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起兵叛清復明的時候,吳三桂後悔弒君了嗎?

起兵叛清復明的時候,吳三桂後悔弒君了嗎?

在金庸的《鹿鼎記》中,成為清朝平西王的吳三桂與主角韋小寶有幾場精彩的對手戲。小說通過陳圓圓的講述,倒敘了山海關大戰中吳三桂降清的經過,並從側面描寫了三藩之亂的始末。

在歷史上,吳三桂是最後一個投降清軍的遼東名將。

抗清名士夏允彝在《倖存錄》中說:「三桂少年,勇冠三軍,邊帥莫之及。闖寇所以誘致之者甚至,三桂終不從。都城已破,以殺寇自矢。包胥復楚,三桂無愧焉」。站在明朝士大夫的立場上,把吳三桂比成春秋時期的申包胥,評價非常高。

以身殉國的夏允彝沒有料到,後來的局勢發展是農民軍(大西軍張獻忠余部)與南明小朝廷聯手對抗清軍,階級矛盾讓位於民族矛盾,亡國讓位於亡天下。而吳三桂卻靠投機左右逢源,一步一步邁上了權勢的巔峰。

要了解吳三桂的內心轉變,就必須了解他的生平。吳三桂的祖籍是江蘇高郵,祖上因為經商來到了遼東。吳氏通過與遼東望族祖氏(祖大壽家族)的聯姻,迅速發展起來了。

祖氏世居遼東,累世為將,根深蒂固。崇禎三年,袁崇煥被處死,而作為袁的部將,祖大壽卻可以安然回到遼東,箇中原因,在於崇禎不敢輕易動祖氏家族。

祖大壽降清後,吳三桂帶的三千遼兵,主要是以吳氏父子、兄弟、親屬及其子弟、家丁組成的。孫承宗的「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的策略,其中一個後果就是導致軍隊存在一定的私家化傾向。

所以崇禎死後,吳三桂需要考慮的,不僅僅是個人的去留,還有這三千部曲的命運。誰能給他軍餉,養活這些人,他會優先選擇投靠誰。遼兵與農民軍之間的仇恨,遠遠沒有與宿敵清兵深。投靠李自成,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但李自成為了兌現「闖王來了不納糧」的承諾,對地主階級瘋狂拷餉,甚至存在擴大化傾向,這就與吳三桂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了。按照李自成的政治邏輯,吳三桂遲早是革命的對象。(和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中說的不一樣,李自成進京後並沒有腐化,可參閱顧誠《南明史》的考據)

吳三桂重回明朝士大夫的立場,向宿敵建州女真借兵「為君父復仇」,也符合其自身的利益。不過多爾袞一代梟雄,不可能按照吳三桂的套路走,他改變了進兵路線,抓准了吳三桂與李自成兩敗俱傷的時機。

雙方實力懸殊之下,吳三桂與多爾袞的議價空間越來越小。從主張擁立朱明後裔為新主,與北朝(清)劃黃河而治,逐漸轉變到助清軍剿滅朱明後裔。就這樣,一步一步滑向了當時的兩重道德的深淵:即壞了夷夏之防,又毀了君臣之倫。

吳三桂的這種心態,與近代協助日本侵略中國的朝鮮兵很像,一些朝鮮兵比日本兵還要狠。後來吳三桂繞過李定國,從緬甸騙回了永曆帝後,按照規矩得押送到北京,但他上書主張就地處死。

對於處死永曆帝的方式,吳三桂主張斬首,連清兵的將領都看不下去,好歹是一國之君,得留一個全身。後來吳三桂把永曆帝勒死後,還是焚骨揚灰了。這一個黑點,就是用可以將黑人洗白的洗衣粉,都洗不掉。

後來康熙撤藩,吳三桂跑到永曆帝的衣冠冢那裡哭,表示他錯了。不能說吳三桂的行為完全是作偽,他應該是在懺悔:老子太傻逼了,賣君求榮卻落到兔死狗烹的下場,還得遭受萬世罵名。

確實,對於一個利己主義者來說,生前死後的便宜都沒有佔到,還有什麼比這更蠢的。

參考資料:

計六奇《明季北略》,楊士聰《甲申核真略》,彭孫貽《平寇志》,談遷《國榷》,佚名《吳三桂紀略》,劉健《庭聞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鏟史官 的精彩文章:

段譽和王語嫣原型是誰?《天龍八部》背後的大理段氏|金庸系列
《碧血劍》背後的袁崇煥:是誤國罪人,還是被毀的長城?

TAG:鏟史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