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先秦時期齊魯兩國不同的治國理念
姜子牙,齊國的開山鼻祖,人稱姜太公,太公望。商朝末年,紂王帝辛無道,太公輔佐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後又輔佐周武王伐紂。正值殷商主力在東方作戰,紂王慌亂之下,竟武裝幾十萬奴隸迎敵。這些人調轉矛頭,臨陣倒戈;紂王見大勢已去,鹿台自焚,成湯五百年基業至此而終。
為鞏固西周政權,武王大量分封功臣子弟。封姜太公建立齊國,封自己的兄弟周公建立魯國,封兄弟召公建立燕國等。武王於滅商次年崩,殷商舊勢力蠢蠢欲動且力量強大,西周對東方的掌控極不穩固。
周公,名旦,是文王第四個兒子,政治軍事才能極高,深受周文王喜歡和周武王倚重。危難之際,臨危受命,奉孺子周成王攝政,主持大局。
管叔蔡叔,文王另外兩個兒子,被分封在管、蔡,本是為了負責監視紂王之子武庚。他們對周公攝政極為不滿,便聯合武庚發動了叛亂。一時間整個東方紛紛淪陷,周公旦帥軍苦戰三年,才最終將其平定,使周朝從此牢牢控制了東方。
論治國才能,姜子牙和周公旦無疑是西周最為傑出的兩個代表。但他們的治國理念卻是截然不同。
《淮南子·齊俗訓》記載:「昔太公望、周公旦受封而相見,太公問周公曰:『何以治魯?』周公曰:『尊(重)尊(貴的人)親(近)親(屬宗族)』,太公曰:『魯從此(要衰)弱矣。』周公問太公曰:『何以治齊?』太公曰:『舉(薦)賢(能之人)而(崇)尚(有)功(之人)。』周公曰:『後世必有(被)劫殺之(齊國)君。』」
西周初年,齊魯兩國都是東方數一數二的諸侯;隨著春秋戰國社會巨變,天子之權旁落諸侯,諸侯之權旁落大夫,大夫之權旁落家臣,周王室衰微,大國爭霸、諸侯兼并拉開序幕。齊桓公拜管仲為相,唯才是用,尊王攘夷,成為春秋首霸。而此時的魯國,早已淪為中小諸侯。期間,曹劌論戰就是齊魯兩國以弱勝強的戰爭典故。
齊國長期都是東方強國,背靠大海,通漁鹽之利。打仗基本上都在國外,國內少有戰爭破壞,各方面實力深厚。臨淄是當時列國最富庶的都城,工商業繁榮,人口眾多,史稱:「張袂成陰,揮汗成雨」。
魯國公元前256年被楚國所滅,存在了將近八百年,處處被周邊強國蠶食,國土一再縮水。但魯國歷史上幾乎未有弒君篡位發生,魯國雖弱但魯君長期不失權柄。魯國民風淳樸,崇尚廉孝,禮儀之邦;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這裡誕生,那絕不是偶然。
早在魯國滅亡二百二十五年前,公元前481年,齊國大夫田常殺齊簡公另立新君,專齊之政。借米大斗出小斗進,後來看到民心皆附,便自立為齊王,史稱田氏代齊。田氏代齊跟三家分晉一樣,被看做是春秋戰國的分界線,周王室進一步衰微。兼并開始在戰國七雄之間進行,戰爭越來越殘酷血腥,越來越白熱化,同時也孕育著新的時代即將來臨!
※魯國公主,經歷了北宋六位皇帝,最後結局怎樣?
※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刺客:最後一個殺妻兒斷臂(附評價和故事)
TAG:西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