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復甦的索尼與折騰的松下,最大差距竟然是這個!

復甦的索尼與折騰的松下,最大差距竟然是這個!

現在來看,索尼與松下兩家企業之間的最大差距,不是戰略上的B2C與B2B平衡、布局和拓展,而是策略上的主營業務如何做強做精做優,適應這個快速變化時代市場和用戶的需求。過去幾年松下與索尼的轉型挑戰與挫折,也是轉型探索通道中所有中國家電企業的一面鏡子。

文劍||撰稿

進入2018年以來,日本的兩家消費電子巨頭索尼和松下,都迎來發展的新拐點。

這邊,索尼迎來創立72年以來最高的盈利水平,超7300億日元,同時於危急時刻出任社長一職的平井一夫,在成功完成「5年兩個中期計劃」完成交班,退守董事長一職,開啟一場索尼的後復興戰略:電視機、相機、影像和音頻成為消費業務逆勢增長的三劍客,從過去的虧損包袱成為新的盈利中心;而影像感測器、4K解決方案、電影、音樂、遊戲和動漫等商用業務,也呈現出水到渠成的發展新格局;

那邊,松下當年計劃在創立100周年營收突破10萬億日元的夢想基本告吹,於危機中出任社長一職的津賀一宏,雖然為松下開出了從B2C向B2B轉型,拋售不賺錢家電等消費業務的「藥方」,卻也在不斷修正經營目標,在發家主業家電和商用新領域住宿、車載、能源等業務上,尋找新的平衡點。最終在營收規模上出現「青黃不接」的格局。

當前,索尼與松下幾乎同一時期陷入巨額虧損的泥潭之中。最有意思的是,在中國市場上,一度持續多年出現「索尼破產了」、「索尼不行了」的謠言,曾經令索尼在全球消費電子領域引以為榮的電視機業務,一度成為虧損包袱。筆記本業務也被徹底轉手。目的只有一個,確立核心業務,清理邊緣業務,從而集中優勢資源和精力,做好產品、謀求盈利;

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財年(截止2018年3月),索尼銷售收入達8.544萬億日元,同比增長12.4%;營業利潤為7349億日元,同比增長154.5%;當年同期,松下電器銷售額為7.982萬億日元,同比增長109%;營業利益為3805億日元,同比增長137%。雖然單從2017財年來看,松下營收和利潤增速均優於索尼,但是從絕對值來看卻已經被索尼拋在身後。更重要的是,最近幾年來,相對於索尼業績的穩步上漲,松下業績卻是跌宕起伏、陰晴不定。

松下的玩法

相對索尼的巨虧,當年,松下的光景也不太好,不只是陷入了虧損的泥潭之中,相繼拋棄等離子等傳統優勢項目,並在通過收購三洋謀求規模做大後,卻拋售三洋家電業務。同時收縮松下在全球家電的業務規模。最終希望在另一個商用戰場上再造一個新松下,卻發現從家用到商用,雖然技術相通、產品改良即可,但是團隊和資源卻要重構,註定這是一條漫長和充滿挑戰的變革之旅。

梳理松下過去幾年的轉型路徑,從家用消費市場轉向商用工程市場,這帶來的結果,雖然從紅海轉入一個所謂的藍海。但是消費市場上的家庭用戶,與商用市場上的單位客戶,需求是完全不同的,這需要的不只是松下從過去的單一硬體,向系統解決方案的升維;更重要的是市場經營管理團隊,也要重構工作思路和經營模式,要重新建立新的渠道和資源。可以說,這是一次比較大的跨越式轉型,對於缺乏創新激活和活力,以及組織架構相對呆板,甚至已經高度官僚化的松下來說,無疑是挑戰巨大。

可以說,對於松下來說,轉戰商用是典型的「遠水難救近火」。雖然通過斷臂求生,拋棄大量家用虧損業務,實現公司層面的盈利;但是,商用業務的規模化擴張,以及市場放量,都需要一個很長的周期。過去幾年來,松下併購三洋原本距離10萬億日元營收目標很近,最終卻在7萬億日元左右徘徊不前。問題的根源就在於:商用業務是對成熟而穩定的市場,不會短期快速放量上漲。

