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郭英德:古今名將第一奇人——說關羽(三) |【說三國】

郭英德:古今名將第一奇人——說關羽(三) |【說三國】

原標題:郭英德:古今名將第一奇人——說關羽(三) |【說三國】


義重如山:「大丈夫處事必以信義為重」


文/郭英德


(一)關羽降曹


智勇雙全是關羽外在的品質,而「義重如山」則是關羽內在的品質,後來關羽成了民間崇拜的神明,統治者封他為「義勇武安王」。「義」和「勇」二者不可缺一,而且「義」要在「勇」之前,而不是在「勇」之後。歷代人們能夠稱頌關羽,能夠對他像神明一樣崇拜,和他這種「義」的品質密切相關。


從歷史上看,關羽對待劉備「義重如山」,他一生追隨劉備,從來沒有變心,所以《三國志·關羽傳》說他有「國士之風」。


既然是「國士之風」,關羽對劉備的「義」,就不是一般的兄弟之義,也不是一般的江湖朋友之義,而是一種兄弟之義、朋友之義外加君臣之義的綜合的「義」。在毛本《三國演義》中寫道,張遼曾問關羽:「吾兄與玄德交,比弟與兄交何如?」關羽回答說:「我與兄,朋友之交也;我與玄德,是朋友而兄弟、兄弟而又君臣也,豈可共論乎?」(毛本《三國演義》第二十六回)這確實指出了關羽尚義的特點。


問題在於,關羽尚義,不僅對劉備「義重如山」,對曹操也講義氣,這點引起了後人的很多爭議。


關羽與曹操的「友誼」,應該說早在溫酒斬華雄的時候就建立起來了。但那還只是「惺惺相惜」的一種默契,還談不上是真正的「知己」。關羽跟曹操能夠成為「知己」,那得從他「降曹」說起(卷五《張遼義說關雲長》)



曹操分兵五路,前來攻取徐州。張飛打了敗仗,逃往硭碭山。劉備兵敗小沛,也投奔冀州袁紹去了。甘、糜二夫人陷於下邳,只有關羽被圍困在城外土山上。


這時曹操派張遼前來說降,關羽憤然大怒,說:「吾今雖處絕地,視死如歸!」這時他是準備「仗忠義而死」的。


張遼勸他說,你要死了,就犯下三條罪,「豈不為萬世恥笑」?首先,你和劉備桃園結義,誓同生死,現在劉備逃走了,如果你死了,劉備怎麼能獨活呢?「誤主喪身」,這是第一罪。其次,劉備把兩位夫人託付給你,以為萬全之計,你總不能像張飛那樣不管不顧吧?如果你死了,兩位夫人怎麼辦?辜負劉備「倚托之重,實為不義」,這是第二罪。第三,你們兄弟三人在桃園結義的時候,共同發誓要輔助漢帝,如果你死了,誰來完成這一大業?你自己「成匹夫之勇,上負祖宗,下辱其主,安為義?」這是第三罪。


張遼所說的這三條,既不是站在曹操的立場上來說話,也不是站在他自己的立場上來說話,而是站在關羽的立場上來說話,句句都替關羽考慮,所以特別中聽。關羽沒法反駁,只能投降。

但是作為投降的前提,關羽講了三個條件:第一條,「降漢不降曹」;第二條,保全兩位嫂嫂的性命,厚待她們;第三條,「但知劉皇叔去向,不管千里萬里,便當辭去」。


這三條都是很重要的道德準則:「第一辨君臣之分,第二嚴男女之別,第三明兄弟之義。」(毛宗崗本《三國演義》第二十五回評語)所以關羽斬釘截鐵地說:「三者缺一,斷然不肯降。」


前兩個條件曹操一口就答應了,他想,你說什麼「降漢不降曹」,我是漢宰相,降漢不就是降我嗎?降曹、降漢這是一回事兒,不就是一張招牌嗎?至於保全兩位嫂嫂,這也是人之常情。


但是他不太容易接受第三條,他說:「此事卻難從之。吾養關公何用?」但是張遼勸他:「劉玄德待雲長不過恩厚耳。丞相更施厚恩,以結其心,何憂雲長之不住也?」曹操覺得張遼說得對,於是答應了這三個條件,所以關羽投降了曹操。


雖然關羽說「降漢不降曹」,實際上是降曹了,卻不說自己投降曹操,這件事引起後人很多爭論。那麼,我們怎麼看待關羽投降曹操這件事?從道義上講,這是不是失節的行為?


