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國畫卷·第四輯 1981-1984 作品

國畫卷·第四輯 1981-1984 作品

張文元集 · 國畫卷

第四輯 1981-1984 作品

水鄉初入夏五月艷陽天

村村插秧忙家家人不閒

告別大鍋飯精耕責任田

瓜棚庭院涼村童戲樂園

辛酉初夏文元於故居之鄰

月出山更靜小徑曲通村

野水平橋路柴門老樹春

辛酉集杜甫詩句題山村小景圖

老圃於滬郊太倉老家

寧夏米糧川黃河水漫田

夜霧迷煙樹塞外畫江南

辛酉冬寫銀川郊外水鄉夜色

文元於滬重製舊稿

遠水兼天淨春臨山更青

帆影隨風去總牽遊子情

昔在江西德安坐帆船下鄉有此印象

辛酉春朝文元寫於滬上

崖斷懸泉響溪流亂石鳴

辛酉夏寫意

灕江山水秀匡盧雲霧奇

禿嶺黃土溝何妨入畫題

辛酉秋憶赴蘭州途中所見之高原深谷

寒宵一宿寂無聲夢覺三更訝月明

枯蒿昨夜梨花發又見山村粉塑成

滌凈人寰漫天白瑞兆年豐是好音

尋春自掃門前路閒情寄與好墑情

辛酉冬作蝸居喜雪圖於海上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看山總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生在此山中

