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90多年前一對美國雙胞胎鏡頭下的北京驚艷世人,連胡適都嘖嘖稱讚!

90多年前一對美國雙胞胎鏡頭下的北京驚艷世人,連胡適都嘖嘖稱讚!

編者按: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很多外國人來到中國學習工作。其中有一對來自美國的雙胞胎兄弟,赫伯特·克萊倫斯·懷特和詹姆斯·亨利·懷特。他們對中國的山川自然與城市人文倍感興趣,通過鏡頭將那時候的中國攝入相片,讓百年後的我們得以窺見那時中國的面貌。

懷特兄弟前後花了近8年時間,給我們留下了珍貴的照片。離開中國前,他們出版了《燕京勝跡》和《美哉中國》兩本攝影集,通過鏡頭懷特兄弟把我們帶入一個壯美而寧靜的「自由境地」。

鍾使君今天給大家推薦《西洋鏡:燕京勝跡》,一睹當年北京城以及中國其他各地的風土人情。德齡公主曾親自參與《燕京勝跡》的撰文,胡適對懷特兄弟評價頗高,現在讓我們來看看他的序言。文末我們為大家準備了福利,不要錯過!

胡適序

裴麗珠女士的《北京紀勝》一書非常有價值,她在前言中頗為謙遜地講道:「西方人無法真正欣賞北京並給出恰當的評價…因為這需要一個前提,既要極為熟悉中國歷史,又要非常了解中國人的秉性和信仰,還要熟稔中國勞苦大眾的日常俚語和方言,深語街頭巷尾的吆喝聲以及商鋪的叫賣聲,更不必說還要熟習文人墨客的精神世界,領會統治階級的想法和意圖。」

儘管我十分贊同這些睿智的箴言,但還是想要補充一句,西方人其實遠比中國人更加珍視北京的藝術魅力和建築美感。確實,中國人對於北京的熱愛可能一點也不比西方人少,但究其內心,這種熱愛往往是源自北京溫和宣人的氣候、明朗的天空,或開闊無拘的環境,又或濃郁的知識氛圍。與這些生活領域相比,北京壯麗的建築和藝術風格在熱愛北京的原因中所佔的比重相當少。

造成中國人不在意北京藝術審美的原因也十分簡單,幾百年來,皇家庭院對王公大臣來說都是禁地,更不必說平常百姓。到處皆是高牆,百姓無法直接穿過,只能從北門出去再繞回南門,極為不便。人們每天都能夠看到斑駁的紅色外牆和黃色屋頂,並逐漸習以為常,不以為意。文人墨客也沒有可以集會吟遊的地方,只有城南偏的陶然亭,荒蕪寂寥,且作歡聚之用。於是,百姓對於北京的建築美學視而不見也就很自然,因為對他們來說,這些並沒有現實意義。

北京雄偉的城牆

但追根究底,還是中國人的哲學和藝術思想在作祟。中國人講究實用,美觀只能服務於實用,不能反其道而行之。墨家就曾嚴厲批評儒家過分強調音樂舞蹈的功用。因此,即使是孔老夫子也不能隨心所欲地忽略實用性。頗具傳奇性的上古君王禹的頌詞里集中讚頌了他的各種簡樸作風一一「卑宮室而儘力乎溝洫」。無獨有偶,有關帝王堯舜崇尚節儉的故事也流傳開來。傳說他們居住在茅屋土牆之中,仍艱辛治理國家。而這些賢王的典故被文人學士們廣為傳頌。作為抨擊昏君崇尚奢靡、大興土木的武器。

孔子紀念坊

崇尚自然的哲學家(比如道家)同樣反對各種藝術。老子甚至認為,正是文化使人類遠離自然之道。在道家看來,自然即是一切,藝術反對自然,就是邪門歪道。道家極力推崇自然,反對藝術,於是產生了一種自然的藝術,山水田園派詩人就深受其影陶。他們歌頌寂寂山花、清淺溪水、幽幽深山以及男耕女織的田園生活。繼田園詩人後興起的是山水畫家,他們徜徉在山石和林木間,靈感降臨,便揮毫潑墨,眼景、心情融為一體,藝術性地表達出自然之美。

頤和園玉帶橋

崇尚自然的哲學家只有生活在茅檐柴門的陋室中才能得大自在,同樣,崇尚自然的藝術家也只有從嶙峋的怪石、依依的垂柳以及挺拔的蒼松中才能尋到靈感。藝術家從來不把建築之美放在心上,認為建築只是一種技藝,木匠和泥瓦匠以此來迎合權貴者鄙俗的虛榮心,永遠也成不了高雅的藝術。

因此,在本土的哲學傳統和藝術傳統的合力作用下,中國建築的壯美與華麗完全被忽視了。中國建築得以發展取決於以下三個因素:佛教、帝王的權力,以及整體的繁榮。但是,由於藝術家們和士大夫階層對建築藝術不屑一顧,時至今日,中國的建築藝術仍然只被看作是建築行業內的一種傳統技能。

