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蒙學的「三百千千」是指什麼嗎?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當其它三大文明失去往日的風采時,中華文明依然傳承著。文明傳承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文化教育。有學者認為,中華文明能保存下來,中國古代的蒙學教育功不可沒。
蒙學,是中國古時對幼兒啟蒙教育的統稱。最早的蒙學論述出自《易經.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註解云:「童蒙之來求我,欲解所惑也。」這裡的「童蒙」指年幼無知、需要教師教誨的兒童。
蒙學有狹義、廣義之分。廣義的蒙學,指古代啟蒙教育,包括教育體制、教學方法、教材等多項內容。狹義的蒙學,指童蒙讀物、啟蒙教材。
童蒙教材簡史
蒙學讀物,夏商時期因年代久遠,沒有史料可以考證。中國古代最早的識字教材是西周的《史籀篇》,如今已亡佚。
根據秦朝李斯所作的《倉頡篇》可推測,《史籀篇》可能是按照意義之間的關係編排而成,以四字為一句,二句為一韻。秦始皇帝統一六國,命李斯作《倉頡篇》,命趙高作《爰歷篇》(爰:音元),命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這三種教材都以教導識字、寫字為主,文字均取自《史籀》大篆,依此稍加修改,形成小篆。
至西漢時期,漢朝的蒙學識字讀本,則是依據上述秦朝的三種讀本綜合改編而成。以六十字為一章,一共五十五章,以隸書書寫,一共3300字,綜合稱為《倉頡篇》。這是漢朝統一通行的識字課本。(《漢書.藝文志》)
古時代蒙學階段,是從4歲幼兒識字開始一直到15歲進入大學之前,前後持續十多年。15歲以前的孩子,還沒有受到物慾的污染,善於記憶。所以古人認為,凡是孩子應該讀的書,最好是在15歲之前使他讀熟。(清.陸世儀《論小學》)
古時代蒙學階段,是從4歲幼兒識字開始一直到15歲進入大學之前,前後持續十多年。圖為清 梁延年《聖諭像解》插圖。(圖片)
蒙學讀物 「三百千千」體系
在中國古代,童蒙開始學習受教的階段,要讀「三、百、千、千」,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和《千家詩》。
這四本組成一整套蒙學體系,包含了基本的天文地理常識、道德禮義、人物器物景觀、待人處世準則。這些讀本作者有的很有名望,編寫的內容精鍊雋永,是宋朝以後中國私塾普遍使用的啟蒙讀物。
《千字文》出自南北朝,梁武帝命人從王羲之書法中選取一千個不重複的漢字,命散騎侍郎周興嗣編纂成文。周興嗣將這一千個漢字,以四字為一句,組成對仗工整的韻文,條理清晰,文采斐然,重在傳授行為規範和處世原則。
《千家詩》合併了兩個朝代蒙學讀本,分別是宋代謝枋得的《重訂千家詩》和明代王相所選的《五言千家詩》。《千家詩》多是唐宋律詩和絕句名篇,是童蒙的詩歌讀本。
《三字經》由宋朝大儒王應麟編撰,朗朗上口,淺顯易懂。《三字經》取材廣泛,涉及忠孝節義、天文地理、歷史常識等內容。蒙童背誦《三字經》,從小就接受文化藝術、歷史典故以及史上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做人做事的道理。
《百家姓》,成書於北宋初年,是關於漢姓的書籍,以日常應用為主。
除了「三百千千」四部,還有《孝經》、明朝《幼學瓊林》、明朝《增廣賢文》、清朝《聲律啟蒙》等。
古代開蒙教育,「三百千千」除了讓孩童接受常識、義理的熏陶,亦兼識字功能。到兒童十多歲時,要選擇韻文讀本,逐漸向「經史子集」過渡。
中國古代宗族有族學,村有村塾,家有家教,這些都是保存傳統、傳承文化的地方。即使王朝滅亡,只要家族不滅,留在人心中的理念不滅,文化就會一直傳承下去。@*#
TAG: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