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年前大學生什麼樣,畢業後做什麼?
朱元璋雖然文化水平不太高,但他還是很重視教育的,他所說「教化以學校為本」、「科舉必由學校」等話,表現了他對辦好學校的重視。
按現在的話講,國子監便是明朝的最高學府,甚至是國際一流大學和東亞留學中心,在明初科舉尚未成為入仕的主要渠道時,它是朝廷官吏階層的重要候補部隊。到了洪武中後期,在科舉逐漸確立、穩固後,國子監又成為科舉取士的主要預備場所。
其生源大致分兩類:一類是國家特殊照顧的官員子弟、少數民族土司子弟和留學生等,另一類是由地方上推薦保送的民間讀書人,包括一些在會試中落選而被送到國子監補習的舉人,類似現在的高考補習班。
由於朱元璋將入學條件放得很低,許多沒啥背景的工農子弟也很容易上學(洪武二十六年,來自官員家庭的官生僅4人(因公侯等高官子弟可以世襲或容易找出路,不看重這個文憑),來自民間的平民學生8120人),甚至高麗、日本、琉球、暹羅都派出學生來留學,使得國子監的學生非常多,從明初的幾次擴建可以看出,不斷增建學生宿舍和家屬宿舍,甚至地址由原來的夫子廟搬到地方更大的雞鳴山。
600年前中國最高學府里的大學生如何學習和生活的
國子監教官設置是這樣的:校長祭酒1人,抓全校工作,司業1人,相當於副校長或教務長,總管全校教務,監丞1人,相當於政教處主任,總管全校校紀校規,此外還有典簿1人、博士3人、助教16人和學正3人、學錄3人,都是擔任具體教學工作的,掌饌1人,大概是負責後勤的。
國子監祭酒每天早上要上正堂,司業、監丞、博士等教管按順序入堂。祭酒坐下後,其他人分東西兩列,相互作揖,落座,然後是學生們入堂作揖。國子監每天上晨、午兩次大課。晨課由校長主講訓導,類似現在的思想品德課,這校長要天天來上課,不像現在見校長一次都難,校長訓完話,下午學生上午課,由博士、助教、學正和學錄等老師來教。
學生的必修課主要是四書五經,大明律法,書法算數等。此外,國子監還安排體育課,叫習射,即練習射箭,有專門的練習騎射的運動場。
國子監大學生每月放兩天假,比我們現在的大學生苦多了。跟現在一樣,也要對學生進行定期考核,考核採用積分制,達到一定程度的逐漸升級。級數不是現在的大一到大四,而是初、中、高三級,要求很嚴。國子監對學生的學習、作業、生活起居、飲食等都有詳細要求,稍有違反,就要受到體罰。「凡教官怠於訓誨,生員有戾規矩,課業不精,廩饌、房舍不潔,並從紏舉、懲治」。
600年前的大學生待遇跟現在的大學生一樣嗎
那時國子監學生的待遇比較優厚,有人說相當於我們90年代以前的高等院校大學生、研究生的待遇,但實際還要高很多。明朝的國子監大學生不僅吃喝拉撒國家全包(包括一年四季的穿戴),而且逢年過節還可以領取國家的賞賜,甚至連家屬也能沾光。
朱元璋為了照顧平民學生,還專門蓋了許多紅板倉,內有糧食發放給學生家人。有些要結婚的學生,國家還會有婚聘賜錢,月米2石,女衣2套。當時南京城裡各部門有不少歷事監生,相當於現在大學生在機關實習。有些大學在校時間長了,學校還會給探親假,甚至還發給他衣服一套和來迴路費。
600年前大學生畢業後做什麼呢
國子監學生的在校學制跟現在一樣,都是四年,考核合格就可以畢業。畢業時要進行實習,實習單位一般是朝廷的各部各司,目的是讓學生熟悉政務和工作流程,時限為三個月。結束時由實習單位對該實習生進行考核,中等以上的就到中央的吏部等候補缺,就是哪個地方有個官位空缺的就從這些較為優秀的畢業生中錄用為官;要是考核得不好的實習生那可倒霉了,回國子監繼續學習,等於是「回爐」重新加工。
那時的大學畢業生對明初的社會經濟恢復和建設有極大作用,如魚鱗冊的繪製和編訂及出任地方監察等。
此外,國子監還搜集、編輯出版了許多圖書資料。如著名的《永樂大典》就是在國子監問世的。
※屌絲到白領:沙僧的逆襲之路
※成語神器:為何說劉秀是中國最有名的「成語帝」
TAG:碼農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