辛酉春朝錄蘇軾詩

畫不切題不計也

文元於滬上

天平山上白雲泉雲是無心水自閑

何必奔沖山下去更添波浪在人間

辛酉春朝寫白居易詩意

老圃於上海

草垛結冰花沙丘露凝霜

山野籠輕霧朔風透骨涼

現成五股叉新編芨草筐

出門戰寒流學務小冬忙

荒灘隨地撿積肥兼燒炕

肩頭漸沉重滿載返牛場

能勞身心熱貪懶肢體僵

歸來雞唱曉暖氣發胸腔

辛酉冬憶寫當年拾糞圖於海上

峰巒泉石幾株松摹寫傳移畫不窮

傚古自來非抄襲寫山不用去山中

早年啟蒙有老譜依樣葫蘆怕離宗

庸俗匠氣豈能免老圃原是油漆工

辛酉秋寫胸中老一套以遣興

文元於滬上

崖高馳目遠眼底水雲茫

何處峰巒險絕頂最風光

辛酉秋文元寫

九月霜前暖草木正欣榮

園圃午倦累常憩此溝中

野卉爭齊放席地沐香風

歸來摘幾色秋深春意濃

辛酉畫當年耕余舊詠圖意

時回故鄉之第二年也

路僻人稀衰草荒沙窩深處有牛棚

十載蝸居已非客夢中渾忘是異鄉

辛酉老圃文元寫於滬上

十載荒村守待來四害除

往事隨煙散繼往迎風馳

輕裝別窩屋長途駕車騎

暮年心猶壯還堪效櫪驥

丙辰冬四害除後由高沙窩至銀川直奔三百華里

大有輕車已過萬重沙之慨喜以圖詠以為誌

辛酉秋重製於海上

煙雨兩岸隔山溪淺底鋪沙水緩流

清澈如鏡堪濯足小魚知樂繞腫游

昔遊浙江南得此妙境

辛酉老圃文元作於滬上

運交華蓋

八十年代第二春戲製當年漫像

夕陽無限好猶是勝朝暉

癸亥寫自勵

老圃時年七十五

嶺上觀日出崖前見水清

拂曉山色暗大地正回春

癸亥孟夏

老圃於滬上塗鴉自遣

水闊天低樹河平山近人

野渡古今客小徑曲通村

癸亥春

寫山區渡口

山凝雲氣連天碧嶺積寒光亙古秋

癸亥春憶寫祁連山色

山盡疑無路溝深見綠蔭

風水這裡好坡下獨家村

癸亥春

寫西北山居圖於上海

小橋流水江南美大漠窮荒朔北奇

只是當年有感受練筆常好入畫題

一九八三年元旦憶寫鹽池高沙窩途中黃風瀰漫印象

老圃於海上

峰巒高遠雲常出草木半茂水自流

畫題何必唯黃山漫寫風光代旅遊

癸亥秋日寫舊遊印象

塞外春回晚邊荒猶雪天

瘦土難解凍南風不勝寒

夜涼戀熱炕長日怕冬閒

沙窩幾回白從農又一年

癸亥寫春雪圖並錄舊詠

文元於滬

秋風蕭索透衣裳濃霧瀰漫白日涼

惟有紅葉隨山照似花一片暖人腸

癸亥仲秋

文元寫秋山圖於滬上

巴山霧之都雲岫兩模糊

山高泉落遠滿坡雜樹多

日月似流水猶記壯年遊

隨筆聊思蜀豈能返逝波

癸亥文元寫於滬

鹽池高沙窩十年九乾旱

老天吝雨意沙土受煎熬

天際見烏雲農家眼望穿

不知何處雨此地旱依然

壬戌史無前例期間從農十載因作苦旱吟

癸亥冬晨作荒丘圖

文元於滬

風吹紅葉亂沙揚塵土迷

秋蕭僻徑寂迴響小驢蹄

癸亥大年初一

漫寫舊詠寄憶於滬

山束江流急崖高坡欲合

岫遠雲似霧灘險水多旋

入川蝸攀樹出峽箭離弦

誰鑿此山奇神工歸自然

癸亥文元寫當年乘民權輪入川所留印象

咫尺迷茫看遠山白雲浮出幾蓬萊

何用青綠描金碧淡掃雲山也足看

癸亥文元寫於滬

河西道上古甘州祁連雪帽潤山溝

萬木扶搖腰桿挺蒼穹欲墜賴撐天

甲子冬於張掖道上

深山古剎久荒蕪有興尋訪怕爬坡

石徑秋蕭空寂寞未悉高僧有也無

甲子元旦試筆於海上

盤根錯節龍姿鶴骨新枝愈秀老幹彌堅

甲子春朝文元寫

山深白晝猶黃昏嶺上人家半出雲

眼底風光憑寫意潑將彩墨學傳神

甲子歲朝試筆

山勢連綿入雲端峽中風勁滿江樓

猶憶當年曾到此漫寫印象代重遊

甲子秋寫

畫山總得畫雲煙又畫懸崖掛落泉

佈局早經成老套似乎誰也不能免

又畫虯松稱迎客是誰命名難查出

管迎緣何不管送我欲問鬆鬆不答

甲子仲秋寫之山飛瀑

因戲題歪詩以自嘲博一笑耳

文元於滬上

山前晴明山後陰青峰兀立出烏雲

天晴不知何處雨兩岸坡前野草春

甲子寫於滬上

中年走塞外垂老返江南

沙荒如夢去舉目綠生煙

水鄉由來美重逢倍嬌妍

長橋貫舊鎮新樓繞市邊

長河出海口汊港集舟船

人聲嘈雜處童叟笑語喧

新興加工廠城鄉少差別

阡陌青苗壯致富向前看

天時政策好小康盛世篇

甲子文元畫並題

塞北春來晚入夏草初青

荒徑行人少坡下響驢鈴

甲子文元寫於滬上

從漫畫家到文人畫家張文元

陳偉思

去年秋天,老漫畫家張文無由陝西回滬,帶回國畫作品四百餘輻,余因與張舊知,得先睹之快,感到張畫技奇竣,充滿性格,且題詩述志,別具新風,惜此時張兩度摔跌,手顫足癲,又兩日近盲,無復作畫矣,張乃將畫事托余代理。友命難違,故作此文,以介紹張的生平及作品。

一,在國難中奮起的漫畫家

張文元,太倉人,現年八十二歲,號老圃,又稱太倉一粟。張原習漆工,自幼喜畫,有志成為國畫家,但當時國難當頭,激於匹夫有責,毅然放棄國畫,致力漫畫,在漫畫界前輩王敦慶、魯少飛指導提攜下,漆工張文元一躍成為上海漫畫界的新秀,作品遍及報刊雜誌,正式步入職業漫畫家之行列。1937年滬戰前,張與沈逸千、余刨碩等三人在上海大新公司舉行「三人抗敵畫展」,當時筆者正求學滬濱,曾在此畫展留言,盛讚張文元所作大幅抗敵漫畫的膽識。不意張畫的《交誰家天下》觸怒日本浪人,租界當局懾於日本軍方淫威,勒令停展,一時激起輿論界紛紛抗爭。八.一三滬戰爆發,張參加「上海木刻、漫畫家抗敵協會」走向街頭、農村,宣傳抗日必勝。滬戰西移,隨軍到武漢,張在馮玉祥將軍主辦的《抗敵畫刊》社工作。入川後,張參加郭沫若主持的政治部第三廳藝術科工作,任上校科員。1945年張文元與著名漫畫家葉淺於、張光宇、丁聰、特偉、廖冰兄、余所亞、沈同衡等於重慶舉行「八人漫畫聯展」,當時報刊評為這是四十年代我國影響最大、效果最好的一次漫畫展覽。此後,張又在美國新聞處與沈從文、柳無垢等合作繪製大量抗日宣傳畫,以傳單形式由盟軍飛機向淪陷區散發,直至日本投降。

