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老兵20年輾轉38萬公里培養2萬名文藝骨幹
來源中國軍網綜合
一位退伍老兵,對軍營的感情能有多深?20年,輾轉38萬餘公里,走進大江南北的座座軍營,義務為部隊培養2萬餘名文藝骨幹,74歲的「全國愛國擁軍模範」李新建給出了這樣的回答。
請關注今日《解放軍報》的報道——
將文化擁軍進行到底
袁戰鴻 唐繼光
李新建為戰士們傳藝。袁戰鴻攝 (合成:相甲奇)
6月初,筆者來到西安航空學院家屬院,在一棟低矮老舊的三層樓里見到了74歲的退伍老兵李新建。他家住在一樓,50多平方米、兩室一廳的布局,滿屋子張貼擺放著部隊贈送頒發的寫有「傳藝進軍營 軍民一家親」等字樣的錦旗、牌匾、證書、聘書。
李新建更寶貝的,是牆上那些色彩斑駁、年代不一、大大小小的他和「兵徒弟」們的合影照片,每一張照片背後的故事他都記得清楚,講得動情。因為,那是他20年來輾轉38萬餘公里走進大江南北座座軍營的未泯初心,是支持他在餘生繼續走入更多部隊開展文化擁軍活動的源源動力。
回首軍旅
指導員的三句臨別囑託成為人生信條
1945年,李新建出生在陝西高陵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因為父親去世早,母親靠替人洗衣做零活把他拉扯大。1963年11月,18歲的李新建在母親的殷殷期盼中走進夢寐以求的軍營,成為新疆軍區某炮兵團的一名戰士。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李新建從小養成了吃苦耐勞的習慣,很快適應了艱苦緊張的軍營生活。由於他入伍前曾在高陵縣劇團當過秦腔演員,有著俊秀的模樣、良好的唱功和表演基礎,沒過多久他就被師演出隊「挖」走,成了一名從事業餘文化演出的文藝兵。
火熱軍營,百鍊成鋼。李新建不僅原汁原味地把秦腔帶到了部隊,還在軍營里學會了打快板、說相聲、演小品、跳新疆舞等多項文藝特長。他一邊當兵,一邊演兵、唱兵,把戰友身邊的故事編成歌曲、小品、相聲、快板,用一個個精彩的文藝節目給戰友帶去歡聲笑語,鼓勵廣大官兵安心軍營,苦練殺敵本領。
1964年11月27日,是李新建終生難忘的日子。那一天,他所在的演出隊代表新疆軍區赴京參加全軍文藝匯演,他和戰友們集體演唱的《毛主席的戰士最聽黨的話》榮獲一等獎,該歌曲自此響徹大江南北,成為那個時代的主旋律。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儘管李新建在部隊表現出色,不僅入了黨,還多次被評為「五好戰士」「學雷鋒標兵」,領導也希望他留下來爭取提干,但當他得知家中年邁的母親積勞成疾只能靠左鄰右舍幫襯度日時,對於是否繼續留在軍營,他猶豫不決。
「自古忠孝難兩全。你當兵這些年沒有探過一次家,已經為國家盡了忠,現在該你盡孝了!」指導員張瑞澤的一句話提醒了李新建。他聽從了指導員的話,依依不捨地離開了熱愛的軍營和親如兄弟的戰友。
離別時,指導員送給他三句話:一是回去以後要好好孝敬老母親;二是繼續保持部隊的優良傳統;三是有機會常回部隊看看。
這三句臨別囑託,成了李新建後半生的人生信條。
重返軍營
用「傳藝」開啟另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1969年,李新建複員後被安排到西安航空學院工作,先後當過車工、工會幹部、宣傳科和電教中心幹事,但不論在哪個崗位,他始終以軍人本色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做到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先後被表彰為「技術革新能手」「西安市文明市民標兵」和「陝西省先進工作者」。
但生命里有了當兵的歷史,一輩子都不會忘記。李新建經常逢人便說,是部隊給了他一切,自己複員後的幸福生活都歸功於部隊的培養教育。他記不清有多少次在夢裡又回到熟悉的軍營,又見到親愛的戰友,又騎著馬背著手風琴、二胡和熱瓦甫,走進大漠戈壁和雪域高原去為官兵傾情演出。然而,為了悉心照顧卧病在床的老母親,他只能把再回軍營的想法一次次深埋心底。
1998年,李新建的母親離世。也就是在那一年,李新建申請了提前退休,迫不及待地背起行囊,踏上西去的列車,想再回老部隊看看。
幾經輾轉,他終於回到了魂牽夢縈的老部隊。雖然時隔幾十年,軍營已物是人非,但歷史還在,李新建當兵的印記就留在團史館裡。而且,只要一踏進火熱的軍營,一看到朝氣蓬勃的戰士,李新建彷彿立刻回到了十八九歲的年齡,回到了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
