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設計 > 一間寺廟的官方Instagram,能美出什麼境界?

一間寺廟的官方Instagram,能美出什麼境界?





前陣子,我在朋友圈看到了一組來自ins的日本清水寺照片,配文是:被深深深地驚艷了。



從左到右滑動圖片


清水寺Instagram(feel_kiyomizudera)




日本向來崇尚美,何況是在京都,美是再平常不過的風景。但一間寺廟的官方ins這麼好看,多少還是讓人意外的。




仔細看上一遍,我也不由驚嘆。不光是以年月為尺度記錄下季節變化,一天當中的日出,風吹起的瞬間,許多人們不曾注意的細節都被給予了足夠的注意。而稍加探究就會發現,這些照片里展現的事物也好,寄予的情感也好,背後蘊含的都是

日本千百年積澱而來的美學意趣。













??


陰翳的禮讚


從明暗之中發現美




樹蔭環繞的清水寺




谷崎潤一郎曾在《陰翳禮讚》一書中寫道:

日本居室的美與否,完全取決於陰翳的濃談,別無其他秘訣。



陰翳,本意是枝葉繁茂成蔭的樣子,

當然谷崎潤所說的陰翳不止於此。同為宗教場所,有別於西方哥特式教堂高聳的塔尖,這裡的屋頂總是呈坡形,向下向外延伸。即使是白天,也處於一片陰影之中,

無論陽光多麼熱烈,到了這裡,也只能從樹葉,台階,廊柱等外部事物的表面反射進室內,

彌留下纖細的光線。

這是這裡的規則。




   


回想起國內的寺廟,也是如此。




我在廈門的真寂寺上過十天的內觀課程。雖然是在寺廟裡進行,但其實內觀本身和宗教信仰並無關係,只是一種通過觀察呼吸和身體感受來達到內心平和的方式。




高五米的禪堂,窗戶卻只有幾十公分,且都在高處,整天的打坐過程都在幽暗之中進行。但我們的暗往往是對出於對神靈的敬畏,而日式的暗則多了一份對陰翳之美的追求。






陰翳不僅存於廟宇這一種建築形態中。著名建築家安藤忠雄曾說,光是能夠將空間戲劇化的重要元素。






安藤忠雄作品 《光之教堂》



日本的攝影大師,無論是記錄下黑白瞬間的森山大道,還是被是枝裕和稱為「光之作家」的川內倫子,都在下意識里

形成了物與物之間的明暗對比。




美,不存在於物體之中,而存在於物與物產生的陰翳的波紋和明暗之中。夜明珠置於暗處方能放出光彩,寶石曝露於陽光之下則失去魅力,離開陰翳的作用,也就沒有美。  ——谷崎潤一郎






森山大道攝影作品






川內倫子攝影作品




這與人生的悲喜亦是相通的。

身處昏暗的環境中,才能捕捉光的存在。同樣,經歷痛苦才會更加敏銳地感受到幸福。

這樣想來,光與影,悲與喜都是一樣迷人和值得珍視。





事物的兩面在對立中孕育彼此,達成統一。

當你了解這一點,也就明白陰翳究竟美在何處。







這種美有著日本獨有的文化和地理烙印。

在谷崎潤一郎看來,光潔鋥亮的西洋紙比不上中國宣紙,日本和紙

的柔和溫潤;西方的銀鎳器具也不如日本的陶瓷、漆器那般,自有一種沉靜之色。

雖也有華美絢麗的流派,但大多數陶瓷追求的還是

古樸自然,少有繁複稠密的裝飾與細節。






陶藝家橋本忍作品




白山陶器「G型醬油瓶」




一段文明的開始往往是從改造自然開始,


但在日本這片土地,順應自然,感悟本真倒成了一切的基調。




所以,

即便日本自明治維新幾經文化裂變之痛,這種充滿禪意的東方審美也從未被消磨殆盡。

美的意趣並沒有成為文明進步的犧牲品,

而如同陰翳般藏於現實之側,只要用心就會發現。









??


