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玉米種植面積增加,部分地區苗情不樂觀

玉米種植面積增加,部分地區苗情不樂觀

文丨記者 呂雙梅

受國家政策影響,近兩年,東北大豆、玉米主產區種植結構發生變化,去年玉米種植面積減少,大豆種植面積增加,2018年黑龍江省又加大了對大豆生產者的補貼力度,鼓勵農民玉米轉種大豆。

今年當地種植結構又有什麼新變化,目前播種情況、苗情長勢如何,下游貿易及加工企業運行情況又怎樣?帶著這些問題,期貨日報記者5月21日至26日跟隨大商所農產品春季考察團深入黑龍江西北部的玉米、大豆主產區進行調研。

1

哈爾濱、綏化地區苗情較差

5月的黑龍江,天氣還不那麼穩定,忽冷忽熱,上午短袖,下午下場雨就切入了「初冬模式」。

「大爺,今年玉米長得咋樣啊?」「哎呀,快來看看吧,我正在著急上火呢?」操著一口標準東北話的吳大爺告訴期貨日報記者,當地是哈爾濱市呼蘭區雙井鎮勤勞村,地處第一、第二積溫帶,是玉米優質主產區,今年當地全部種植玉米,但是今年天氣乾旱,目前玉米出苗率僅為50%左右,去年同期出苗率達到80%左右,當地農民基本是「靠天吃飯」。「如果後期有充裕降雨,旱情可能會緩解。」 吳大爺說。

在呼蘭區方台鎮小方村,一位正在地里施肥的大姐告訴考察團,他們那裡已經有一個多月沒下雨了,4月份播的種,之後就沒下過雨,現在玉米出苗也就五成,有的才三成,去年同期出苗率90%以上。「今年太旱了,種玉米的農民可賠好了。」大姐惋惜地說。

同樣,在哈爾濱市巴彥縣巴彥鎮姚連屯,一位老農告訴考察團,當地是4月28日開始種的玉米,現在出苗率最多有30%,往年這個時候都出齊了,再過兩天不下雨,將會影響秋收產量。

在綏化四方台鎮友誼村,一位顧姓農民在自家地里扒出玉米粒對記者說:「這些玉米都已經長出芽了,但由於土壤太干,芽都已經幹掉了,這樣澆上水,三四天就能長出來,比新種的玉米長得要快。」顧老伯一邊說著,一邊把出芽的玉米粒又埋到土裡,然後對著玉米粒的位置上澆水。

據顧老伯介紹,當地土壤適合種植水稻,他們整個村80%的土地種的是水稻,大豆、玉米面積則佔比20%,大豆稍多一點。他家這塊地玉米的出苗率為70%,去年這個時候苗都出齊了,今年當地天氣相比往年偏乾旱。

一路向北,當考察團驅車趕到海北鎮三合村的時候,已經是下午三點多了,風颳得猛烈,當地溫度又很低,之前跟當地合作社負責人約的訪談只能在車內進行。沒過多久,一場大雨迎面撲來,考察團成員凍得直哆嗦。

據合作社周姓負責人介紹,因播種之前下過一場雨,當地玉米、大豆出苗情況較好,出苗率均在90%以上。

一場大雨有效緩解了北安及其北部地區的乾旱。「前期天氣乾旱,但最近的兩場雨使得旱情都緩解了。」五大連池農場負責人耿主任告訴考察團,當地大豆、玉米出苗率在90%以上,由於氣溫低,今年當地播種比往年稍晚一些。考察團也發現,當地大豆、玉米長勢明顯比之前調研的地區矮。

此外,耿主任還告訴考察團,就在考察團調研的前一天晚上,當地最低氣溫為零攝氏度,出現了霜凍情況,不過現在看對作物生長沒有太大影響,後期需緊密關注天氣情況。

孫吳縣西興鄉平度村地處第五積溫帶,整體氣溫偏低,目前少數地區仍存在冰雹霜凍情況。「農民擔心作物凍傷,所以春播有所延後,疊加乾旱因素,今年本村玉米、大豆整體出苗情況較差,出苗率約為60%,往年同期可達90%左右,如果後期不下雨,今年玉米、大豆單產會降低。」該村苗村長告訴考察團。

