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了無纖塵:畫僧弘仁的繪畫藝術

了無纖塵:畫僧弘仁的繪畫藝術

了無纖塵:畫僧弘仁的繪畫藝術

弘仁,清初四畫僧之一。姓江名韜,字六奇。出生於徽州歙縣鼎族,少時在歙縣社學讀書,後隨父、祖父遷至杭州,並成為杭州的諸生。然而,隨著其祖父、父親的相繼去世,他與寡母相依為命,生活日漸貧苦,遂遷回歙縣老家。一邊拜當地名儒汪天涯為師,刻苦學習;一邊做一些文化事業聊以膳母,本希望科舉中第以報效國家,然功名無望。清軍人關時,曾與一些仁人志士一起參加抗清復明的戰鬥,均以失敗告終。他意識到復明無望,抵抗亦無益。因而心灰意冷,皈依佛門,拜古航道舟為師。禪師為其取法名弘仁,他為自己無力抗清復明深感羞愧,白取字無智。從此他潛心作畫,既師法傳統,又師法造化,縱跡名山大川,從大自然中汲取創作的靈感和原材,領悟萬劫不滅的宇宙精神,從而使他的畫具有獨特的魅力。

清 弘仁 天都峰圖軸

紙本水墨 307.×99.6cm 南京博物館藏

弘仁為僧後,寫黃山絕頂天都峰。畫作章法新穎,場面宏大,氣勢磅礴,以簡潔凝練的造型,空靈峭健的勁線,寄寫出黃山的英姿;近處是陡崖峭壁,幾株虯松盤曲若龍,崖下塗澗,溪水匯流。隔溪仰望,對岸兀崖高聳,懸泉下瀉,峰巒嶂,嶒崚重疊,巍巍天都主峰嵯峨其上,直指霄漢,其劍拔挺健之勢,大有絕俗孤高的意蘊。右上角作者自題七絕一首,讚譽了黃峰的靈秀和壯美。左下方署「庚子」紀年,時漸江當為50歲。圖作早為劉海粟珍藏,現藏南京博物院。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品

清 漸江 寫於雲谷寺

84.3×42.4 cm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黃山雲谷寺靜思圖

弘仁畫選弘仁 西岩松雪圖

紙本墨筆 192.5×104.5cm

故宮博物院藏

此幅作於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時畫家52歲。畫面以局部特寫山峰雄偉之勢,以勾勒為主,畫雪景「借地為白」,略加渲染,山石陽面留白,陰面著墨,樹木墨色較濃。構圖繁密,筆法清健,意境高古。畫面著意刻畫了象徵高尚、純潔的松樹和白雪,形象簡潔,是作者精神高度凈化後的影跡,給人以偉峻、靜穆、聖潔、一塵不染的美感。

弘仁畫選弘仁 幽亭秀木圖

紙本水墨 68×50.4cm

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自題:「辛丑結夏澄觀軒為作幽亭秀木圖,奉岳生大居士教。漸江學人弘仁。「辛丑」為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受贈者名羅袞期,字岳生,安徽歙縣呈坎人,是一位信奉佛教的儒生。圖上有羅袞期小跋:「啟悟師久慕漸江筆意,屬予代索,遂以寄予者轉贈之。」又有弘仁侄江注題詩「吾師漫寫倪迂意,古木孤亭水石幽。優缽曇花題品在,禪門珍秘抗王侯。為啟公題家師筆」。

作為明遺民畫家,弘仁曾在民族危難之時挺身而出,參加抗清活動,明亡後,遁跡江湖,寄興詩畫。他眷懷故國,作詩曰:「偶將筆墨落人間,綺麗樓台亂後刪。花草吳宮皆不問,獨余殘瀋寫鐘山。」鐘山是明太祖先元璋的陵墓所在地,此詩悲涼沉鬱,感懷至深,表達了弘仁不忘故國的堅貞氣節,正是這種情懷,使他的繪畫傾向於倪瓚的風格,倪畫中荒寒蕭瑟的意境引起了他心靈的共鳴。

此圖是弘仁晚年居住在歙縣五明寺時所作。畫風為倪瓚的變格,作平遠布局,近處坡岸茅亭,亭前後有松杉雜木高聳,略去淺水遙岑,使前景成為獨立的主體,加強了山石結構的表現,產生較為平和的親切感。畫上坡石用筆為倪瓚獨特的折帶皴,若淡若疏,骨力內蘊。樹木的勾勒點染也出之以簡疏的筆法,中鋒下筆,復筆皴擦,看似簡淡,實含腴潤。正如楊翰《歸石軒畫談》評述的「於極瘦削處見腴潤,極細弱處見蒼勁,雖淡無可淡,而饒有餘韻。」弘仁仿倪,絕不是以追求倪瓚的畫法為目的,他廣泛吸收前人的成果,取其意,而不在筆墨跡象間,師法倪瓚、黃公望,同時以自然為師,抒己胸臆,從而形成了其山水畫的基本面貌。此畫中亦可見一斑。

