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與孔子的共同關注
作者:張 弘
數年前,王曉朝教授以一人之力譯出《柏拉圖全集》,其譯文質量遭到了高峰楓教授的嚴厲批評。之後,《柏拉圖全集》又出版了10卷本增訂版。我同意,僅有良好的外語和中文,做學術著作的翻譯遠遠不足。正如高峰楓所言,一本書絕不是一部孤立的作品,要翻譯某一類作品,必須有強大的背景知識做基礎。在我的閱讀經驗中,王希翻譯其導師方納的美國史著作,田雷翻譯其導師阿克頓的美國憲政史著作,這樣的譯著,譯文建立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之上,因此更為準確。在我看來,對譯文要求所謂的「信、達、雅」實是苛求。就學術著作而言,能夠做到準確(信)就已經非常不容易了。我的直覺告訴我,儘管王曉朝教授做了大量修訂,《柏拉圖全集》增訂版可能仍然存在翻譯錯誤。但是,以此大致理解蘇格拉底的哲思,應該還是可以做到。
《柏拉圖全集》,王曉朝譯,人民出版社
與以前的四卷本《柏拉圖全集》相比,增訂版補譯了柏拉圖的疑偽之作16種。原版的各篇對話提要譯自伊迪斯·漢密爾頓所撰寫的各篇對話短序。此次由王曉朝本人撰寫,並加入了他自己的閱讀心得。對照此前我對孔子《論語》等著作的了解,我發現,蘇格拉底與孔子兩位哲人關注了一些同樣的問題,但是,他們的思考路徑與方法卻有著很大的區別。
例如,兩人都提倡節制。所謂節制,乃是在理性指引下,對利益、慾望、情感、得失等等有意控制和調節,使之合理、得當。《論語》及其他史料顯示,孔子個性鮮明、興趣廣泛、多才多藝、生活豐富多彩。但是,他很善於節制。以飲酒而論,孔子不僅好飲,而且「酒無量」,但他從未醉酒。孔子既能「從心所欲」,又能「不逾矩」。可以說,孔子對自己的節制達到了很高的境界。
而蘇格拉底同樣對節制有深刻認知。《柏拉圖全集》增訂版第二冊的「卡爾米德篇」顯示,在希臘語中,節制有三種含義:1.理智健全、通情達理、頭腦清晰,明智,與偏狹、愚妄、傲慢、錯亂意思相反;2.謙卑、穩重、博愛、仁慈,尤其指年少者對年長者、位卑者對位尊者的謙恭。3.對各種慾望的自我約束和自我控制。王曉朝認為,節制是隱藏在「認識你自己」、「切勿過度」這兩句德爾斐箴言背後的精神,它要人們接受美德為人性所設的界限,約束慾望的衝動,服從和諧與適度的內在法則。蘇格拉底大約40歲時,即波提狄亞戰役(公元前432年)剛結束的時候,他從波提狄亞軍營返回雅典,在運動場和年輕的卡爾米德就「節制」開始了對話。在對話中,蘇格拉底對於節制的定義展開了層層詰問,指出了對於節制五種定義的缺陷,然後引出一個知識論定義:節制是一種關於其他知識的知識,又是一種關於節制本身的知識,當一個人擁有直到他自己的知識,他就會認識他自己。但是,蘇格拉底進一步詰問,使得這一定義也遭遇失敗。他使得聽眾相信了自己的無知,但激發了他們的獨立思考。蘇格拉底本人的觀念,反映了他的「美德即知識」觀念所產生的困難。
孔子對節制更多的是提倡和踐行言行合一;而蘇格拉底不僅過著節制的生活,而且一生艱苦,無論嚴寒酷暑,都穿著一件普通單衣,經常不穿鞋,對吃飯也不講究。蘇格拉底只是專心致志地思考。他對節制的探討,卻是建立在嚴密的邏輯推理和反覆的詰難之上。在春秋戰國,鄧析、公孫龍、尹文、惠施等人的論辯之術,並沒有成為人們普遍使用的思考方法並發展為獨立的學科,由此可見,中國與希臘文化的不同。但是,這並不妨礙蘇格拉底和孔子關注同樣的問題。除了節制,他們還不約而同地關注「親親相隱」還是大義滅親這一難題。
親親相隱,指對自己關心相愛的人,尤其是父母等血親,即便他們有了過失,也不忍苛責追究,興師問罪,而動了包庇回護的惻隱之心,這樣才是正常的。而現代法治社會的價值要求人們不論親疏,不論罪責大小,都要檢舉揭發。孔子在《論語·子路》里曾提出,「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中國歷代各朝多以孝治天下,歷代立法者多肯定親親相隱的原則,一直到民國《刑法》仍規定,藏匿犯罪的親屬可減輕處罰。
在《柏拉圖全集·歐緒弗洛篇》中,蘇格拉底探討了這一問題。當時,蘇格拉底稱自己受到嚴重控告,要出庭受審。歐緒弗洛說自己打算告發父親殺人。當時,歐緒弗洛家一僱工醉酒後殺死了歐緒弗洛家一個家奴,歐緒弗洛的父親將殺人者捆綁起來扔進溝里,然後派人去雅典,詢問祭師如何處置殺人兇手。派往雅典的人還沒有返回,但殺人者因凍餓而死。歐緒弗洛認為父親是殺人犯,打算以褻瀆的罪名告發父親,但歐緒弗洛其他親屬認為他父親並未殺人,只是沒有料到這個殺人犯會凍餓而死。(張 弘)
※著力提高處理大國關係的能力
※歐豪加盟黑螞蟻影業任股東 許鞍華曹保平曝新片
TAG: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