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代科考考些啥?走進神秘的古代「科舉」世界

古代科考考些啥?走進神秘的古代「科舉」世界

這兩天的高考,對於廣大莘莘學子來說,是人生重要的十字路口,「十年寒窗苦」,希望能考取心儀的高校,走好人生的第一步,期待著早日「金榜題名時」。其實,不僅僅是現在,其實早在一千多年前,考試,作為任何朝代來說都是最重要的人才選拔方式。近日,位於陝西省蒲城縣有一座清代考院博物館就新入藏了一批重要的古代考卷,通過這些考卷和博物館,讓我們走進古代科舉世界。

入藏的都是啥考卷 古代考場長啥樣!

陝西省蒲城縣清代考院博物館首次向社會公布徵集到的四大類871件套科舉考試方面的珍貴實物和文獻資料,其中科舉試卷574件套、科舉教材119件套、科舉實物148件套、科舉夾帶30件套,共計871件套。這批實物來自古代90多個書院的考試卷子和實物資料,時代主要為明清、民國時期,其中涉及清代名人張之洞殿試策、末代狀元劉春霖狀元策、洪永勛殿試卷、李慎五殿試卷等,這些實物資料顯得十分珍貴。

「我們這個博物館是在原來1891年清代光緒年間建的考試院基礎上改建而成,是目前全國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縣試童生秀才的考試場所。這批藏品入藏對館內的文物是一個極大的補充」清代考試博物館館長李亞茹說

陝西省蒲城縣清代考院始是一座四進四院落的建築群,現存主體建築有門廳、考舍、倫秀堂、浴室院、官廳等七十餘間,而這個建築風格也是當時全國最基礎的縣試的基本格局。蒲城在清代是陝西渭南地區渭北高原的大縣,當時,周邊的白水,澄城,大荔,合陽,韓城的考生都會到這裡參加每年一次的縣試。

「縣試的人選是生員所在的地方的有名望的人進行篩選,不僅文化水平好,人品也要好,當時,周邊地區推薦過來參加考試的每年有五百多名考生」

在古時候,想要學習不是件容易的事,在生產力低下的年代,務農是最重要的。學習成為「奢侈品」,家庭一般要很殷實,有著經濟基礎保證。換句話說就是要有足夠的教育經費。

「每到考試的時候,考生們來到縣城後,考前都要沐浴,這一方面是為了表示對考試的重視和一項禮數,更重要的是防止學生在原來的衣服里藏有作弊的工具。沐浴完,要換上考場為學生專門定製的藍色的長衫,然後統一進入考場」清代考試博物館館長李亞茹介紹。

古代科考考些啥,考試試卷長啥樣?

縣試分為兩大類,文科和武科。陝西蒲城考試博物館,是一所四進四院落的古代縣試的考場。其中文科考場在第二院落,這也是最主要的考點,武科考場在四院落。中國的科舉制度起源隋朝,隋文帝時僅有策問,到了隋煬帝開考十科。唐朝考試科目繁多,常設科目主要有明經(經義)、進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學)。到明朝只設進士一科。清襲明制。明清時期科舉考試的內容主要是八股文。

「所謂的八股文主要測試的內容是經義,《詩》《書》《禮》《易》《春秋》,五經里選擇一定的題目來進行寫作。題目和寫作的主要格式是:破題(類似於現在論說文的論點)、承題(對論點的詳細說明)、起講(簡要的論證思路)、入手(進入論證)、起股、中股、後股、束股。用現在的話是說命題作文。」清代考試博物館館長李亞茹介紹。

而清代科舉的考卷,則是統一的制式,封面印有什麼時間,什麼地方,考試的題目,由哪個部門監考等信息,的考試,而考生信息則不填入封面。考生手裡拿著的是一個「浮票」,類似現在的高考准考證,只在封面填號碼,等考完,評審老師閱卷結束,再根據號碼對應考生姓名。

「古代也有卷面分之說,清朝考試必須要用專門的書法宮閣體進行答題,如果用別的字體書寫,則不予採用,同時,卷面還要保持潔凈。所以,一手好字尤為重要。」代考試博物館館長李亞茹說

而武科考試則不需要考這麼多文化課,只需要考三場,第一場是馬上箭法,第二場是騎步射,第三場為文考,相比文科,試卷也相對簡單,武科考的更多是兵法韜略,用現在的話說是軍事理論。

「各朝科舉考試科目都在不斷變化。從各個朝代科舉設置的科目和形式的變化可以看出統治階層的用人取向,也反映了不同時代的人才需求」清代考試博物館館長李亞茹說。

作弊花樣百出,為了功名也是拼了!

