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老中醫總結4個信號暴露身體濕熱重,內附祛濕方

老中醫總結4個信號暴露身體濕熱重,內附祛濕方

濕是萬病之源,如何判斷自己體內是否有濕氣,大家可以根據濕邪的特點來判斷自己體內是否有濕。

濕氣

1、起床後身體疲勞,四肢沉重一一濕性重濁

「重」是沉重的意思,有的人起床後覺得特別疲勞,頭上像有東西裏著一樣。整個人沒有精氣神,中醫講「濕重如裏,」「重」的感覺就像一件濕漉漉的衣服裏在身上一樣,讓人懶得動彈。

「濁」是穢濁、垢膩之意,所以,濕邪所引起的疾病,容易出現排泄物和分泌物穢濁不清的現象。比如, 瀉泄的人,大便的樣子就發生了變化,大便稀,不成形,表現為穢濁不清的樣子。中醫在分析瀉泄的病理機制時,判定的邪氣中就必有濕邪,另外,女性的白帶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如果發生了性狀的改變,比如粘稠腥穢,這就屬於穢濁不清,所以,帶下病在中醫上就被認為是濕病的一種,如果濕邪侵犯皮膚,就會出現濕疹、皰疹流膿等癥狀,這也是穢濁不清的表現。

濕氣

2、便完不爽,大便中不浄,小便淋漓不盡一一濕性黏滯

「黏」是黏膩的意思,「滯」是停滯的意思,濕邪致病有黏膩、停滯的特點,有的人清晨大便後,發現大便黏,不容易擦乾浄,別人用一兩張紙就行,他得用三四張,而且,有可能中一次水還衝不幹浄, 還有的人在小便時排尿不暢,有淋漓不盡的感覺,這些就是濕性黏滯在癥狀上的表現。濕性黏滯還體現在病程上的纏綿性,患病時間比較綿長,病情膠著難解,反反覆復,不易除根。

濕氣

3、下肢容易水腫一一濕性趨下

《黃帝內經》中說:「傷於濕者,下先受之,」我們說水往低處流,濕的特性跟水相似,都是往下走的,所以濕邪容易侵襲腰以下的部位。比如,水腫就多以下肢比較明顯,風濕性關節炎也以膝關節、踝關節的腫痛比較常見,如果濕病患者走路或上下樓梯都提不起腳, 這時就要重用除濕之葯了。

濕氣

4、面色淡白,精力不濟-一濕為陰邪,易傷陽氣

濕為陰邪,容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陽氣在人體內是一種開拓性的存在。可以說是一個前鋒部隊,如果阻滯了它的前行,被阻遏的地方就會氣機不通,相應地我們就會出現一系列癥狀。比如,如果濕邪困住了肌表的經絡,肢體就會困重、懶動,如果濕邪阻於中焦,就會胸脘痞悶;如果濕邪停於下焦,氣化不利就會小便短澀。

被濕邪困住的人,陽氣通常都不會太旺盛,人也變得少氣懶動,精力不濟, 那些特別喜歡宅在家裡不想動的人,就極有可能是體內濕氣太重的原因。

下面我給大家介紹幾個祛濕的方子

黃芪

黃芪薏米飲

【材料】黃芪10克,薏米30克。

【做法】將黃芪、薏米洗凈放入鍋內,加適量水,先用大火燒沸,再用小火大燉煮40分鐘即成。

【用法】每日1次,代茶飲.

【功效】健脾滲濕。

濕邪重的患者多伴有脾虛,所以我們加上可以健脾補氣的黃芪, 一邊補氣, 一邊利水,只有脾氣足了,水濕才能跑得快。黃芪為「補藥之長」,可以補養五臟六腑之氣,有它的助益,可以推動濕邪更快地排出。

紅棗

參苓白朮丸

【材料】參苓白朮丸3克,紅棗5顆

【做法】紅棗用清水煮沸後,小火煮30分鐘;將熱棗水倒入碗中,再放入丸藥,待丸藥格化後即可服用。

【用法】每日2次。

服藥一段時間後,大家可能會發現原本食慾減退的胃口自己打開了,這時, 可不要不管不顧地大快朵頤,如果增加了脾的運化負擔, 甚至前功盡棄,飲食上, 吃個八分飽就可以了,肉也不要過量食用。

艾葉

艾葉浴足方

【材料】艾葉50克.

【做法】將艾葉放入沸水中煎煮約15分鐘,待水溫稍低後,就可以把腳放入藥液浸泡,每次浸泡15~20分鐘,水涼後可加入熱水。

【功效】理氣血,逐寒濕,溫經絡。

還可以用艾灸,但如若體內有熱就不要艾灸了,否則身體會火上加火,更加不適。體內有熱的人也很好區分,這類人通常容易口乾,不喜歡喝熱水喜歡冰飲,小便黃赤,大便乾燥,手腳自然很熱。除此之外,想除濕熱,一定要運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