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實驗室publication看懂潛規則
前幾期我們談了如何從觀察,打聽和詢問來了解一個實驗室,雖有大體印象,但不能說是完全了解一個實驗室。那麼還可以從什麼視角來推測實驗室的情況呢?看文章。這個有啥好看的,看下impactfactor (IF) 和做了啥,不就知道了。這種觀察只能說停留在初級階段,具體還能挖掘出什麼信息,那就是門藝術了。
首先,不否認IF的高低是最重要的評判標準。一個高分的文章有可能是一個hot的課題,而有時hot的課題決定了能發什麼檔次的文章。既然課題如此的重要,怎麼去判斷自己做的課題是不是hot? 我們有幾個方法:1 認清形勢。密切關注CNS每一期的文章,CNS依然是目前引領科研的一線,當然CNS的可重複性值得商榷,但至少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趨勢。比如前幾年很火的microRNA(miRNA), 一大波人追隨而來,目前已經淡出人們的視線,在CNS期刊中已經鮮見此類文章。如果現在還在做此類課題,那可能發好文章略難,但也要看新穎的程度。而去年的拉斯克獎揭示的「人和動物對氧氣含量的細胞感知機制」(oxygen sensor),使得HIF pathway變得炙手可熱,吸引了一大波學者撲向了HIF。跟隨大趨勢,才可以有基金拿,有文章發。逆勢而為,勇氣可嘉,但需要底氣和資本。2 查實驗室文章的引用率或者某個階段的相關文章的數量。這些說明了大家對某個關鍵詞的敏感程度,標誌著相關課題的學者數量,一般與潮流趨勢相符。比如前幾年很火的PPAR-gamma,每月的文章數量可以達到300多篇。一般通過pubmed就可以簡單了解到相關主題的文章數量。舉個栗子,比如最近幾年的wnt pathway, 你們感受下它的火熱:
還記得我們前面引用的RO1基金資助課題么?這些主題就是比別的好拿錢:
接下來,我們說說怎樣從文章發表情況感知一個實驗室。我覺得舉例說明真的不太好,就純文字吧。1有潛在小老闆。趙斯在這個實驗室的每篇文章里都有名字,而且是不同的方向,說明趙斯起碼很受老闆的信任和重用,實驗室的大部分事物可能都是趙斯在管理,可以說是各位博後和學生的小老闆,可能學術能力非常強,也有可能有什麼過人之處,老闆不得不重用他。這種情況下,你要處理好和趙斯以及老闆的關係,可能和趙斯的關係更加重要。
2 有個老司機。實驗室的文章基本上來自同一個一作,其他人幾乎沒有一作文章。說明1)此人的課題比較順利,老闆可能也比較支持,所以可以保證一定的生產率。2)此人是老司機,實驗技術過硬,比起其他成員,減少了失敗次數,節省了試錯時間。這個例子就是例子1的前身,相信再過幾年就會變成趙斯,加入這樣的實驗室也依然要注意和老司機的關係,還有課題本身是不是雞肋。
3 實驗室歷來沒有CNS文章,老闆突然掛名了一兩篇1) 如果一作來自老闆實驗室,說明一作本人學術能力非常強,老闆比較支持,而老闆的學術能力不好說。2)如果一作來自別的實驗室,只能說明老闆有人脈資源,關鍵時刻能抱個大腿。但這兩點都不足以證明這就是一個CNS平台實驗室。
4 老闆到處掛通訊,啥領域都涉及。可能老闆有一定的行政職務,人脈資源豐富,可以抱的大腿都挺壯,同時找他抱大腿的也多,形成了互往互利,win-win的良好循壞。
5 基本每個實驗成員都有些不錯的文章,那說明此實驗平台起點較高,深知發表文章的套路,但要求比較也嚴格,每天工作14小時不是夢。同事間的互懟討論攀比也不少見,但只要能出文章,這些似乎都可以克服。
以上幾點是比較常見的情況,其他的風貌此處就不談了。相信你們對判斷實驗室又多了一些了解。
感謝飛躍熊阿毛的無私分享,轉自公眾號「飛躍熊」。
※解讀肺炎支原體感染——實驗室檢查3:病原學檢查
※美國陸軍研究實驗室開發自適應複合材料
TAG:實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