我們注意到,古人在評價一個人的時候,有時也講究權變,不僅看他做什麼,更重要的是看他怎麼做,為什麼這麼做。


小說中張遼的「其罪有三」和關羽的「約以三事」,都是向讀者說明關羽為什麼降曹,這樣就給關羽的降曹行為找到了理由和動機。後來關羽在曹營中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則是寫他的「怎麼做」。


中國古人認為,一個人的身和心是可以分開的,可以分而論之。有一句成語,叫作「身在曹營心在漢」。用小說中關羽自己的話,就是:「吾身在此,心在兄處。」(卷五《雲長策馬刺顏良》)身和心既然可以分開,論人的時候,就可以不論其「身」,但論其「心」。這正是古人通達的地方,也是一種中國式的做人智慧。


比如,曹操贈給關羽異錦戰袍,關羽接受了,把它穿在裡面,外面還用舊袍罩上。曹操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麼穿。他解釋道:「舊袍乃劉皇叔所賜,常穿上如見兄顏,豈敢以丞相之新賜而忘兄之舊賜乎?」曹操不得不感嘆:「真義士也。」(卷五《張遼義說關雲長》)


曹操又贈他呂布所騎的赤兔馬,關羽非常高興地接受了,說:「吾知此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長下落,雖有千里,可一日而見面也。」曹操聽了非常驚訝,不免有點後悔。(卷五《雲長策馬刺顏良》)


關羽雖然受到曹操無微不至的關照,卻一心一意都放在劉備身上,這不能不令曹操哭笑不得,無可奈何。


後來,得知劉備在袁紹軍中,關羽毅然辭曹,護送二嫂,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追隨劉備而去。連曹操也不得不慨嘆:「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義士也;來去明白,乃天下之丈夫也。」(卷六《關雲長千里獨行》)


正因為如此,後世史官稱關羽:「兩盡其忠,世稱義勇。」毛宗崗評關羽,也讚頌他:「堂堂正正,凜凜烈烈,皎若青天,明若白日。」(毛本《三國演義》第二十六回評語)


身心兩者的分離,這是中國古人在看待一件事情、一個人物的時候非常透闢的一種觀點。關羽投降曹操沒有?從事實來說,他的確是投降曹操了,這點是不可否認的。那麼,他是不是失節呢?如果從事實來說,他的身體降了曹操,顯然是失節了;但是從動機來說,他心沒有降曹操,所以可以說他沒有失節。


古人往往講究「蓋棺論定」,這不僅是說拿一個人最後的所作所為來判斷這個人,而且也是指要在一個人的行為過程中去判定他的道德品質。在降曹以後,關羽始終全心挂念著劉皇叔。他知道曹操待他非常好,「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他感念曹操的恩德,這是沒有疑問的。但是,他更感念的是跟劉備的那種朋友、兄弟加主臣的情義,他不會因為曹操的這種新恩,忘了劉備的那種舊義,這是絕對不會的。


這就是關羽,這就是關羽做事光明磊落的地方,我該做的我做了,但我該怎麼表達我還怎麼表達。我知道自己做了這件事情,我能把握事情的分寸,我要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線。


在中國古代,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有時候是比較困難的。如果僅僅從道德觀念去評價,有時很難判斷他行為的是與非。


比如北宋滅亡的時候,宋室南遷,女真在北方建立了金王朝。南宋經常派使節到金朝去,有些派去的使節被金朝留下來,義不降金,甚至死在北方;有的則投降了金朝。


投降金朝的使臣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投降以後全心全意地為金朝做事,還有一種是投降金朝以後,身降心不降,表面上為金朝做事,但做的都是對南宋有益的事。


比如宇文虛中在金朝已經做到國師,相當於宰相了,但是他想方設法要在宋金兩國言和的情況下,把被捕的宋徽宗、宋欽宗送回南方。後來,他還設謀在金朝內部發生政變,顛覆金王朝,以實現恢復中原的志向,最後計謀敗露,被問罪斬首。


宇文虛中雖然最後是為宋王朝盡忠的,但他畢竟投降了,而且在金朝官運亨通,為金朝做了不少事。那麼,在論定這個歷史人物的時候,還提不提他變節投降?如何評價他投降金朝的行為呢?


像關羽降曹,就給我們提供一個例證,即中國古人評價人物的時候,可以採取身心分離的兩重觀點。評價一個人的行為的時候,不僅要注意到他做什麼,更要看重他怎麼做,還要追問他為什麼這麼做。用這樣的觀點來評價歷史人物,才能做到入木三分、全面公平。


- 未完待續 -



本文作者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從事古典文學研究,在戲曲小說、散文史、古典文獻、學術史等方面卓有建樹。著有《中國四大名著講演錄》《讀三國 說英雄》等。


本文章由京師文會出品,轉載需同意

WEN


HUI


jingshiwenhui


?


顧問


郭英德


主編


圖文編輯


顏 婧 於洪濤


藍莫雅 黃淑芬


馮浩然 王 涵


林丹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京師文會 的精彩文章:

張惠:從紅樓夢原文和明清繼承法看林黛玉的財產丨【小說新話】
李小龍:你的中國詩詞大會讀詩指南之「宋詩」|【讀本推薦】

TAG:京師文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