中國的科舉自隋朝創立科考以來,到公元1905年清光緒年間廢除,1200多年共有狀元700餘人。如果把當時科舉考試按其等級劃分的話,那麼處於這一金字塔最頂端的則是金榜題名,而處於最底層的則是縣試,通過了縣試,才有資格參加府試,通過了府試,才有資格參加院試,之後的會事,殿試才有可能最終奪魁。而作為更多的讀書人來說,終其一生,如果連秀才也考不上,那是極大的羞辱。

「縣試除了是通往仕途的第一把鑰匙之外,考中秀才還有特殊的權利。比如說,能見官不跪,免除徭役賦稅之外,更重要的是有資格教書和當狀師,也就是獲得教師資格證和律師證。所以,為了能取得功名,儘管考前官府在考前都做了嚴格的防作弊措施,但仍有考生鋌而走險,妄圖矇混過關。」清代考試博物館館長李亞茹解釋說。

為了得到身份和功名,考生們也是作弊花樣百出,為了功名也是拼了!雖然考前搜查極為嚴格,但還是會有一些漏網之魚。最主要的有兩種作弊手段。第一種就是夾帶小抄。就是把提前預備好的小抄用各種辦法帶進考場。最常用的方式有藏在毛筆筆桿里,塞進饅頭裡,放進飯菜里。第二種作弊手段就是找槍手替考。因為古代沒有照片,只能靠畫師畫的畫像來比對真人,考生會找一個面貌相似的替考者替考。第三種就是買通評審官,在考卷上做暗號。例如,在文章的開頭第幾句用「也」「兮」「哉」等語氣詞做後綴,而一般這些詞語和現在的標點符號相似,不容易引起懷疑,但不管怎麼說,夾帶小抄,還是當時考生常用的作弊方式。蒲城的清代博物館這次就新入藏了一件極為珍貴的絲綢夾帶作弊小抄。

「字是用老鼠鬍鬚蘸著油墨寫的。這個字很小,筆劃很細。眼睛不好的要拿放大鏡看。在一個在0.16平方米的絲製夾帶上,就寫有三萬多字,按照當時的計算時間,要耗費三年才能寫成這個夾帶」李亞茹說

作弊在古代是個極為嚴重的事情。在當時的社會,道德標準識非常高的。一旦抓住,不僅會取消考生終生考試資格,還會牽連親朋好友,鄰里八鄉,一輩子抬不起頭。如果情節嚴重的,將會被發配邊疆充軍。

古代科考出「成語」,裡面暗藏大學問

中國其實很多的成語和俗語都和考試有關,你比方說形容人生四大喜的詩詞「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以及現在常說的十年寒窗苦,也是從元代高明《琵琶記》原詩中摘抄而來。而我們常常聽到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句耳熟能詳的詩詞則是來自宋真宗趙恆在讚美科舉,鼓勵學子們用功讀書的《勸學詩》。我們聽到的很多的詞語和俗語,現在可能詞意發生變化,但是也是來自於古代的科考制度,比如「走馬觀花」一詞,就是唐代詩人孟郊鏖戰科場,考上之後,描寫考前和考後的鮮明對比,寫的一首詩《登科後》中「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簡略」變體版。在清代考試博物館,這裡有一張講述發放黃榜宣布考試成績的展示板,紅色的「中」字,周圍是考上秀才考生的姓名,很有意思。

「我們現在其實常說的口語「考中」這一個詞和古代的科考制度中的「縣試」有著莫大關係,古代縣試後在公布成績時採用的是在一張榜上,用紅筆先寫一個「中」字,得分最高著是案首,名字寫在紅字筆劃豎的最上面,其他人成績按照得分多少依次劃圈排名」清代考試博物館講解員高敏說。

從隋朝創始科舉制度到清末廢除,科舉制度與封建王朝相始終,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一千三百餘年,這種相對公平的考試製度在選拔人才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並影響深遠後世。今天,當我們走進這所博物館,深入接觸古代科舉文化,或許能讓我們更自覺地揚長避短。

「結合現在的高考制度,我們希望這裡能給對學生傳統文化上有更多的了解。目前,資料還在整理,分類階段。預計於2018年10月全面完成「科舉文物精品展」,對遊客開放。」李亞茹說。

(看看新聞Knews記者:王崢 編輯:范飽飽)

版權聲明:本文系看看新聞Knews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看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俄前中將:誰讓俄羅斯人流血 俄羅斯就讓他流血
我國首艘國產航母動力裝置海試進入倒計時!

TAG:看看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