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昌石牌坊,傳承一座城市的靈魂
石牌坊之下,歷史的文脈在傳承,商業的新思維在萌芽。一百多年前風清氣正、商賈繁華的景象,正在隆昌以新的方式重現。
初夏與仲夏的間隙,四川盆地的天氣有些任性。在間歇性的雷陣雨中,隆昌石牌坊多了幾分滄桑和韻味。霧氣氤氳中,工匠的吆喝聲和土石橫飛的場景彷彿鑿穿了歲月,猶在耳邊眼前。縣城內,從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到清同治十年(1871年)26年間的五位縣令的「德政」牌坊,在雨中矗立,雖不語,廉官佳話卻早已滲透到一磚一瓦一草一木。
覺羅國歡德政牌坊
每一座城市都有屬於她自己的文化,而城市的文化,何以讓人感知?民風是其一,物器是其二。傳統文化需要依附於物器,方能保持其永恆性。
在浩浩蕩蕩的城市現代化建設中,素有「中國石牌坊之鄉」的隆昌是幸運的,不僅僅是因為她系統性地保存下來了獨有的物器——石牌坊,更在於這座城市將石牌坊的文化符號和精神象徵,融入了現代生活的方方面面。
「立體史書」,德政佳話穿透歲月
清代隆昌縣令牛樹梅的德政坊位於縣城北關,是尚存的五座縣令德政坊中建造年代最早的一座。牌坊的西面側門楹聯寫道:「鶴署承清德教民以孝,琴堂聽訟明對己從廉。」他經常在縣衙公堂上公開聽審斷案,堅持用清廉來嚴格要求自己。
牛樹梅塑像
到隆昌任縣令後,牛樹梅經常輕車簡從,騎著一匹馬就到鄉間明察暗訪,差旅費自己用俸祿開支。立春時,他帶著全縣文武官員到南郊的農村下田耕地,鼓勵百姓人勤春早。從此,這個地方就被稱為「春牛坪」。為解決寡婦孤兒的溫飽問題,牛樹梅邀集107位社會名流,成立了官辦的民間組織「恤嫠會」。
一次,牛樹梅獨自微服出衙,巷子里陡然傳出「湯圓」的叫賣聲,嚇了他一大跳。於是,他吩咐衙役將小販帶到縣衙堂上,說要用刑,小販嚇得魂飛魄散。這時,牛樹梅的嚴肅表情瞬間轉變成滑稽笑容:「剛才你嚇了我一跳,現在也讓你嘗嘗被嚇的滋味,沒事啦,你去忙你的,以後可要悠著點,別驚嚇到了行人喲。」
牛樹梅幽默詼諧,以快樂之術,使人樂意接受勸誡並心悅誠服。所以,牌坊上稱頌他為「樂只君子」。這麼可愛的官員,怎麼不叫人喜歡?
北關的另外兩處德政坊,分別是為劉光第與肅慶德而立。劉光第在隆昌累計任職時間長達12年,恰遇太平天國起義,兵荒馬亂。他創建棲流所,收容難民,並授之以技,讓他們能養家糊口。當時,流民因饑寒傷病常見於暴屍荒野,他又創辦撿殮亭,為無親無故的死者收屍安葬。
而肅慶德最令人敬佩的為官品質,乃他的「敢為」。是年饑荒,肅慶德上報申請開倉放糧,可當時車馬慢,等到批准下來,恐怕早已餓殍滿地。於是,肅慶德冒著被殺頭的風險,在未得到上級批准的情況下開倉放糧,救百姓於水火之中。後來,他自帶部隊抗擊匪幫,身中三十七刀殉職。入殮時,所有餘財僅一兩三錢銀子,隆昌百姓自發捐銀三千兩護送其靈柩回老家長白山。
南關的兩處德政牌坊,其中一座屬於愛新覺羅·國歡,他是隆昌歷史上唯一一位皇族縣令。在任時,他從自己的俸祿中拿出錢來支援學校建設,改善學生生活,還免去百姓一升或數斗的稅糧,因而,牌坊正上匾刻有「宣慈惠和」的評價,說他的仁慈之德,散播到了整個隆昌縣境內。
愛新覺羅·國歡的牌坊最頂端的剎間部位,雕刻了一隻站立撒尿的公猴,雙手還捧著一方官印。「公猴」的「猴」與「侯爵」的「侯」是諧音,這是黎明百姓對於好官的衷心祝願,希望他能「立便封侯」。
另一處德政牌坊屬於李吉壽。他為保地方的平安,採用了編甲練團、寓兵於農的方式將農民都武裝起來,白天下樓幹活,晚上便進行操練,保得了一方安寧。
一個地方官員在其任職的地方被立坊傳頌,是莫大的殊榮。只有經過士民上表請求,皇上「恩榮」降旨後才能為他們建造牌坊。這些地方官,無一不是勤政愛民、清慎廉潔的好官、清官。
「巴蜀鬼才」魏明倫參觀完隆昌石牌坊之後,寫下《牌坊賦》,贊道「雖然七品令,何止百里才」,又喟嘆「個人賢德,難治王朝腐敗;帝制劣根,終歸大廈崩坍。觀一群德政牌坊,嘆千年清官情結」。令人動容,也發人深思。
青石「言語」,善義翰墨芬芳傳古今
按大清典律,凡士民人等為公益事業捐助一千兩銀子以上者,可以請旨建造功德坊。隆昌現存功德牌坊有兩座,即郭玉巒功德坊和郭王氏功德坊。
郭玉巒本為隆昌縣雲頂鎮人,濟貧、助學、建橋、修路,一生行善,卒於咸豐年間,享壽84歲。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其曾孫求得聖旨為其建坊。