復盤過去七年,津賀一宏的轉型策略,最大的失誤就是對於傳統發家的家電業務重視程度不夠、投入力度減弱,導致發家主業錯失全球一輪消費升級的東風。最終造成擁有優質產品和創新技術的松下,在中國,以及歐美等海外市場上,基本上屬於家電業務節節收縮的通道中。由於缺乏投入、創新和堅持,令這兩年來中國等發達及發展中國家的消費升級中,松下家電業務基本錯失。

更有意思的是,過去一年多年,松下謀求在中國重整家電業務並進行業務的一體化融合,如今還是「各自為政」。目前,松下中國希望追求家電、住宅、車載、系統解決方案四大業務的同時引爆,試圖重新激活家電業務,但整個市場的格局已經全面生變。過去幾年,一直被松下寄予厚望的新能源電池業務,到特斯拉在新能源汽車業務整體市場拓展緩慢的影響,一直未能獲得爆發性增長。反而被吞噬大量凈利潤。

索尼的思維

不過,相對於津賀一宏對於松下的轉型自救,選擇的是輕家用重商用的策略,逐步減少對家電等傳統消費業務的投入和拓展力度上。平井一夫對於索尼的轉型改造則完全不同:對內則強調以利潤為中心,將業務按照盈利能力進行劃分陣營,從而調整不同的經營策略和態度;對外則強調以用戶為中心,通過不斷堅持硬體以及附加值的打造,跳出家用和商用的行業區隔,從而謀求激活索尼的創業精神、復活索尼大法等信仰,最終讓索尼的產品、品牌得以在互聯網時代得到保持和延續。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索尼的電視機、相機,以及遊戲機三大業務,前者屬於全球性的紅海市場,但索尼卻從紅海中依靠產品和品牌的持續升級,通過液晶電視的Z9D、OLED電視的AI等旗艦新品,以及不斷復甦的品牌信仰,創造了屬於自己的高端精品和高端市場藍海;而後兩者卻是硬生生憑藉技術和內容的雙重創新,在藍海市場上開拓又一塊新藍海市場,特別是索尼的PS4遊戲機,屬於硬體和內容的雙重創新服務;而索尼的微單,則通過鏡頭的更換增加了用戶粘性也帶來持續交易。

對比過去五年來,索尼與松下在同時轉型過程中的得失,不能簡單說索尼成功,松下失敗,但是從短期的營收規模和利潤來看,顯然索尼佔據「上風上水」的位置。原因並不複雜:一,索尼的轉型,沒有客意強調B2B與B2C兩者之間的輕與重,而是圍繞用戶這個核心要素,繼續強化自身的產品、技術和品牌競爭優勢,並且保持品牌的格調與活力;而松下則通過從C向B的跨越式轉型,忽視了對傳統優勢業務的推陳出新,又要面臨新興商用業務的拓展面臨周期性考驗,造成了新舊無法銜接;

二是,任何企業的轉型都是「自內而外」,絕對不只是停留在市場層面的產品、技術和營銷。索尼的轉型,就是從內部的組織架構扁平化開始,重點解決過去的決策流程長,做決策的人聽不到一線市場的戰火聲音。真正賦予各個產品線的經營者擁有決策權。縱觀松下過去幾年來的轉型,更多還集中在業務層面,在公司內部的組織上仍然是老馬拉破車,決策鏈接條冗長。比如,松下家電在中國業務的整合一年多,都沒有顯著性結果,各自為政亂打亂撞。

三是,轉型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無論是專註傳統產業,還是開發新興產業,都沒有對與錯。索尼的轉型其實還是基於傳統的紅海市場,卻通過產品、內容和服務開創了藍海的新商機;而松下的轉型,從紅海的家電進入藍海的住宅、新能源、車載等領域,但是藍海同樣不是說就能有機會並能抓住機會。關鍵是,對於所有企業來說,不管怎麼轉型,都得抓住並擁有最核心的競爭力。而且是順應時代變革的差異化競爭力。

透過對索尼、松下兩家典型日本巨頭的轉型變革路徑和手段梳理,可以發現,沒有一成不變的商業模式和競爭策略,對於正在轉型變革通道中的中國家電企業來說,轉型不是目的只是手段,關鍵是要找到合適自己的那條道路和方法。

====

家電圈:覆蓋產業面廣闊、內容專業、觀點鮮明的價值分享平台。文章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電圈 的精彩文章:

本周家電圈關鍵詞:中外巨頭站上同一起點,目標一致路徑各異
2018年市場開局超預期,共享經濟助力美博空調躋身主流陣營

TAG:家電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