為了再次體驗部隊生活,李新建不顧身體年邁,堅持住在老連隊,和戰士們一起出操、一起到菜地勞動、一起整理內務。李新建發現,雖然部隊的生活好了,可戰士們的業餘文化生活還是相對比較單調。當時正逢全團要進行八一文藝表演,老前輩李新建試著「點撥」了一下連里的文藝節目排練,誰知僅僅培訓了幾天,經李新建指導過的節目就一舉奪得團隊優秀獎。團里得知這背後有「高人」指點,主動邀請李新建為全團70名文藝骨幹進行集中培訓。
李新建怎麼會不同意?他教戰士們唱秦腔、演小品,傳授快板、四葉瓦、鴛鴦板、安塞腰鼓的打法和技巧,手把手教他們跳新疆舞、西藏舞,恨不得將自己的「十八般武藝」毫無保留地授出。他還和官兵們探討部隊文化建設的需求,結合當時廣泛開展的「三互」活動,根據連隊的真人真事創編了對口快板《我和指導員結對子》、數來寶《點對點》等緊跟時代、內容新穎的文藝節目,深受官兵好評。
之後,李新建老部隊附近的其它幾支部隊也邀他去培訓文藝骨幹。在他老有所為、義務擁軍的事迹被媒體報道後,駐陝西、山東、河南、廣州等地的許多部隊也紛紛向他發出邀請。
看到戰士們有對豐富業餘文化生活的渴求,部隊有對基層文藝培訓的需求,李新建把一天當兩天、把晚上當白天,馬不停蹄地為提出邀請的部隊培訓文藝骨幹。但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李新建決定,把有文藝特長的老戰友們「請出山」。
2000年5月,由十幾位老戰友組成的「西安老戰士擁軍小分隊」在李新建的帶領下,開啟了文化擁軍之旅。
服務官兵
部隊和戰士的需求就是餘生的人生追求
「部隊的大門為我們打開,但要去部隊還有幾個條件:一是身體必須好;二是才藝過人;三是不計報酬。」
「西安老戰士擁軍小分隊」成立之初,李建文就給隊員們列出了3個「苛刻」條件,之後更是制定了「面向部隊,服務基層,義務奉獻,不計報酬」的16字服務宗旨。
從走遍新疆所有的邊防團,到前往北京、廣東、河南等地的軍營去傳授技藝,擁軍小分隊的隊員們都是自掏路費、自備乾糧、不收取一分錢培訓費。為了節省開支,不管路途遙遠,不論年齡大小,李新建和隊員們堅持只買火車硬座票,餓了就吃速食麵和鹹菜。時間一長,不少隊員就打起了「退堂鼓」,最初那批老隊員里,只有李新建和朱志傑、趙秀蘭、王芙蓉、蓋國恩、王寶瑜等老兵一直堅持始終,成為這支擁軍隊伍的忠實鐵杆。
然而,李新建的擁軍「花費」不止於此。由於提前退休工資低,加上之前常年照顧重病的母親,李新建平日的生活並不寬裕。但在部隊傳授技藝時,有時看到戰士們表演時缺少服裝、樂器和書籍,李新建都會盡己所能自掏腰包為他們購置。他還花費2萬多元買來材料,加班加點製作出600多條綬帶,寄給他在新疆培訓過的20多個部隊。
與戰士們在一起的時間越長,李新建和戰士們的感情就越深,越發盡心儘力為他們排憂解難。1998年12月,在得知炮兵團戰士小毛探親在西安中轉,為了省錢在火車站候車室坐了整整一夜時,李新建心裡特別難受。他萌生出在家裡騰出一間卧室開闢「家庭兵站」的想法。對於過往西安的官兵,李新建堅持接送、代買車票、免費提供食宿,臨走時還要給他們帶上一些土特產。多年來,這個「家庭兵站」已經接待過往官兵300餘人次。此外,李新建還積極幫助20多名退伍戰士在西安找到了工作,為6名大齡官兵成功介紹了女朋友。
家人對李新建「沒錢窮大方」的做法不是沒有意見,特別是在自己開火鍋店因為資金接續不上而關門時,他的兒子忍不住向父親李新建「興師問罪」:「為啥我開火鍋店你不給添一分錢,這些年卻要『倒貼』十幾萬元去擁軍?」
「沒有部隊的培養教育,就不會有我的今天;沒有我的今天,哪有你的好日子!」李新建毫不客氣地訓斥了兒子一頓。直到2013年10月的一天,炮兵團戰士小徐探親路過西安,專門來看望李新建,正巧趕上他兒子回家,聽到小徐繪聲繪色地向父親講起團里官兵對父親如何想念,講起他們的節目在父親的指導下又取得了怎樣的成績時,他看到父親臉上露出了會心的微笑。那一刻,李新建的兒子突然有點明白父親這麼多年的付出和追求。後來,在李新建的感召下,他的兒子和孫子也都加入了他的擁軍隊伍。
「我在部隊待了六年,是部隊教會我怎樣做人,怎樣工作,怎樣面對困難,這些是我一輩子忘不了的。儘管離開了軍營,但部隊依然是我最嚮往的地方。」20年來,李新建的人生和部隊緊緊聯繫在一起,他年復一年地重複著為官兵獻藝傳藝的啟程和歸途。從1998年開始,李新建和他的隊員們累計行程38萬多公里,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為170餘個團以上單位義務培訓文藝骨幹2萬多人。不少經他培訓過的戰士立了功、提了干,有的還進入專業演出隊和文工團。2006年以來,李新建先後3次被評為「陝西省愛國擁軍模範」。2015年,他被評為「全國愛國擁軍模範」,他的這支擁軍隊伍也成為陝西省的擁軍名片,更名為西安市雙擁辦文化擁軍藝術團。
「部隊和戰士的需求就是我餘生的人生追求。」李新建表示,愛兵為兵是他站好人生最後一班崗的不竭動力,只要生命不息,他的文化擁軍之旅就不會止步!
※一組動圖帶你走進搏擊對抗訓練熱血現場
※我的男神隊長,進訓練場就興奮的「熱血教頭」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