郭氏家族是500年世家,川南首富,郭玉巒心懷大愛,經常救濟貧困鄉鄰,並在家中常年設有郭氏義館,專門接收貧窮子弟讀書受教育,並提供食宿。逢科舉考試之年,還要資助考生上京趕考。
劉光第任縣令時,郭玉巒捐出一千兩白銀在縣城南、北兩關修建了兩個棲流所,專門收留流浪人員和逃難的災民。鑒於他做了利國利民的大善事,清代著名書法家、「隆昌三范」之一的范雲鵬(另為其父范泰衡、其叔范泰亨),在他牌坊正上匾題寫了「樂善好施」四個字。
仔細一看,其中的「善」字寫「錯」了,第四橫上面少寫了兩點。大書法家犯了低級錯誤嗎?顯然不是,上牌坊的文字都經過細緻推敲打磨,他是仿照唐朝書法家顏真卿在「多寶塔碑拓片」中「善」字的寫法,寓意如果善字全部寫完,不就說明善事做盡了嗎?善無止境,善事永遠都做不完的,留一兩點,這樣世世代代可以循著先人的足跡,繼續做善事了。
牛樹梅德政牌坊
隆昌的石牌坊除了對官員與善者進行「表彰」「廣告」,還有的是對孝子、烈女甚至百歲老人立坊致意。其中,供奉大禹的禹王宮山門坊為清康熙年間,從湖廣移民來四川的大商人集資修建。禹王宮山門坊雕刻華麗精美,更因其「劍走偏鋒」久負盛名。
禹王宮山門坊的正上匾里,「蜀楚承靈」四個大字蒼勁有力,這是「三范」之首的范泰衡所書。寓意四川(蜀)和湖廣(楚)聯合起來,繼承先靈意志。之所以念「蜀楚承靈」而不是「靈承楚蜀」,主要依據年份的落款位置。在四個大字的右上方,「同治六年」的落款清晰可見,這就與傳統「從右到左,年款落左底」的書寫格式區別開來。
而那時當范泰衡揮筆潑墨之時,他可能沒有想到,在50多年後的新文化運動中,這樣的書寫格式將擔負改革與破舊的歷史理想。因此,有人說,「這應是中國漢字書寫格式變革的最早嘗試,而范泰衡則可能是改革的最早實踐者。」
青石,凝固著大地的精魂;石牌坊,承載著芸芸眾生的審美、希冀與信仰,網羅了民俗、翰墨和千年道德文章。今天的隆昌人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著「立體史書」,石牌坊早已成了城市的生命肌體,也是居民們靈魂拼圖中不可或缺的一塊。
串聯古今,也串聯文化與商業
走進隆昌,青石的幽香從石牌坊、古驛道的青石板路上,飄散而來,隨之而來的,還有在漫長的歲月里沉積下來的人文與厚德。隆昌地區具有豐富而優良的石材資源,其中尤以色青質純、整體性強、抗壓強度高的青石為優,為石牌坊提供了天然的原材料。
自西漢以來,隆昌便是川南重鎮,是巴蜀驛道和川渝通往滇黔的重要樞紐。各種牌坊立於驛道之上,人口集散之間,吏治民風也隨之被帶到各地,口口相傳。當地人有一個形象的比喻,說石牌坊是古代高速公路的「廣告牌」。
隆昌縣紀委宣傳部部長成應帥向記者介紹,經歷了民國時期國內時局動蕩,大多數的牌坊被戰火毀壞。後來不少牌坊又遭到不可逆的嚴重破壞,如今保留下來的,都是因為當地人靠著牌坊修了房子,無意中保護了這些牌坊。
2009年,隆昌縣在南關建立石牌坊廉政教育基地。當時面臨一個複雜的問題,長年以來,居民的生活社區已經跟牌坊融為一體,不少牌坊就是居民家的牆,有的已被油煙熏黑。要對石牌坊進行保護,急需搬遷居民。
隆昌一名縣委常委感嘆,當初那一片屬於「拆遷老大難」的棚戶地區,一開始,想想都頭疼。結果搬遷過程十分順利,當地居民非常配合,基本沒有遇到阻礙。幾代人都生活在牌坊之下,對牌坊上面清官廉吏、仁人志士的事迹耳濡目染,保護當地的文化遺迹,在他們看來也是在保護傳統生活的精氣神。
邱承佑就是這樣一個在牌坊下長大的孩子。小時候,他跟夥伴們在狹小的過道里來回穿梭,成長中,逐漸對頭頂上的飛檐反宇產生了興趣,纏著大人講石牌坊上面的人與事,並在此間找到了精神共鳴和價值坐標。他靜下心來,花了一輩子時間來研究家鄉的石牌坊。他在《隆昌牌坊賦》中寫道:「思牌坊則煩惱盡滌,憶故鄉則襟懷洒脫。善待歷史,猛回首則顧盼生姿;珍惜今天,偶抬頭則美目流輝。」足見其對家鄉的真摯情感。
如今,南北關的石牌坊景區都成了隆昌知名的廉政教育基地。正如范泰衡對書法的創新、邱承佑對傳統文化的執著守望,「不甘寂寞」的隆昌人並不滿足於此,他們正積極拓展著石牌坊、古驛道的文化和旅遊價值,並致力於打造以青石工藝品與當地美食文化為主的商業鏈。
石牌坊之下,歷史的文脈在傳承,商業的新思維在萌芽。一百多年前風清氣正、商賈繁華的景象,正在隆昌以新的方式重現。
廉政瞭望——中國最精緻的反腐敗新媒體
※「最美舞者」廖智:十年里的三種重建
※《上宏齋帖卷》:文天祥的「正氣歌」
TAG:廉政瞭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