清 弘仁 仿倪山水圖軸

紙本設色 133.1×62.7cm

故宮博物院藏

自題款署:「辛丑九月,雄右屬為旦先居士。弘仁。」

「辛丑」為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弘仁時年52歲。據作者款題而知,此圖是作者應「雄右」(王煒)之囑託,為「旦先居士」(呂應昉)所繪。該圖在設陳布勢上取法倪瓚「一河兩岸式」構圖,中景畫一片不著筆墨暈染的水域,水域的兩岸分別繪起伏的山巒和空亭、秋木。整幅畫面於簡約疏曠的格調中表達出作者孤傲清高的情懷,堪稱作者藝術成熟期的代表之作。

弘仁 陶庵圖軸

紙本墨筆 99.1×58.3cm

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是作者送友人汪堯德的寫生之作。汪堯德(1620—1685年),字子陶,號陶庵、子翁居士,歙縣潛口人(見《康熙歙縣誌》)。早年客居松江,與董其昌、陳繼儒等文人交往。晚年家居30年,以書畫自娛。此圖是弘仁與友人羅逸(字遠遊,歙縣人)游黃山經過潛口時所繪汪堯德隱居之所。其屋舍傍山而築,臨溪而建,一片離塵幽美之景。作者以折帶皴和干筆渴墨表現山石,得徽地清幽冷峻的山林之美;以蒼勁整潔的線條勾出柳絲,得生機盎然之趣。其洗鍊簡逸的筆墨與汪氏簡樸的居所相得益彰,映襯出汪氏志在清高自守、樂在林泉雲遊的脫俗之氣。

款署:「漸江學者為子翁居士作陶庵圖。」。畫幅上方有羅逸題七律一首,款署:「八十五老友羅逸為子陶先生題。」鈐「羅逸之印」朱文印、「遠遊」白文印。鑒藏印有「禮耕堂」等二方。畫右中部有篆書「庚子」二字。「庚子」是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作者時年51歲。

弘仁 松竹幽亭圖扇頁

金箋墨筆 16.1×50.5cm

故宮博物院藏

扇頁有自題:「夜卧時聞嘯聚聲,鈞天幽夢總難成。晨興撫幾閑塗抹,藉此松筠滌穢塵。己亥八月,下榻德翁先生介石書堂畫正。漸江學人弘仁。」鈐 「漸江」白文印、「弘仁」朱文印。「己亥」是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弘仁時年50歲。

根據自題而知,此圖是弘仁在下榻德翁先生處,晨起後乘興所繪,畫的目的是「藉此松筠滌穢塵」。圖繪孤亭修竹清幽小景。構圖疏曠,表現出一種冷落荒疏、清靜幽淡的意境。弘仁多次遊覽以松、石之美著稱的黃山,對松的狀態及生長規律有著細緻的觀察和研究。圖中的兩株松,一株糾結盤曲,另一株挺拔瘦削,筆法輕快疏秀,墨氣華潤蘊藉,真實而生動地展現了它們勁健瀟洒的內在神韻。

弘仁 南岡清韻圖扇頁

金箋墨筆 17.6×50cm

故宮博物院藏

扇頁有自題:「南岡清韻。為洪起居士寫。弘仁。」鈐「漸江」白文印。

此圖構思巧妙,作者通過將前後疊嶂的山石繪成氣勢宏大的石壁,推出友人洪起居士的敞軒,通過繪秋林響泉,點出周圍環境的古雅幽靜。此圖意在揭示洪起居士的淡泊高隱之心。山石以勾勒為主,線條仿倪瓚的折帶皴,筆墨於瘦削處見腴潤。

弘仁畫選清 弘仁 松梅圖卷

27.8×269.7cm 故宮博物院藏

此卷分前後兩段。前段畫末有弘仁書寫的程守蝕庵《省靜堂集·一年詩》中的七言絕句《遍閱山中諸碑》,款署:「丙申春日偶寫揭蝕庵集因一絕。漸江學人。」「丙申」為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弘仁時年77歲。

