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旗人吃老米」——北京旗人舊時的陳米情結

「旗人吃老米」——北京旗人舊時的陳米情結

有句話現在說的不多了,說北京人有「三嘴」,是豆汁兒嘴,老米嘴,鹵蝦嘴。豆汁兒現在已經成了北京著名的獵奇佳品而聞名全國,鹵蝦也好理解,但是這個「老米」是個什麼東西,就不那麼好懂了。如果您讀過關於北京清末民初時代的小說,可能會在裡面看到有旗人自稱家裡有「鐵杆莊稼老米樹」撐腰,因此不需要工作,也不用為衣食向人低頭。我們都知道這指的是旗人可以按月領俸祿,可是只怕意識到其中「老米」真的是一種東西的人,並不多。

前清時,旗人有朝廷每個季度發一次米作為口糧,不過發給底層旗丁的,是陳米,在倉里儲存得發霉變色,或紅或黃,甚至變成紫色,這就是「老米」。根據《北京香山腳下旗人的命運》一書,這規矩是康乾時期留下的,當時國力鼎盛,官倉糧食甚多,用說書常用的套話來說,就是「米爛陳倉」。後來,就成了定例,有新糧食也不發新糧食,只發陳米,好讓旗人覺得倉庫充實,心裡踏實。不過我估計不是這麼回事:拿來發給底層的福利,當然是怎麼劣質怎麼來了,都白給你飯吃了,還要怎麼樣?

說來也怪,天長日久,旗民們吃陳米還吃上了癮,後來連帶得整個北京都拿這個當好東西。據說老米別看發霉變色,可下鍋一蒸就會膨脹,顯得顆粒飽滿,而且口感筋道,更妙的是會有種「奇香」,因此一般旗人家裡哪怕有新米,也更願意吃老米,因為覺得老米更順口。要是家裡老米不夠了,還會當寶貝存起來,等打牙祭吃好菜的時候才會拿出來吃。筆者聽聞,舊時很多北京的名人,包括馬連良、劉寶全,甚至西太后老佛爺,都嗜好此物,甚至沒有老米就不願意吃飯。甚至旗民中還有這種傳說,說有專門的御用糧店(比如德泉久)炮製紫色的老米,這種紫色的老米顏色尊貴,做的飯也最香,是專供皇上和娘娘的。搞笑的是,有記載說,當時旗人到民人(就是漢族)家串門的時候,就會用黃布做個小口袋,裝上一些老米,作為禮物,分享朝廷恩賜的錢糧祿米。

後來入了民國,沒了鐵杆莊稼這回事,這老米也就沒處淘換了。這下,老一輩的北京人,尤其是旗人,可把剩下來的老米當成了寶貝,珍惜地省著吃,只有逢年過節、招待貴客,才會做一點,就這樣居然一直吃到了五十年代初,其怪方絕。筆者看到過一位網名「老驥伏櫪」的博主的文章,說他小時候(1953年)曾有幸吃到過殘存下來的最後一代老米。據他說,當時這有幾十年歷史的老米已經變成了深紅色,還有一股汽油味,不過口感像在嚼炒米,比較能接受,哪怕是吃不慣的小孩子,也能吃完一碗。

想想也好笑,說不定這就是《紅樓夢》里的「胭脂米」呢?

作者Shanask

滿族文化網編輯出品,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付春兵 的精彩文章:

清代的天文學家
這件寶貝溥儀一生貼身攜帶,交給國家後說:終於不用擔心被外國人搶走了

TAG:付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