春夏秋冬又一春


凝結在自然之中的人的情思










清水寺是京都最古老的寺院,


乘著音羽山的大好風光,


春天裡櫻花爛漫,


到了秋天又是紅楓似火,


夏天和冬天自不必說,


滿眼翠綠和純白,各有各有的美。


然而,最令人驚嘆的美景卻在「別處」。




楓葉飄零在水面







初雪後,青苔上未化的冰晶







櫻花將開未開之時







標記為「新綠」的微妙瞬間









對自然,生命的感知能力彷彿是日本人與生俱來的天賦。

在照片里,你不僅能感受到經過歲月洗鍊後的寂靜與樸素,更會驚訝於他們對於瞬時之美的捕捉。




不管是櫻、螢或楓,都會在極短的時間內失去它的美麗。我們為了目擊那一瞬的光彩,路途再遠也願意前往。那裡存在的不只是純粹的美麗,人們親眼確認它們失去小小的光芒,看到鮮艷的色彩在眼前凋零,會不自覺地鬆一口氣。當人們目睹一場美麗的盛宴消逝時,反而能找到安心感。  —— 村上春樹




這樣的情結一直根植於日本這片土壤中,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物哀」。





佛名會

每年年末舉行,通過誦讀諸佛名號以滅除各種罪業




「物哀」在日語里叫作「もののあわれ」,

「もの」

指客觀對象,

「あはれ」

類似古文中的感嘆詞「嗟乎」,表達的是由外部事物所觸發的感受與情思,

是某一時刻,「我」與「物」的共鳴。

雖譯作「哀」,也以哀情居多,實際卻包含更寬廣的含義。




物哀本是一種文學理論,主張摒棄儒學道德對文學的侵蝕,強調人的感受與文學的審美意義。它的奠基者本居宣長在《〈源氏物語〉玉小櫛》中這樣闡述道:

心有所動,即知物哀。







每當看到晚霞的燦爛輝煌,看到火燒雲瘋狂翻卷,「更美好的未來」之類的囈語便黯然失色。呈現在眼前的就是一切,空氣里充滿了色彩的毒素。什麼即將開始呢?什麼也沒有開始。只有,終結而己。  ——三島由紀夫《曉寺》




無論是作品裡帶著純粹與暴烈的三島由紀夫,還是婉轉迴腸的川端康成,都傳遞出一種對「此刻」的審美與哀情。即便清新如岩井俊二的《情書》,讀完你也會被若有似無的傷感籠罩。




銀河嘩的一聲,向島村的心坎上傾瀉了下來。   ——川端康成《雪國》





除夕夜敲鐘




四季分明的氣候,多颱風地震的環境都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這種心理定勢,

也將物哀從文學理論上升為一種具有國民性的審美意識。

所以日本人偏愛絢爛而短暫的事物,像是

邊開邊落的櫻花,或是盛大的花火祭

,在日本攝影與影視作品中也總能看到這樣的意象。





荒木經惟攝影作品





川內倫子攝影作品





《情書》





《海街日記》




既然易逝,何不趁現在好好看看它


這泯滅前的光亮,最後的光亮


是真正耀眼的存在




所以,我才想在月夜的清輝下散步







想站在漫天大雪裡







想看盡初秋的顏色









「我知道這世界


本如露水般短暫


然而 然而」







我還是想感受一切











你從照片之中看見了什麼?


留言上牆






??


好物推薦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你也許還想看,點擊圖片查閱





從新褲子到鬼畜藝術:幼稚與成人的邊界?彭磊說:不存在的






飛去倫敦都不一定看得到的蛇形畫廊,剛剛和故宮做了鄰居




??

戳這裡,進行鬼畜測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夜美學 的精彩文章:

北京的民宿真比國外熱點城市的難看很多嗎?
一個「非主流」的日本職人,想和你談談咖啡這件小事

TAG:一夜美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