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丟失的物品時要沿著那天的行動追溯回去
雨
小城-2018.6
GIF
Tuesday ,June 5
2018
有一次在朋友圈看到一張照片,拍的是一棵樹,這棵樹很有意思,左邊的一半枝葉繁茂,盡情擁抱即將到來的夏天,右邊的一半枯枝敗葉,鬱鬱寡歡像是蕭索的秋天。同樣一棵樹,一枯一榮,還有點意思,想起來看過一個以枯榮為名的人。
看過《天龍八部》的不知可有印象,在第10章劍氣碧煙橫里,段譽中毒,保定帝段正明帶他到天龍寺求救,便有以為枯榮大師出場,枯榮大師乃是天龍寺第一高手,數十年靜參枯禪。書上有段對這枯禪來歷的解釋,「釋迦牟尼當年在拘屍那城婆羅雙樹之間入滅,東西南北,各有雙樹,每一面的兩株樹都是一榮一枯,稱之為「四枯四榮」,據佛經中言道:東方雙樹意為「常與無常」,南方雙樹意為「樂與無樂」,西方雙樹意為「我與無我」,北方雙樹意為「凈與無凈」。茂盛榮華之樹意示涅槃本相:常、樂、我、凈;枯萎凋殘之樹顯示世相:無常、無樂、無我、無凈。如來佛在這八種境界之間入滅,那是說他非枯非榮,非假非空」。
是不是看不懂,沒錯,我也看不懂,不研讀佛經之人自然看不懂其中的禪機。讀來有些似懂非懂,卻又不得不從心底佩服金庸先生著實厲害,《天龍八部》每章的標題也匠心獨運,五十回連起來是五首詞,每十回一首:第一卷《少年游》,第二卷《蘇幕遮》,第三卷《破陣子》,第四卷《洞仙歌》,第五卷《水龍吟》。《天龍八部》「無人不冤,有情皆孽」,不管文筆,故事情節,還是思想內涵都比後世許多自命武俠者高出太多。
其實天龍裡面的每一個主要人物我都不喜歡,沒有一個人不在命運的洪流里垂死掙扎,想要為自己做一次主,最後卻無能為力,被卷進波濤里,被揚得漫天都是,連骨頭渣子都不剩。蕭峰自不必說,一輩子都在民族大義和身份認同取捨里自我掙扎;虛竹,本想安心當一個無憂無慮的小和尚,可惜不想學武偏偏有人逼他學了武,不想破戒偏偏有人逼他破了戒,不想殺人偏偏有人逼他殺了人,朝思暮想的父親確是務必尊重的方丈,剛剛與父母相認,卻又立刻生死永別,雖然跟自己喜歡的人最終在一起,可這些未必都是他想要的;段譽,本是胸無大志之人,無心皇位,醉心佛法,還是父母旦夕全無,喜歡的姑娘一個又一個,一下變成同父異母的妹妹,一下又「歡喜誰便娶了誰」,登上皇位,年老時出家為僧,人生的大起大落實在是太刺激了。算來算去,唯有鍾靈還算是好一點了,雖然非親生的爸爸那麼凶,還是那麼喜歡他,媽媽雖然不在了,還好有喜歡的哥哥能長伴一生,沒有什麼大波大浪,還算可以,果然愛笑的姑娘運氣不會太差。不那麼喜歡天龍的原因大概就是因為它太複雜,內涵太深刻,又是年少時讀的,不想去細思寫艱深的東西,只想讀來消磨時間,那時也沒有太多的娛樂方式,所以更喜歡情節曲折,簡潔瀟洒,更有現代風格的古龍。金庸固然好,沉穩老大,大氣磅礴,深若江河,古龍也不差,機敏靈動,落拓不羈,心思機巧。
(古靈精怪的鐘靈)
以前愛看武俠小說,現在依然愛看,一些以前的愛好很多年以後還是依然在堅持著,很多人都是這樣,可能這種愛好的表現越來越淡,但一直都在。我們在前進的路上丟掉過很多東西,有的是主動,成長帶來「三觀」的逐漸建立,一些幼稚的想法和迷戀的東西現在看來司空見慣,毫無爆點,便主動丟棄;有的則是被動,成長帶來不可避免的失去,有些事物註定你無法挽留,只能目送他們離去的背影,就像終有一天會有人目送你離去的背影,而且再也不會回來一樣。小時候學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並無太多感受,因為小,不懂得離別和相思這種東西,長大後略有體會以後,《背影》卻被網友惡搞了,「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成了網路流行語,其實文章的這句話淡淡然,卻飽含溫情。