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唐代科舉考什麼?考試內容和皇帝的態度對唐詩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唐代科舉考什麼?考試內容和皇帝的態度對唐詩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原標題:唐代科舉考什麼?考試內容和皇帝的態度對唐詩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和後來的三年一考不一樣,唐代在科舉是每年一考,這種考試被稱為常科。除了常科,還有一種皇帝臨時舉行的考試,叫制科。考試常設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經和進士兩科是主要科目。

明經科考試類似於現在的填空和問答題,比較簡單,而進士科則要求考生就特定的題目寫詩作賦,這個比較難。因此,當時有 「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即30歲考上明經科就算年齡大的,50歲考上進士科算還年輕的。



唐代科舉考詩歌,這是唐詩興盛的一個原因。我國有悠久的詩歌傳統,從《詩經》到三曹,再到陶淵明、謝靈運,詩歌在一步步發展。有人說,唐代之前的詩歌是長出來的,唐詩歌是嚷出來的,宋代詩歌是想出來的,宋以後的詩歌是仿出來的。這雖是一家之言,但也有一定的道理。尤其是唐人詩歌。之所以會嚷,是因為有科舉這個指揮棒和鼎盛的社會制度。


唐代科舉考試的詩歌也有具體要求,對題目、字數都有規定,類似於現在的命題作文。一般來說,有五言四韻、五言六韻、五言八韻和七言八韻四種類型,其中五言六韻居多。不過,也有詩歌沒有達到考試規定的字數要求而中舉的例子。公元724年的考試中,一個叫祖詠的考生只寫了四句詩,沒有達到規定的字數要求。祖詠交卷的時候,主考官問他,按規定要寫十二句,你為什麼只寫了四句?祖詠很簡潔地回答了兩個字「意盡」。


我們來看一下祖詠的詩: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終南山望余雪》


主考官看完祖詠的詩,還真的是「意盡」了,就沒說什麼。祖詠憑著一首沒有達到字數要求的詩歌考中了進士,不能不說,是一個特例。


唐代科舉考前實行行卷制度,即考生在考試前把自己的詩文編輯成冊,送給有名望的人,以此來宣傳自己,提高自己中舉的幾率。行卷制度說明,科舉考試不是一錘定音,需要有名聲來支撐,而名聲需要一個人長時間的積累,因此,如果想中舉,在考試之前,就要打出自己的招牌,讓別人熟知。



關於科舉,最主要的還是統治者的支持。唐代皇帝對科舉的重視,也是科舉得以順利進行,唐詩得以興盛的原因。除了唐太宗、武則天和唐玄宗等人對科舉的不斷改進,唐宣宗也是個科舉迷,確切的說是個進士迷。

唐宣宗有一個很有趣的愛好,喜歡打聽大臣們是否進士出身。對於彙報工作的大臣,他經常會問人家是不是進士出身。如果是,他會詳細的詢問那一科的題目,考官是誰,同科進士還有誰。如果不是,他會很惋惜。他還在皇宮的柱子上寫下:鄉貢進士李道龍。李道龍是唐宣宗的名字。他給自己封為鄉貢進士。這是一個對科舉痴迷的極端例子,但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唐代皇帝對科舉的態度。



正是唐代科舉的考試內容和唐代皇帝對科舉的態度,才有了唐詩的興盛,有了中國詩歌史上的唐詩繁榮。可以說,唐代科舉考唐詩,是對中華文化的貢獻,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史坊 的精彩文章:

因為一個想不到的原因,這個亡國之君向俘虜了他的皇帝討封要官
劉裕的妻侄一戰成名,本是劉宋名將,為什麼最後要造反

TAG:讀史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