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0餘人的8國聯軍,晚清年間如何打進紫禁城?
原標題:20000餘人的8國聯軍,晚清年間如何打進紫禁城?
晚清年間的八國聯軍侵華,兵力劣勢的聯軍得以長驅直入,似乎帶著詭譎的面紗。在外敵侵略之際,晚清的一些將士用骨血演繹軍人天職。此時清廷曾經引以為恃的北洋艦隊已在甲午海戰中損失殆盡,各國聯軍的優勢海軍耀武揚威,首當其衝的大沽口炮台守軍在擊傷敵艦6艘,造成聯軍傷亡數百人之後,守將羅榮光戰死,炮台要塞最終失守。
其後的天津保衛戰,清軍最後的悍將聶士成率領編練的數千新軍,堅守城南迎戰2萬餘聯軍,作為主帥的聶士成每次戰鬥均親臨前線。在「上不諒於朝廷,下見逼於拳匪,非一死無以自明」的嘆惋中,八里台一戰身中7彈的聶士成,仍堅持戰鬥,最後血竭而亡!在聯軍的記載中,聶士成部將士「有進無退,每為各軍之先;雖受槍炮,前者斃,後者又進,各軍非可比擬」,最後聯軍在付出800餘人的傷亡後攻陷天津。但是天津的陷落以及聶士成的戰死,與義和團的關係至今仍眾說紛紜。
最終八國聯軍兵鋒直指北京城,那場不堪回首的庚子大亂,悲壯背後更多的是尷尬!不僅後來人覺得尷尬,作為對手的聯軍也覺得尷尬。清朝主動帶路、運糧的百姓讓這些侵略者摸不清頭腦,這真的不是一場對外戰爭?清朝達官顯貴們送來的「萬國咸喜」的錦旗更是讓聯軍覺得這場戰爭是一個正確的道路,所謂的大家都歡喜,那該悲傷的是誰?
在這場戰爭中,民眾袖手旁觀或者是舉手之勞的指路、運輸,一路上聯軍遇到的像樣的抵抗並不多。儘管清軍與聯軍的兵力對比是10比1,絕大多數的清兵守軍都選擇望風而逃,也不管光鮮與否,不復崇禎十七年入關時,兵鋒所向橫掃一切的不可一世!
而就在四十年前的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最終戰勝後,火燒劫掠萬園之園圓明園。雖然總管大臣文豐最後投湖自盡,而之前英法聯軍與清軍交戰之時,曾有數萬百姓在戰場邊圍觀,默然視之的背後,在清軍敗退之時甚至發出噓聲。英軍將領巴夏里更是目擊到百姓發出噓聲的場景,作為一場你死我活的戰爭的指揮官,對於這樣的戰爭場景感到很尷尬與不解。
八國聯軍在紫禁城外攻城之時,清朝貴胄們早已逃之夭夭。剩下的不被關心的民眾,自然不會關心清朝的最終命運,所以有些民眾在清軍與聯軍鏖戰之際,舉手之勞又能糊口,何樂而不為之?所以扛器械、運糧食、指路徑……這一幕幕不堪的背後,是「國不知有民,民就不知有國」的悲涼與愧悼……
※做學問300年來僅此一人,曾收購清宮流出的60噸史料
※歷史的另類臉譜:徐樹錚的遺脈,第二代後人反對父親復仇
TAG:拾文客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