圖繪虯龍盤曲的蒼松和稜角分明的怪石。弘仁的松石是對黃山松石的真實寫照,石濤言:「公游黃山最久,故得黃山之真性情也,即一木一石,皆黃山本色。」圖中的松石以粗獷霸悍的行筆、淋漓酣暢的施墨表現,具有弘仁晚年豪放洒脫的畫風特點,簡潔的構圖體現出詩意中的空寂。後段款署「漸江學人弘仁寫。」鈐「漸江僧」白文印。

圖繪水墨梅花。梅不畏嚴寒、高標獨立的精神正是作者所追求的人生品格。弘仁一生最喜畫梅,自號「梅花古衲」,創作出大量以梅為主題的佳作,此卷便是其中之一。圖中的梅枝如曲鐵,婉轉中呈現剛毅不屈之態。其簡約的格局,精謹的筆墨,結構出一派純凈、幽曠而又俊逸的意境。卷首有湯燕生「題漸江師畫松四絕句」。另紙有龔賢詩文及跋。龔賢於長詩之後又識「此卷是漸江師傑作」,並言「黃山漸江師每畫成必索予題」,點明了他們之間互為知己的深厚友情。

弘仁畫選清 弘仁 疏泉洗研圖

紙本設色 19.7×69.7cm

上海博物館藏

清 弘仁 林泉春暮圖

上海博物館藏

漸江 山水

上海博物館藏

弘仁 林泉圖

上海博物館藏

弘仁 雨余柳色圖

上海博物館藏

弘仁 絕澗寒窠圖

上海博物館藏

清 漸江(款)江山無盡圖卷

癸卯(1663年)作

弘仁 竹石風泉圖軸

天津博物館藏

了無纖塵的靜美

弘仁的畫體現出一種靜美。抗清失敗後,他變得更加清心寡欲,不仕、不宦、不婚,凝心向禪。「空山無人,水流花開」,「寒雲無世態,相伴意閑閑」,反映出他脫離了塵俗的喧囂煩擾之後,寧靜、悠閑、空寂的心境。正是由於有了這份閑,這份靜,才使他的作品不滯於一物,不囿於一己,體現真正的了無纖塵的靜美。

弘仁 枯槎短荻圖

首先,其畫營造的意境顯示出特別的冷、寂、靜。如他的《雨余柳色圖》,整幅畫用筆簡古凝練,遠山用淡墨勾勒,近處山石臨河而立,皆用直線、折線勾成幾何形,石塊光潔,無皴染,僅在石塊接縫處略加皴擦,突顯山石的堅質、瑩潔之質,偉岸雄峻之勢,給人以清雋、冷峭之感。山腳下疏樹、野屋互映,用筆亦簡潔、爽利。河水用大片空白表現,僅略施淡墨勾勒水中沙堵,堵側清柳幾叢,寒梅一株,具有一股寒光冷韻,空明冷逸的氣氛油然而生。

山水冊

弘仁 松溪石壁圖軸

天津博物館藏

其次,從筆墨上看,他的畫筆法疏簡、婉約,善用直線、折線造形,且線墨清晰、純正,毫不滯膩。他的筆下沒有躁動誇張的線,沒有大片飛動的墨,沒有猛烈激蕩的大斧劈皴,從而使他的畫充溢了蕭疏、空靈之氣,鮮有黑、密、厚、重之感。如弘仁的《古槎短荻圖》,前景池環石抱,池邊岩石用稜角分明的直線、橫線空勾,幾無皴染,池水用大片的留白來表達,不擦一筆,塘側,幾叢蘆花迎風而立,筆致柔婉。不遠處野屋一椽,亦用直線勾劃,線條規整、細勁,屋內空寂無人,兩株古槎高聳屋前,枝疏葉落,給人以純凈,空漠之感。遠處大片空白,不著一筆,似天、似水或水天一色,顯得空明、悠遠。整幅畫墨色枯淡,用筆簡疏,無大塊點染,無躍動的筆觸,一股潔凈、冷寂、清逸之氣從紙上溢出。楊瀚評其畫雲「不但惜墨,而且惜筆,看似枯寂,細玩之,神味耐人咀嚼」,此言頗為確切。