私以為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比《荷塘月色》好很多,用語文老師的話說叫「有真情實感」,自然樸素的情感流露最能打動人,《荷塘月色》寓情於景,雖然清麗,讀來總覺得有點酸氣。後來讀到《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秦淮河的綽約風姿,引發思古之幽情,不知不覺醺在其中,好玩的是作者寫了自己拒絕歌妓的一系列內心掙扎,「一面盼望,一面卻感到了兩重的禁制」,聽歌而已,文人自持,卻又覺得道德律的壓迫,最後還是找了個同情心的理由開解自己,倒也真是可愛。去年「五一」也去了下南京,想來一次也有秦淮,奈何泱泱中華,人也是烏泱烏泱的,差點把我擠進了河裡,哪裡還有泛舟河上的心思,夾了包飛一般的逃離。
「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爸爸是超人,
趕跑床底的怪獸
說到文人的「酸氣」這件事,我又想起來以前喜歡過的一位作家余秋雨來,高中時候相當喜歡,他的書《霜冷長河》《千年一嘆》《山居筆記》《文化苦旅》《行者無疆》都看過,還看過他在鳳凰衛視的一檔節目,還有課本上的《道士塔》。那時候覺得真是為博學者,文章內涵廣泛,對歷史和文化的探討和反思都讓還十幾歲的我很佩服,也很嚮往,想做個也這樣博古通今的人。沒日沒夜的看,像是海綿吸水一樣,白天躲在桌上高高的書堆下面看,用一本課本書在外面做遮擋,晚上在同學打著手電筒看《青年文摘》《讀者》《今古傳奇武俠版》的時候,我掏出一本比他們厚很多的《文化苦旅》,悠哉的打開手電筒,趴在被窩裡讀起來,自認不自覺地也沾染了些文人的清高之氣。年紀漸長,接觸的東西多了,才發現余的書里有很多歷史錯誤,比如道士塔不好好翻翻歷史,對王道士的錯誤批判,其實有點自以為是和帶著些文人對普通人的高高在上以及輕蔑無視,把自己擺在大義的位子上,歪曲事實去污衊一個無辜者,有點噁心。再翻看他的書和文章,文化苦旅,探究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故作深沉,文化又何必苦,抱著苦大仇深的心情,眼裡含著熱淚,去為中國文化寫輓聯,又何其矯情,讀來總有種吃了死蒼蠅的感覺,「窮氣」且「酸氣」,「窮」在格局,自封的文化衛道士,卻「心比天高,命比紙薄」,不會悲天憫人,只會文人眼高於頂的作家註定格調高不起來;「酸」在事事都和歷史有關,事事都和文化有關,事事都和民族的悲慘命運有關,無聊!但也不是沒有好的文章,至少他為高中時的我打開了一扇門,那幾年寫作文沒少從余秋雨的文章里找靈感找素材找「原文」(手動滑稽)。
其實,這篇推送寫到這我已經沒有繼續寫下去的慾望和能力了,我也不知道怎麼結尾了,原來我自以為堅持了很多年的「寫點東西」這個東西,其實堅持的並不好,水平沒有什麼進步,幸好還沒有丟掉。也許某個雙手顫抖的午後,我會在溫暖的春風中,躺在舒服的躺椅里,把人生的書翻到最後一頁,那時候我想我才會丟掉這件物品。
End
快要高考了,十年前我參加了高考,送一句《明朝那些事》里的一句話給即將高考的同志們,「你還很年輕,將來你會遇到很多人,經歷很多事,得到很多,也會失去很多,但無論如何,有兩樣東西,你絕不能丟棄。一個叫良心,一個叫理想。」好像關注者里並沒有即將高考的人,算了,打字都打了,懶得刪了。
TAG:非典型偽文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