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育兒二三事
本刊記者 王碧清
每個領域均不乏大家的引領與指引,而在家庭教育尤其美育引導方面,那些在藝術領域有突出成績的藝術名人們又是如何培育自己的子女呢?本篇通過引述京劇大師梅蘭芳,現代畫家、文學家、藝術教育家豐子愷,以及青年一代中的傑出指揮家俞子良關於培育、教育子女的一些故事和片段,以感受蘊含其中的溫暖與智慧。
梅蘭芳:循循善誘 以理服人
作為京劇界的泰斗級人物,梅蘭芳對於子女的教育,循循善誘中又嚴格要求。
梅葆玖是梅家子女中唯一繼承父業、弘揚梅派藝術的人,在梅蘭芳對梅葆玖培養的點滴記錄中,可以感受到他對於藝術追求的精益求精以及對於子女教育的重視和期待。
1934年,梅葆玖出生於上海。由於他生得樣貌清秀、嗓音圓潤,梅蘭芳夫婦決定培養他繼承梅派藝術。為了給孩子打好基本功,梅蘭芳請王幼卿先生教兒子《玉堂春》《三娘教子》《祭塔》《二進宮》等青衣戲;請崑曲名家朱傳茗先生教兒子《斷橋》《思凡》《遊園驚夢》等崑腔戲;請陶玉芝先生教武旦戲;後來又請姜妙香、茹富蘭先生教《雅觀樓》《轅門射戟》等小生戲。梅蘭芳得閑時也會悉心傳授,使梅葆玖少年時期即在青衣、花衫、刀馬旦等各個方面打下了較全面的基礎。
據梅葆玖回憶,父親對他的要求,有時候比一般的學生或演員更加嚴格。不過,嚴格得自有藝術,循循善誘,啟人自覺。「如果一個動作做不好,他會從幾個角度來啟發你,然後讓你私下再去琢磨,去練。而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反覆練一個動作,怕搞得你挺緊張。」梅葆玖說。 「那時父親對我的要求是多學、多演。這個階段,不管老師教什麼戲,教得怎樣,父親從不干涉,從不改動一個字。」
1950年10月,梅蘭芳和梅葆玖在天津中國大戲院演《金山寺》和《斷橋》,父子倆分飾白蛇與青蛇。這兩齣戲,梅葆玖分別是向陶玉芝和朱傳茗兩位老師學的,身段與梅蘭芳稍有不同。當時,劇團的人都叫梅葆玖按照父親的路子走。但梅蘭芳卻把孩子叫到一邊說:「你做你的,別猶豫。師父怎麼教,你就怎麼做……臨時變動,你也沒有那種火候,那可不能保險……」
當孩子在公眾面前犯錯時,梅蘭芳也很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但與此同時,他會認真地指出錯誤之所在,並幫助孩子去改正。梅葆玖記得,他幼時和父親同台演出,有時在舞台上偶爾錯了身段。為了不讓觀眾看出來,父親當時會配合他一下。過後,父親雖然不會為此而責罵他,但會認真地給他重排一遍,告訴他錯在什麼地方。
在平日生活中,梅蘭芳善於用勸導代替責罵,通過言傳身教,使子女從小就明白事理。長子梅葆琛回憶:「父親對子女的教育,始終很和藹、很穩重,但有時很嚴肅,他從不會因為子女教育而發脾氣,永遠是以理服人,婉言開導。」
豐子愷:珍視孩子的「天真無邪」
被稱為「平民藝術家」的豐子愷創作了大量生動而平實的畫作,既有對社會百態的寫實,也有日常生活樂趣之所得。而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一代的點點滴滴的事迹中,一位「慈父」形象躍然而出。在畫家的身份之外,他更是一位慈祥且有教育智慧的「頑童」。
他的外孫宋菲君曾說:「外公從來不為子女籌劃人生,孩子願意怎麼長就怎麼長,喜歡學什麼就學什麼,他從不干涉,但是會細心體察孩子的性格愛好。」這便可見老人家的耐心與包容。
