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死亡是生命的必然歸宿

死亡是生命的必然歸宿

小編:記得有一天和母親在看電視新聞的時候,談論起尊嚴死這個話題,如果人已經病重,自願選擇安樂死,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自己可以得到解脫,不用每天因為治療而感到痛苦,親人也不用每天那麼愁苦...我們沒有選擇生的權利,但我們有選擇死的權利。曾經也看過國外拍的一個視頻,一位癌症患者選擇在家中安樂死,各界因此議論紛紛,但他覺得「沒有意義的活著不如有意義的死去」。於是他在家人與醫生的見證下,平靜、安穩、幸福的離開了......如此「壯舉」值得尊重。

美國女植物人特麗?廈沃生死一事驚動白宮,參眾兩院,最高法院,以及成千上萬的群眾。2005年3月31日,最高法院在巨大壓力下決定拔掉特麗的進食管,理由是特麗在生前有過「尊嚴死」的願望。特麗在13天後,畫上了生命的句號。

這件事情,不僅在美國引起巨大轟動,也令世界為之關注,同時也引發了對醫學倫理問題的思考和爭論。

生命對人來說只有一次。救死扶傷乃醫生天職所在。若當生命無意識的靠機器生存的時候,人工的活著又是否有意義?

尊嚴死:在不可治癒的傷病末期,放棄搶救和不使用生命支持系統。讓死亡自然來臨。在這一過程中,尊重病人本人意願,盡量有尊嚴的告別人世。

課上,紫薇老師推薦過一部名為《愛》的影片,影片獲第65屆戛納金棕櫚獎。影片極盡克制,看似簡單地講述了尊嚴於病人的意義,活著於病人親屬的意義。

在《看見》2013年一期中,柴靜專訪大將羅瑞卿之女羅點點,陳毅元帥的兒子陳小魯。兩人創建並發起了一家網站,叫做「選擇與尊嚴」。柴靜說到:「在中國當下,很多人還在為得不到足夠的醫療資源苦苦掙扎的時候,這樣的選擇現實嗎?矛盾嗎?」

陳小魯看著自己父親插著管子,不能說話,經過疾病消耗的樣子非常難受,靠呼吸機,靠輸液,靠打強心針來維持生命。陳小魯說到延續生命的結果是「一個是他本人很痛苦,一個是大家都很痛苦,還有國家資源的浪費。」當他問醫生能不能不搶救的時候,醫生講了兩句話:「你說了算嗎?你雖然是家屬,但是作為這樣的一個人,搶救不搶救,你說了算嗎?」「我們敢嗎?」醫生講完後,陳小魯說到自己無言可對。

巴金先生在最後的六年時光中,都是在醫院度過的。他也不止一次的跟家人說到:「我是為你們而活。」我沒法去想像這是痛苦的,還是幸福的。人不到事到臨頭的時候,是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像陳毅,巴金這樣的人,與普通人相比,是沒有高低優劣之分的。這點與人所從事職業相同,各有各的奉獻;各有各的索取;各有各的尊嚴。

不管是怎樣的社會身份

每個人都有放棄與不放棄的權利

尊嚴死只是提供了另外一種選擇

活著的尊嚴,死亡的尊嚴

在死亡來臨前,結束後

親歷者與旁觀者都該把死亡看淡

因為死亡是生命的必然歸宿

這是在哲學上來講

簽一份生前預囑文件

在不能說話,毫無意識時

有著一份能替你說話的文件

親人,朋友

早日解脫,免受痛苦

不遭非議

這是在道德,法律上來講

| 政 在 觀 影 |

歡迎點贊轉發分享讓更多人知道我們了解我們喜歡我們愛上我們離不開我們不能沒有我們歐耶。

做公眾號 我們在路上

|

作者:許一世

審核:鞏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政在觀影 的精彩文章:

TAG:政在觀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