太和殿

《營造法式》出版於公元1103年,書中簡要介紹了建築的原理和各種建築樣式。讀完這本書你就會發現,數百年過去了,中國的建築藝術幾平沒有發生任何變化,也從未衝出工匠們經驗主義傳統的藩籬。藝術家傲慢地忽略建築藝術,而士大夫都是實用主義者,認為這過於鋪張浪費、勞民傷財。

傳統的觀點如何評判北京這些華麗的建築呢?舉例來說,為了修建頤和園,慈禧太后用了原本計劃用於建設新式海軍的2400萬兩白銀,很多人認為這一行為十分惡劣。本書展現的傑出的班禪紀念塔,裴麗珠稱之為北京最傑出的石質建築,但在一些中國人看來,不過就是一座奢侈的外來建築,用來紀念一位來自蠻荒之地的宗教首領。

頤和園

人們又是如何看待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長城呢?世世代代以來,人們以長城為題,創作了上千首哀傷和抗爭的歌曲,哀嘆不計其數的無名勞工的悲修命運,譴責戰爭與開疆拓土者的野心,正是為此長城一再重修。

長城

然而,有一位外國遊客卻沒有上文所說的藝術和道德上的偏見。初到北京,他便深深愛上了這座城市。紅色的的高牆、店鋪外的各式幌子、美麗的荷塘、蒼勁的柏樹,尤其是壯麗的建築,令他心醉神迷,歡喜萬分。

他迫不及待地通過公使館提出申請,想要一探這些不久前才面向公眾開放的廟宇和宮殿。很快他便到北海、頤和園、御苑公園,各大寺廟,以及偏遠的西山尋幽訪勝。毫無疑問,他也到訪過長城和明皇陵。然後,他找了一所房子安頓下來。他在北京逛了個夠,城中的美景令他久久難以平靜,他決定仔細研究這些由宗教、權力和財富創造的建築美景。

北海公園九龍照壁

這位狂熱的愛好者就是《燕京勝跡》這本攝影集的作者赫伯特·克菜倫斯·懷特先生。他是上海時兆出版社的藝術總監,1922年來到北京,和他的弟弟一起學習中文。懷特兄弟不約而同地表示,初到北京,他們便深深愛上了這座城市。學習中文的這一年中,每當假期或者空閑時間,他們就會去尋訪那些具有重大藝術和建築價值的歷史遺迹和風景名勝,並拍攝了700餘張北京及周邊地區的照片。

北京生活:駱駝背上的旅人

前往上海工作之後,每到夏天,懷特先生都會返回北京。現在,他已經拍攝了3000餘張照片,從中挑選出了70張,編成了這本相冊。1925年,他拍攝的兩張照片榮獲亨德森攝影大賽一等獎,分別是本書開始和末尾的兩張照片。

最初,懷特先生用格萊弗菜克斯相機拍攝,拍攝過程中遇到了很多難題。比如被攝物體曝光不足、選取的景物離照相機太近,或者選取的的景物面積太大超出了常規照相機的範圍等。出於對藝術的熱愛,他不斷進行嘗試,最終克服了以上難題。

西山御苑寶塔

本書081頁美麗的照片展現了壯觀的大殿和殿前的漢白玉橋,如果不藉助一個特殊的鏡頭,這張照片絕對拍不出來。在高高的白塔上拍攝的鐘樓和鼓樓(035頁),同樣也只有利用特殊的器材才能拍攝成功。

本書中的一些照片已經變成了歷史的記錄者。比如,圓明園大水法(029頁)遺址前的漢白玉立柱己經不在拍攝時的位置了。1767年,蔣友仁(Michel Benoist)寫道:「圓明園無與倫比,實為人間天堂。」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將圓明園毀於戰火。我們現在只能在蔣友仁、王致誠(JeanDenis Attiret)等人留下的記錄中感受其逝去的輝煌。圓明園是中西建築藝術融合最早的見證,如今卻只有一小部分殘存在現代照相藝術中,實在令人痛惜。

圓明園的大水法

我相信,本書中這些北京風景照不僅能夠將北京介紹給西方友人,使他們更加珍愛北京,同時還有助於我們中國人擱置傳統偏見,學習欣賞和領會北京的歷史速跡,它們是中國文化遺產中最有價值的一部分。讓我們忘卻發生在這些華麗的宮殿中的罪惡,忘卻那些被杖斃在這皇宮庭院中的明代大儒,也忘卻慈禧太后私自挪用海軍軍費大修頤和園的任性妄為。

南海瀛台

儘管北洋水師一敗塗地,清王朝也己經滅亡了,但美景畢竟保存了下來,這也以說是一件幸事。讓我們平靜愉悅地登上白塔,將那些煩心的宗派教義拋之腦後,沉浸於遼太后(或許是李夫人)的美麗傳說中。據說,契丹皇帝曾在瓊華島上為她修建了一座梳妝台。讓我們忘卻,至少是暫時忘卻身邊勞苦大眾的艱難苦痛,沉浸在北京的美中,即欣賞即思考。

胡適

1927年11月10日於上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拾史事 的精彩文章:

肝臟好不好,看這4個部位就知道,發現異常趕快去檢查一下
千年前,這座山的房價遠超北上廣,帝王將相趨之若鶩

TAG:時拾史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