考察團隨後深入莫旗、齊齊哈爾等地對大豆、玉米的生長情況進行調研。綜合調研情況,考察團了解到,今年黑龍江省西北部大豆、玉米主產區天氣整體偏旱,哈爾濱、綏化地區由於播種前後一直沒有下雨,大豆、玉米整體出苗情況較差,出苗率為50%左右,北安、黑河、莫旗、齊齊哈爾等地由於播種前後下過一兩場雨,整體出苗率在80%甚至90%以上,出苗情況好於哈爾濱、綏化地區。

2

大豆、玉米種植成本上漲明顯

呼蘭和巴彥地區屬於第一、第二積溫帶,是黑龍江的玉米優勢產區,高產年份呼蘭區玉米平均單產能達到2.7萬斤/垧(1垧等於15畝)、巴彥區平均單產能達到2.4萬斤/垧,由於玉米產量高,該地區地租也一直處於較高水平。在去年玉米價格大幅上漲之後,今年當地地租價格大幅回升,由去年的4000—5000元/垧,上漲至7000—8000元/垧,這導致今年玉米種植成本明顯高於去年。而其他種植費用除了化肥小幅上漲5%之外,其他如種子、農藥、機耕、機收等費用基本與去年持平。

上述呼蘭區雙井鎮勤勞村吳大爺告訴考察團,今年當地地租為7500元/垧,比去年價格高,化肥較去年上漲大約5%,除地租外種植玉米的其他費用總共為5500—6000元/垧,加上地租,當地玉米的種植成本為13000—13500元/垧。

據了解,在哈爾濱市呼蘭區方台鎮小方村,地租上漲更是厲害。去年當地地租為3000—4000元/垧,今年地租漲至10000元/垧,種子、化肥價格也略有上漲,加上其他費用,種植玉米的總成本達到16000元/垧,相較於去年8000—9000元/垧,成本翻倍。

「我們三合村地租較去年也略有上漲,去年地租為6000—6500元/垧,今年為7000元/垧,因此種植玉米的總成本也由去年的11000元/垧,上漲至今年的11500元/垧,今年種植大豆的總成本為8500—9000元/垧。」海北鎮三合村玉米種植大戶張大哥向考察團表示。

除了五大連池農場和前述綏化四方台鎮友誼村,考察團所調研的其他地區包括孫吳縣西興鄉平度村、莫旗漢古爾河鎮漢古爾河村及齊齊哈爾等地地租成本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漲。平度村地租由去年的4000元/垧漲至4500元/垧,漢古爾河村由於土地深層含沙多,作物產量不高,地租比較便宜,去年為1000元/垧,今年大幅漲至3000元/垧,齊齊哈爾市租地成本由去年的3900元/垧漲至今年4500元/垧。

據前述顧老伯介紹,由於綏化四方台鎮友誼村地租租金簽的是長期協議,一簽30年,因此地租沒怎麼漲,今年地租成本在7500元/垧,基本持平於去年,其他費用如種子、化肥、農藥等也是基本持平於去年,當地總體種植成本相比去年持平。

3

種植收益及輪作導致玉米面積增加

去年秋收之後,由於種植面積減少,單產下降,玉米總產量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滑,而需求則因為低價的刺激,引發了增量,國內玉米市場出現了多年未見的供應缺口。正因如此,去年的玉米價格自秋收之後一路上漲,加上當年地租降低帶動了種植成本的下降,種植玉米的農戶整體收益大幅增加。市場此前普遍預期,今年玉米種植面積將出現上升。

此次調研開始前,國家新年度玉米、大豆種植補貼政策出台,其中玉米補貼調至100元/畝以下,大豆補貼調至200元/畝以上。政策補貼的鼓勵會不會吸引農民改種大豆,而打破此前玉米面積增加的預期呢?帶著這個問題,考察團一路調研,發現無論是在玉米主產區的松嫩平原,還是在大豆主產區的北安、嫩江,玉米種植面積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而大豆種植面積則出現一定程度下滑。

在哈爾濱及綏化地區,考察團通過與農戶的交流了解到,農民並不清楚大豆補貼的相關情況,且即使補貼達到250元/畝,農民玉米改種大豆的積極性仍舊不高。這主要來自於兩方面的考慮:一是大豆種植成本較高,且產量偏低,正常年景下,每垧地玉米產量超過20000斤,而大豆產量僅為5000斤左右,且由於大豆補貼的不確定性,農民仍舊傾向於播種玉米;二是上一年度玉米行情大漲,農民收益較為豐厚,因此更傾向於播種。

