

「『熊孩子』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製造『熊孩子』的家長。我不求把孩子教育成聖人,但至少要成為人。」「風之子」寫道,「我不想毀了自己最愛的小朋友成人的道路。」

本文刊載於《青年參考》報5月31日A12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年參考 的精彩文章:

普京繼續領導「強大的俄羅斯」
比國產航母海試更勁爆的內幕:有個總師80後!

TAG:青年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