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字書法展」評審之思考
點擊「中國文化報·美術文化周刊」更多精彩
不久前,令書壇矚目的第二屆全國大字書法藝術展在美麗的鎮江拉開大幕。此次評審距首屆已有十四年,來稿數量可謂空前,共收到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及海外作者投稿作品22074件。其中,來稿數量居首的省份為江蘇省2301件,山東省2016件,河南省1716件,廣東省1501件,河北省1234件。這是中國書協歷次單項展來稿數量最多的一次。
評審現場
此次評審讓我又一次感受到了陽光評審的嚴謹與規範,每件作品都經過了二組八名以上評委的審讀,絕無遺漏。總的來看,此次評審用「慘烈」二字形容一點不為過,淘汰率約為98.8%。
評審現場
為期五天的忙碌評審喜憂參半。喜在看到如此眾多的參賽作者參與此展,著實令人欣慰。形式多樣,五體齊備。整體來稿水平提升明顯。然欣喜之餘,尚有一些不足。首先,缺少令人眼前一亮、震撼人心的精品力作。大字的氣魄與特色尚有不足。鑒於此,建議中國書協考慮下一屆大字展徵稿將字徑增加到25厘米,將作品尺寸放大到丈二,這樣為大字創作提供了施展空間,大字的特色得以彰顯,也與其他展覽拉開了距離。同時,文化的缺失也是普遍存在的硬傷,用錯、抄錯、杜撰、落字、文不對題、語不達意、隨性之作不在少數。若不及時加以遏制並正確引導,恐遺禍不淺。
評審現場
大字概念界定模糊
大字又稱榜書、署書、擘窠書,特別大的稱為魁書。大字榜書是中國書法特有的一個品類,尤其在以展覽為主要展示方式的當下,大字以其氣勢磅礴的視覺衝擊力,更能給人震撼!寫大字要「勢宏」「墨厚」「氣足」「線沉」,方能表現渾厚雄健的精神與氣魄。而大字並非小字放大那麼簡單,小字用指、腕發力,而大字則需要用臂、肘甚至腰的配合。明人豐坊《書訣》說:「若徑丈以上,如文信公魁字,人必立起。以一身全力自肩及肘運,則以五指齊撮墨池之端,似握鐵塑畫沙泥,使手離紙三尺,然後八法完整,左右無病。」詳盡描述了寫大字從執筆到運筆的方式,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里稱「榜書至難」「自古為難」。一般說來,大字較小字難寫,正所謂「字大一點、功大一倍」,此古人已有定論,也已成為今人的共識。此次來稿中仍有許多作品字徑不足15厘米,甚至更小,這足以證明參賽者沒有認真閱讀徵稿啟事,最終因字徑未按規定達標而淘汰。
評審現場
審讀環節「零容忍」
此次展覽的作品審讀環節,對錯字、別字及造字等隨意行為,採取「零容忍」的態度,凡是有問題的作品一律拿下,而後進行複議,再次投票決定取捨。在這一關,獲9票以上的作品有近百件被查出有瑕,紛紛被拿下複議,令人唏噓。最常見的「里、裏」「發、髪」「鍾、鐘」「台、臺」「范、範」「後、後」等錯誤也層出不窮,有的作者在五言聯中居然還有錯字出現,令人費解。還有的隸書和楷書中竟也出現別字、造字,實難令人接受!此次作品審讀環節從正文到落款跋語都進行嚴查,為的是倡導一種敬畏傳統的書寫風氣,同時對文化的漠視現象予以警醒,使廣大書法作者能夠以敬畏之心,朝聖問道。
評審現場
內容雷同欠豐富
