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十三陵中,除了十三位皇帝之外,還埋葬著一位普通的老頭

明朝十三陵中,除了十三位皇帝之外,還埋葬著一位普通的老頭

原標題:明朝十三陵中,除了十三位皇帝之外,還埋葬著一位普通的老頭


導讀:朱元璋去世之後,燕王朱棣經過四年的血戰,終於在1402年率領大軍殺入南京,城破之後,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在群臣的一再勸進下,宣布順應天命繼皇帝位,改年號為永樂。


朱棣作為燕王鎮守北平十幾年,早已習慣了北方的生活環境,而且他知道北平是抵禦北方蒙古的重要據點,所以在登基之後,他不顧群臣反對決心遷都北平。要遷都就要在北平大興土木,修建一座全新的皇城,於是在永樂四年時,朱棣下旨調集天下的工匠、民夫超過百萬,開始在北平興建皇宮,就是今天的紫禁城。


北平城剛剛開始修建,朱棣的結髮妻子徐皇后就因病去世,此時的朱棣已經下定決心要遷都北平,所以他沒有在南京修建陵墓,而是派禮部尚書及江西術士廖均卿等人前往北平,尋找風水寶地,修建自己百年之後的陵寢。


一行人走遍了北平四周的群山,最終找到了4處風水寶地,便回到南京向朱棣復命。他們尋找到的第一個地點名叫屠家營,此地雖然風水俱佳,但朱棣認為「朱」和「豬」同音,進了屠家就只能任人宰割,太不吉利,棄之未用。


第二處是位於昌平西南方向的羊山腳下,羊和豬都是家畜可以相安無事,但通過走訪眾人得知,在山後有一個名叫「狼兒峪」的小山村。豬的後面有一隻白眼狼,那更不得安生,所以也被否定了。


眾人見前兩個地點朱棣都不滿意,就立刻說出了位於城西的第三處寶地,此處名為「燕家台」。沒想到朱棣剛剛聽了名字,就連連擺手說不行,「燕家」和「晏駕」是諧音,不吉利。最後挑選的地方是北平有名的潭柘寺,這座寺廟的歷史甚至比北平城還長,俗話說「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但此處山高林茂地勢狹窄,沒有子孫發展的餘地,所以也沒有選。


最後直到永樂七年,朱棣親自前往北平時,才選中了位於昌平城北的黃土山,並改名天壽山。此處是燕山余脈,自西北高原逶迤而來,在山前是一片山間平原,地勢開闊,一條山泉順山而下,在平原上流淌而過,可謂是有山有水的風水寶地。


回到南京之後,朱棣給北平和昌平的官員下旨:「將天壽山圈地八十里為陵區禁地,任何人等不得入內。」同時開始調集工匠、民夫營建長陵,並設置守陵衛所,派士兵世代守護陵區。


聖旨傳到昌平之後,官員自然不敢馬虎,立刻將天壽山周圍百里劃為了禁地,在範圍內的百姓十日內必須搬走,否則以謀反罪論處。於是,在天壽山腳下,一場悲慘充滿血淚的大搬遷開始了。


當地官員為了儘快完成任務,派出官差強行驅逐老百姓,很多人都來不及收拾行囊,就被趕出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家園傾刻間一無所有,這些流離失所的百姓不禁聲淚俱下,孩童的啼哭和老人的呼喊,在凄冷的曠野里回蕩。其悲苦之狀,撼天地、泣鬼神。



有一位名叫李煥的老人,世代祖居在天壽山腳下,官差為了逼他搬遷放火燒掉了他的兩間茅草屋,眼見房子灰飛煙滅,老人撲倒在地,抓了一把黃土放在懷中痛哭不已,最後老人口吐鮮血,一命嗚呼。


事情傳到朱棣耳中之後,他也被老人故土難遷的情義所感動,特意傳下聖旨,將老人葬在天壽山陵園之內。直到今天,這座荒冢還和十三陵一樣默默地守在天壽山麓。

參考文獻:《明史》、《十三陵考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史講官 的精彩文章:

清朝一鐵匠修祖墳,挖出一塊22個字的石板,後來子孫全部官居宰相
湖北一個七品縣令,康熙兩次召他入宮,一特殊技能保清朝百年太平

TAG:國史講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