清 弘仁 芝易東湖圖

水墨紙本 29.7×419.1厘米

波士頓美術館藏

再次,從構圖上看,弘仁畫山喜用梯形、矩形、正方形等幾何圖形的層層疊加來構圖,且石多樹少,巨石多,碎石少,大小石塊疏密有致,山岩常為平頂,因而畫面毫無蔥鬱、熱鬧、紛亂之狀,給人以穩定、寧靜、條理之感。其畫布局簡約、單純,往往捨棄多餘的烘托。如寒林幽泉、山崖孤松、溪邊老梅、洞穴僧人皆以簡單的結構來表現,看似簡淡,而饒有餘韻。大片留白構圖,更為其畫平添了幾分寒意、幾分靜氣。顯然,弘仁無論在筆墨、構圖,還是造境上都突顯清、冷、寂、凈的意韻,而清、冷、寂、凈又是靜的不同層次的體現,這種審美意趣與弘仁的經歷有關,亦是其長期向佛而形成冷逸、空凈的精神氣質使然。

弘仁 黃海松石圖

上海博物館藏

多變的筆墨方法和造型語彙

弘仁一向喜用直線、折線構圖造型,而在他的《仙燈洞》一圖中,一改常施的造型法則,用宛曲、圓渾的線畫奇詭的山石,山石中凹進一深邃石洞,洞內一僧人端坐,似在體悟佛性無處不在之至理。石洞上方雲氣繚繞,松樹雜木或倒掛或懸空,縈繞岩上,筆墨趨於圓潤、靈動,有溫潤之感,增強了畫面的韻律感,營造了一種夢幻、虛靈的意境。整幅畫的筆法雖流轉、屈曲,但仍不失規整,具有較強的裝飾意味。再如他的《畫禪圖》,畫面上群山逶迤、跌蕩起伏、連綿不絕,雜樹叢木散布其間,屋舍、寺廟掩映其中。整幅畫線條舒緩、圓渾,皴擦點染較之一貫風格略多,墨色亦略重,有蔥鬱、清潤之感,然清雅、明潔、冷逸之氣不減。當然,弘仁老年篤信禪宗,相信佛存在於日常生活之中,山石草木皆具佛性,佛無往而不在。因而,他晚年的作品更偏於應用此種造型語彙。

弘仁 山水冊

弗利爾美術館藏

開創新畫派

動美、靜美皆為美,沒有高下之分。弘仁的聲名在清初畫壇是無與倫比的,江南人家以有無定雅俗,其之所以備受推崇,皆因其畫表現的是一種靜美,這種審美取向符合當時人們的審美理念,故而追隨者頗多,形成新的畫派——新安畫派。四畫僧中的其他三位髡殘、石濤、八大山人的畫則表達的是動態之美,在清初位居弘仁之下。而在近現代,弘仁的畫不受重視,這與近現代人的審美情趣相關,近現代是變革的時代,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嚮往轟轟烈烈的生活,甚至不擇手段追名逐利,心理壓力、工作壓力相對較大,因而他們崇尚有力度感、拓張感的野性的美。飛動的墨,跳動的線,誇張的造型,狂亂的塗抹或許更能表達人們求功心切的情緒,更能渲泄情感,釋放積鬱。石溪的蒼渾老辣,石濤、八大的躍動奇縱,恰恰與此風尚有相似之處,當然贏得人們的讚賞。而清雅、冷逸、頗具內蘊的作品則受冷落,不過,值得慶幸的是不少有識之士對弘仁的畫仍很讚賞。如張大幹認為弘仁的畫「得黃山之骨」,黃賓虹評其畫「取古人之長,皆為其有,而自存面貌之真,不與人同」,筆者認為弘仁的畫所營造出的空靈、明潔、冷逸、寧靜的氛圍是現代人求之不得的,因為現代人的心境不能徹底的靜,所以作出的畫不能體現真正的靜。相信弘仁的影響在近現代雖遜於石濤、八大,然而他的影響是深遠、悠長的,就像梅花散逸出的萬斛清氣一樣,綿綿不絕。

推薦閱讀

藝道講堂 | 古琴公益講座系列

藝術欣賞

郭關道長:生於湖南,畫家,古琴家,道教全真派道士。作品涉及書畫、音樂、斫琴等領域;曉音律、幼隨祖父習琴、喜操《幽蘭》《廣陵散》;二零零六年閉關參禪一年,出關後系統研習中觀、唯識學,畫風大變;二零一三年修道,通齋醮科儀;其曾就學於人民大學,宗教哲學碩士。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展、被國內外藝術機構及收藏家收藏。現「郭關繪畫全球巡迴展」已在台灣、佛光山、英國、加拿大、墨西哥等地圓滿舉行。台灣建立有「郭關藝術館」,長年展示郭關作品數百件。

《韋編三絕》 郭關道長演奏,自斫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郭關藝術 的精彩文章:

風流才子唐伯虎:像我這樣優秀的人,本該燦爛過一生
拿放大鏡看台北故宮的宋畫

TAG:郭關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