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梁啟超讀書法,告訴我們從淺閱讀到深閱讀的五步要領

梁啟超讀書法,告訴我們從淺閱讀到深閱讀的五步要領

崑山已有近百家親子讀書會,讀書會起步三個月之後,最常見的困惑之一就是:怎樣引導孩子從淺閱讀過渡到深閱讀?

深閱讀的標準是什麼?做到什麼才算是深閱讀?帶著這個疑問,我重新翻閱《古今名人讀書法》,發現梁啟超先生的讀書法特別值得借鑒。

梁啟超先生是中國近代的大學問家,著名教育家。他的讀書治學方法,可以歸納總結為:一個基本功(勤做筆記),兩類閱讀法(解剖,鳥瞰),五步要領(敢於提問,勤做筆記,鑒別真偽,善於歸納,小心求證)。

一個基本功:勤做筆記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梁啟超認為,抄錄和筆記就是促醒注意,及保存注意的最好方法。這個注意了就有印象,抄下來就分好類就是資料,當靈感閃現,有印象有資料,創造力很容易就體現出來了。讀書時最好先想好要寫一篇什麼文章(筆記),然後再讀,這以寫作目的來讀書,重點浮現的就會更快更準確。

兩類閱讀法:解剖,鳥瞰

每日所讀的書最好分兩類,一類解剖(精讀),一類鳥瞰(泛讀)。前者練心細,心不細則毫無所得;後者練眼快,眼不快就不能博搜資料。

精讀,每日特定時間,一字不放過,隨讀隨記,讀完一本才能讀另一本。

泛讀,覺得有趣的就看上幾眼,沒意思馬上翻過,想記錄也要讀完再記,不建議像精讀一樣邊讀邊記,以免貽誤時機。

讀書治學的五步要領

第一,敢於提問。

用懷疑的精神去發現問題。天下無論大小學問,都源自「有問題」,「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天圓地方」「蘋果落地」「蒸汽掀開壺蓋」本來不是問題,到哥白尼、牛頓、瓦特就成了問題,才有科學的進步。

為什麼常人很難發現問題?一是認為理所應當,熟視無睹;二是以為前人已有定論,不用再費心去驗證。疑而後有信,才算是負責,有新見地。

第二,勤做筆記。

抄錄或筆記是「極陳舊的極麻煩的,然而實在是極必要的。」許多人羨慕文豪大家旁徵博引的能力,以為他們天生就有過人的智慧。殊不知他們都是靠一字一句的筆記、積累而得來的。古今學問大家,一般在四、五十歲才出大作,就是因為他們十之八九的工夫在搜集資料,勤做筆記,一點一滴披沙揀金,集腋成裘。

精讀的時候,要求孩子準備好筆和本子,做三個基本動作:一是標記重點,在重要的地方打上著重符號;二是及時將所思所想記錄下來;三是摘抄有用的內容。

第三,鑒別真偽。

用冷靜頭腦去鑒別資料。中國書假貨極多,即便是真貨也有很多不確實之處。比如《史記》,公認為中國史學第一部名著,然而其中涉及三代之前的史料,恐怕至少一半有錯謬。

第四,善於歸納。

要用緻密技術去整理資料。滿屋子的散錢等你拿,你要是沒個繩子串也拿不走多少。梁啟超引用了孔子和學生的對話——

子曰:「賜也!汝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孔子故意問子貢:「賜兒呀,你覺得我是因為博學所以很有見識嗎?」子貢反問:「對啊!難道不是嗎?」孔子答道:「當然不是!我始終有個1,才能串起來這麼多個0。」)

孔子還特地跟曾子講:「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對曾子說:「小曾啊,我的學問之道是用1串起來的!」曾子回答:「中!」孔子離開之後,徒子徒孫們趕緊問曾老師:「孔老講的那個1是啥?」曾老師解釋:「孔老的1,就是「忠恕」兩個字。」)

先有了1,然後才能「貫通」所有。這個1往往是很簡單、淺顯的一個概念或者一個假設,就像數學的幾條公理串起了一座數學宮殿。

當我們為了一個複雜的問題搜集了很多資料,那要如何駕馭這些資料來解決問題呢?

梁啟超指出:一要提煉出他們的特點,注意這些資料與其他資料不同的地方在哪?二要分類整理。把所得資料,觀察他們的性質,縱分橫分,分若干組比較。三要找出(邏輯)關係,主從、總分等。

第五,小心求證。

用謙虛謹慎的態度去判斷問題。無論哪種學問都是以解決問題為最終目的的。當搜集整理資料時會發生種種假定,但切勿把這種假定認定為已經成熟的意見,而是要小心求證。

無法求證的地方就要明確講出來,一是避免誤導他人,二是為他人留下繼續探索的空間。

GIF

花絮

小編突發奇想,如果梁先生有緣見到東尼·博贊,必定會惺惺相惜,因為兩人讀書治學的方法驚人相通。東尼·博贊的思維導圖學習法,可以作為梁啟超讀書法的實用操作工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橋哥樂學堂 的精彩文章:

TAG:橋哥樂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