眾所周知,一件完整的書法作品取決於優美的文詞,任何筆墨技巧都是服務於內容,因此,如何選擇高雅的詩詞歌賦、經典的名人警句尤為重要,但恰恰許多作者在這一環節表現得過於隨性,欠缺嚴謹。例如漢劉邦《大風歌》中「大風起兮雲飛揚」,僅此一句就被近百人用以創作,審之味如嚼蠟。「靜觀」「觀海」「聽濤」「沖霄漢、起雲煙」「沖霄漢、展宏圖」等少字數詞句更是比比皆是。而「開張天岸馬,奇逸人中龍」「朝寫靈山勝境,暮寫楞嚴佛經」「刊石惟余西漢文字,行歌好約高陽酒徒」等耳熟能詳的聯句仍被許多人毫無顧忌地抄錄投稿。中國書協的各類展覽中此類聯句頻繁出現,並非其句不佳,而是讓參賽者寫濫且有抄襲之嫌,就應慎重。此外還有作者將古人詩句改動幾字,在落款中署自作詩一首,更為不妥。還有一件五言聯大篆作品,十字中既有石鼓、金文又有楚篆,若將三者融合創作肯定提倡,而這位作者是拿來硬湊成一件作品,可謂不倫不類!更有甚者,視徵稿啟事中禁止抄錄各類集聯作品規定於不顧,依然照抄集聯投稿。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此次大字展還有一種現象應引起注意,即相當多的作者將古人的詩句各找一句湊成對聯,無論平仄、對仗、詞性皆不符合聯句要求。有的還煞有介事題上長跋,然跋語與正文又毫無關係,這種行為也不提倡,為形式而形式是形而下的行為,同時也是文化修養不夠之故。讀書讀好書,回歸傳統經典,才能擺脫此窘境。正如黃庭堅有云:「學書要須胸中有道義,又廣之以聖哲之學,書乃可貴。若其靈府無程,縱使筆墨不減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此語道出了讀書學習的重要性,要想舉重若輕,必須厚積薄發,一切信手拈來的從容,都是厚積薄發的積累。
評審現場
取法單一 風格接近
此屆大字展,暴露出了取法單一的問題,雖行草居多,但風格區別不大,證明參賽者普遍缺乏獨立思考,更多是參考時人與展覽作品居多,故而造成了風格相近,書風雷同,其中隸書更甚,基本局限在兩種風格。一種取法漢碑《張遷碑》《好大王》《鮮於璜碑》,另一種清隸趙之謙、鄧石如,難覓楚簡帛書蹤跡,且形式上清一色整張多字書寫,造成風格雷同且形式重複,讓人有吃一塊肉而知一鍋肉味之感!
還有一部分作者逆向而為,故意將瘦金書和鐵線篆、中山王寫到30公分左右,從視覺上極度不適,只見一條細線上下翻飛,中空而鬆散,若不經過藝術加工處理而簡單地放大是不足取的。大字行書與篆書的精彩之作也難覓其蹤。這些都需要廣大參賽者日後冷靜下來反覆思考。
評審歸來,思緒萬千。在書法熱度逐漸提升的當下,應少一些浮躁,多一點沉澱,打造一種風清氣正的時代書風。中國書協倡導十六字方針——「根植傳統,藝文兼備,多樣包容,鼓勵創新」,這是新時期的導向,可謂提綱挈領,值得每一個書法作者認真領會與踐行。然而,當下仍然有許多作者太過浮躁,心總是沉不下來,太過急於入展入會,從而放棄了書法本源的滋養,抄近路、學時人。殊不知這樣下去後果難以想像,輕則不能入展,重則走入歧途,此實非危言聳聽,我們是時候該靜下來重拾傳統、深入經典了。文化是承載每一位書家發展的根源,要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吃苦精神。積跬步至千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讓讀書常態,才是書之正道。而風格的多樣性,也不可忽視,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堅守個性追求,正如黃庭堅所云:「隨人作計終後人,自成一家始逼真。」真正的書家皆諳深入傳統的重要性。若無熟稔的筆墨功夫,書法則無根;沒有深厚的文化積澱,書法則無魂。因此,書家應有敬畏之心,敬畏傳統,敬畏古人,敬畏文化,敬畏文字,書法的春天,才能春意盎然,綻放勃勃生機。
本文刊於中國文化報·美術文化周刊,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