就種植意願方面,前述顧老伯表示,他今年主要種的是玉米,去年種植的是大豆,今年改種主要是從收益和輪作兩方面考慮。「作物輪作非常重要,連續幾年種玉米,多施些肥產量還可以維持,但是大豆就不行,連續兩年、三年種植大豆,大豆產量將會下滑。」

宏大糧貿有限公司位於綏化張維鎮。據該公司總經理楊國斌介紹,當地大豆種植面積預計較上一年下降10%,一方面是因為玉米可以連年種植,大豆連種抗病能力差,種一年就得換種其他作物;另一方面,去年大豆增產,供應充足,大豆種植只能賺個補貼錢,所以當地農戶更傾向於種玉米。

海倫地區是大豆主產區。據海倫市某大型糧貿企業高姓負責人介紹,今年海倫地區大豆種植面積預估在239萬畝,相比去年略有增加,玉米的種植面積預估在130.5萬畝,較去年增加3000—4000畝,主要是兩個大農場試種水稻不成功今年又改種了玉米和大豆。

「去年海北鎮有60%的農田種植的大豆,40%的農田種植玉米,前年跟去年的種植結構一樣,如果今年還繼續種植大豆,可能會導致病蟲害以及重茬減產,所以今年二者切換,大豆改種玉米,玉米改種大豆,玉米種植面積增加。」前述周姓農民稱。

五大連池農場屬於北大荒集團,該農場共有農田15萬畝,今年大豆種植11萬畝,玉米3.6萬畝,雜豆1000畝,其他還有少量藥材作物。其中,大豆去年種植面積為12萬多畝,今年比去年減少1萬多畝,去年玉米種植面積1萬畝,今年大幅增加2.6萬畝,前幾年農民種植玉米的積極性都不是很高,去年由於玉米收益好,今年農民種植玉米的積極性比較高。

5月份莫旗凌晨三點左右天就已經亮了,迎著朝陽考察團踏上了去往齊齊哈爾的路,考察團發現一路上的農田基本以種植玉米為主,也有部分水田。

據農情統計,今年齊齊哈爾全市玉米播種面積預計1738.6萬畝,比去年增加42.3萬畝;大豆播種面積預計800萬畝,比去年減少72.9萬畝。齊齊哈爾市政府農委生產處孫主任表示,制約大豆種植面積擴大的因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政策下達晚,擴大大豆面積有難度。由於去年秋天以來玉米市場價格高、銷售順暢,農民種植玉米的積極性高,4月中旬農民的玉米種子、化肥、農藥已經準備到位,並且南部縣區已經開始播種,而大豆、玉米生產者補貼標準差距拉大的具體政策在4月末出台,政策明晰得較晚,農民認為雖然政策好,但來不及調換種子,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豆種植面積擴大。二是輪作補貼面小,影響了農民的積極性。按照玉米、大豆生產成本效益計算,儘管今年生產者補貼標準差距拉大,但種植玉米畝收益仍高於大豆。

4

玉米深加工企業產能擴張迅速

隨著玉米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推進,玉米貿易及下游深加工企業得到了蓬勃發展。據前述海倫市某大型糧貿企業高姓負責人介紹,目前玉米下游深加工企業新建產能擴張迅速,從綏化到海倫100公里沿線上,今年就有三家新建的玉米深加工企業,規模均比較大,每家企業一年的平均產能均可達100萬噸規模。

黑龍江鴻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總部在四川的玉米深加工企業,由於近年來國家政策支持,加上未來我國對燃料乙醇需求的增長,企業看好東北酒精加工的前景,開始在黑龍江逐步布局產能。目前該公司在齊齊哈爾規劃的食用酒精和燃料乙醇的產能60萬噸,每年約消耗200萬噸玉米,去年已有30萬噸的食用酒精和無水乙醇開始試生產,情況良好,公司第二條燃料乙醇生產線計劃在2018年年底投產。