根據後輩人的回憶,豐子愷異常珍視孩子們的「天真無邪」,而描摹兒童日常生活中看似瑣碎的小事,成為他的「心頭愛」。他認真而興奮地將其賦予畫筆端,他也稱孩子們是「全部身心公開的人」,也因此,對於子女的教育方面,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和規矩,也就可以大致理解。
在豐子愷女兒的印象當中,父親對於年幼的孩子細心而周到。其中作品《兼母的父》即是對自己的寫照。豐子愷還會同孩子們一起玩鬧,比如搭積木,教孩子們唱兒歌。
一次,孩子將自己的鞋脫下來給凳子「穿上」,正欣賞並歌唱自己的傑作時遭到了母親的呵斥,豐子愷見到,立即將孩子抱過來百般安慰,還埋怨不應這麼粗魯地摧毀孩子的創作……
豐子愷曾誇讚孩子們的「淘氣」充滿了智慧和想像力,在他的筆下,有這樣的文字:「他們笑了,我覺得比我自己笑還開心;他們哭了,我覺得比我自己哭還傷心……由於這種愛和親近,我才常常體會了孩子們的心理,發現了一個和成人的世界完全不同的兒童世界。」
豐子愷還非常重視孩子們的好奇心,每當聽到種種「奇怪」的問題,比如「月亮為什麼總是跟人跑?」「小草為什麼到春天會變綠?」「有些人為什麼肯當叫花子?」豐子愷總是耐心解答,知道孩子們的「小心靈滿足為止」。
在文章中,豐子愷指出,「不理解孩子的心理,不尊重孩子的人格,甚至把孩子當出氣筒,傷害並摧殘了孩子幼小的心靈」,他建議「要熱愛孩子,去親近孩子,設身處地去理解孩子的心理、觀察孩子的生活,深入理解他們」。
豐子愷的家庭教育如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即使再忙,他也會自己教孩子讀文學作品。更值得一提的是,豐子愷對子女的教育持之以恆,十年如一日。即使在最艱難的逃難途中,不論舟車勞頓,從不間斷。有時甚至在防空洞躲警報時,也還在教孩子們念書。
俞子良:寓教於樂,講「質」不求「量」
曾經在幾檔綜藝節目驚艷亮相的「音樂神童」俞雋,在亮相時變引起了一片歡呼。他6歲時,已作為最年輕的大提琴手考入父母的母校——美國曼哈頓音樂學院,在國內外各大舞台演奏大提琴時更是大氣成熟。
俞雋出生在美國紐約,成長在音樂世家,父母都是音樂領域的專業人才。父親俞子良是被譽為「21世紀肖邦式的浪漫作曲家」,母親魯愛羅來自韓國,是位鋼琴演奏家兼教育家。在俞雋兩歲左右的時候,他便伴著音樂入睡、起床,還會接觸多種類型的音樂。到3歲的時候,俞雋開始了系統的音樂學習。
俞子良認為,要讓孩子在無壓力的環境裡面學習音樂,享受音樂,不要把練習當成一種練習,「就是說第一次練琴的時候,不要讓孩子覺得這是一件很苦的事情」,也不要一味強調練琴時間,要更關心他對音樂的接受能力和集中能力。
「我絕對不要求他在精神不集中的時候練琴,那不但無效,甚至會起反作用。」 俞子良表達了自己對於俞雋的講「質」不求「量」的教育理念,要讓孩子覺得這與玩時的快樂旗鼓相當。「不要把練習當作任務,它應該成為我們每天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早上起來要吃飯一樣,吃完飯之後要讀讀書、聽聽音樂、練練琴,這可以是一種生活習慣。但關鍵是讓孩子覺得很好玩,是一種玩耍的方式。」
小提琴演奏家呂思清對俞雋的音樂才能表示了讚賞,並指出在孩子的藝術教育中,家長首先要做專業的家長,要通過各種途徑讓孩子接觸藝術,提升藝術感悟能力。(來源:《北京青年報》、搜狐網、湖南衛視等)
※每日育兒知識——懷孕第四個月
※這些育兒產品,帶孩子時根本沒用過,你有同感嗎?
TAG:育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