據了解,近年來齊齊哈爾市在積極推進玉米深加工企業產能擴張,進行結構調整,重點支持現有糧食加工企業開足馬力、擴大加工量,重點引進玉米深加工項目,全面推進玉米全產業發展,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實現就地加工轉化。2017年重點推進齊齊哈爾龍江阜豐集團生物科技公司300萬噸玉米深加工項目、中糧生化能源(龍江)公司擴產5萬噸味精項目、四川鴻展實業集團食用酒精及燃料乙醇生產項目等項目建設,支持東玉實業、益海嘉里等項目落地開工。到2020年,預計全市玉米總加工能力將超過800萬噸,加之畜牧養殖消耗,玉米將全部就地消化。

興證期貨農產品研究員李國強對期貨日報記者表示,由於國家鼓勵政策,近年來糧食主產區玉米深加工尤其是酒精燃料乙醇產能擴張非常迅速,後期對玉米的需求可能大幅增加。

玉米深加工企業產能的擴張也帶動了玉米貿易的發展。京達米業是位於莫旗附近的一家民營糧食倉儲企業,該企業倉容12萬噸,主要代國家臨儲玉米,目前庫存臨儲玉米7萬噸,主要是2014年產臨儲玉米,今年已拍出1.7萬噸,但由於該地區交通不便、運力緊張,目前出庫僅2000多噸。

「參拍企業主要是下游加工、貿易和飼料企業。國家鼓勵建酒精廠,給玉米深加工企業有120元/噸的補貼,企業參拍熱情非常高,臨儲玉米拍賣溢價也維持高位,目前吉林地區和西蒙地區一、二等糧拍賣溢價達到190元/噸。」京達米業負責人董偉對新一季度的玉米價格期待很高。他認為下游深加工企業的需求大幅增加,可能會抵消玉米種植面積和產量的增加。「本地玉米以前主要銷往南方,但近年來周邊新建了很多大型的玉米深加工企業,因此糧源比較搶手,對價格形成了很好的支撐。」董偉表示。

對於玉米臨儲拍賣的火熱行情,主要從事大豆、玉米貿易的瀚鴻飼料有限責任公司的總經理董毓捷也有同樣感受。他告訴記者,他們公司今年剛拍了臨儲的幾千噸2014年二等玉米,溢價90元/噸,再加上出庫30元/噸,升水55元/噸,玉米價格達到1565元/噸。

相比於玉米下游企業的蓬勃發展,大豆加工及貿易企業的日子顯得有些難過。

「截至目前,今年國產大豆購、銷均不順暢。一方面,上游惜售,觀望情緒濃厚,農民、貿易商均有囤糧意願;另一方面,國產大豆性價比不佳,今年運力上漲明顯。」楊國斌稱。

據董毓捷介紹,2015年之前公司每年大豆貿易量是五六萬噸,現在貿易量縮減嚴重,今年貿易量只有2萬噸左右,貿易量縮減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進口非轉基因大豆對市場衝擊較大,這些大豆主要來自美國、巴西和阿根廷,進口大豆具有價格優勢;二是跟環保有關係,南方不少食品加工廠如豆製品廠因環保不能達標和投入較大,很多小作坊停工,所以需求減少較大;還有就是食品結構也在慢慢變化。

據了解,南美非轉基因大豆廣州港到貨價為3950元/噸,東北國產大豆運至南方成本在4050元/噸以上,二者之間存在100元/噸以上的價差,南美非轉基因大豆成本優勢明顯,東北大豆收購價約為1.8元/斤,疊加運費320—380元/噸,導致售價缺乏市場競爭力。

對於大豆貿易量的縮減,黑河市孫吳縣森達糧食貿易有限公司負責人趙經理感同身受。他表示,今年大豆貿易比較難做,好的年景他們公司一年貿易量大概有3萬噸,但今年只做了1萬噸。

談及對大豆未來走勢的看法,董毓捷稱,目前他還在壓糧。他認為後市大豆價格會上漲,主要有三個理由:一是去年大豆價格是2008年以來最低的一年;二是大豆蛋白含量是20多年來最高的一年,大部分地區超過40%;三是去年玉米收益好,訥河地區大豆種植面積的一半都改種了玉米。不過,董毓捷也有所顧慮,今年中儲糧會輪出2013年的大豆,但他預估輪出價格不會太低,對現有市場的衝擊不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期貨日報 的精彩文章:

交易與人生都要堅守紀律
啥?巴西成為我國原油進口第五大來源國!中國國原油進口格局的巨大轉變

TAG:期貨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