抗戰勝利後,張文元在黨的領導下,畫了大量反內戰、反獨裁的漫畫。國共和談破裂後,張文元與米穀、沈同衡、廖冰兄等由滬撤港,仍堅持漫畫陣地。據黃蒙田先生在香港《大公報》回憶,張文元在抗戰中究竟畫了多少漫畫即使是張自己也已無法統計。有一次晚上黃向張提出約稿要求,第二天絕早張已將四幅畫好,待人來取。黃認為,「有人要寫中國漫畫史」,這位快手毫無疑問要佔一個篇章。

全國解放後,張應邀參加第一次「文代會」,當選為首屆全國文聯候補委員,美協理事,並任《新聞日報》社美術組組長,自此,張的漫畫作品幾乎天天見報,成為上海最多產的漫畫家。

張文元廁身漫畫界,從未忘懷有朝一日要畫國畫,但直到1957年帶上右派帽子,他徹底終止了漫畫生命以後,張畫國畫之衝動乃如山洪瀑發、洶湧而出,先是在寧夏農村為農民畫了大盤玻璃畫,曾引起寧夏電視、廣播界的注視,以後又孜孜於國畫創作,終於陸續完成了以巴山蜀水、黃土地風光、牛棚生活等題材的作品四百餘福。

二,在命運否塞中奮進的文人畫家

張文元早在四十年代已嘗試新國畫創作。1941年張在重慶的中蘇文化協會舉行了個人國畫展覽。他的一幅《重慶在轟炸後》的國畫,曾為畫家徐悲鴻以三千大洋購去。張自謙此畫並不成熟,實借光於馮玉祥將軍的題字。

二十年後,張告別漫畫。當張潑墨揮毫之時,它所重視的不是品嘗筆墨的趣味,而是著重於人生意境的探索,他認為若畫家心中填滿了名利世故,就不可能開闢人生之境界,發現舒展之天機,亂畫象之靈性與個性也無從表現。是故,他在大漠「牛棚」蝸居二十年,所涉及之題材已完全超脫吟風嘆月之情調,而入於密切聯繫現實、憂時傷世的新文人畫之境,他的筆墨也盡脫漫畫家時的纖微、瘦弱之氣,而入於氣勢恣意排撻縱橫之境,即畫殘山剩水也別具風格似有天籟之音。觀其畫,察其志,環顧中國畫壇在文人畫家中,他恰似荷載彷徨之老軍。這也許正是吾人所以矚目於張文元的道理。

張文元之組畫《黃土地風光》、《牛棚生活》,在題材上是中國畫家中罕見之作品,在這方面張文元共畫了近二百幅作品,其創作恰與畫家石魯有相似之處。石以祖國大西北黃土高原為題材,作品洋溢濃烈的鄉土感情,粗獷的自然特色。而這些和石魯身歷十年浩劫瀕臨死境的遭遇、堅貞不屈的意志有關,張文元則更甚,他在西北黃土高原上落戶、務農二十年,他閱盡了大漠滄桑,長年生活於砂丘、草灘、荒村、窮鄉,和牛、羊、雞、犬作伴。春來下種,夏日除草,秋夜孤燈,冬夜拉煤.....。他在這裡度過了花甲、古稀之年,至到接近八十高齡,才重返畫壇。當他奮起作畫時,石魯已作古,張文元則如轉瞬將逝的晚星剛剛升起,正因為來日無多,張文元以堅強的意志,畫了他念念難忘的黃土地風光和牛棚蝸居的許多作品。張曾在一幅自畫像題詩自嘲說:「晨昏無暇照鏡子,尊容如何不知道,偶對水溝顯原形,吃驚程度可不小,那裡來的老妖怪,嘴尖眼陷白髮積.......」,按此寫照,張文元在黃土高原蝸居居牛棚的生活情況可以想見一股了。

張文元所取畫題還有另一特點,儘管厄運連綿,身陷絕境,但從不作無望之哀鳴,「夕陽無限好,猶是勝朝暉」,「新芽負土山,白髮伴春飛」,「最是黃昏興趣好,濃茶熱酒夠銷魂「.......這都是他在拾糞、運煤、種地之餘的豪情逸興。他即是畫濃雲密布、風游天地之畫,也引人想到此處年年要吃反銷糧的老百姓。又如畫菜根、蕨薇、土豆、雞羊時,詼諧、幽默之情溢於畫表。在這些畫面上,雖乏剛毅、雄健之美,但人生命運之真諦,卻油然而現,發人深省。由是觀之,張文元乃當代文人畫家也。

除了黃土地風光、牛棚生活等組畫外,文人畫家張文元的氣質也在其它作品中頗多反映。他的詼諧、幽默不以己之不幸而放棄樂觀的天性,經常貫徹於他的作品中。例如他在四十年代入川移居重慶金剛山下,他在寫景之餘,寫上他自豪的意志:「.......霧蘢遠山藏集市,難民總比順民強,亂世到此猶出世,疑是桃園又一鄉」。在許多畫上,他往往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引人探索人間百味的弦外之音。.....如寫游西安驪山捉蔣亭畔石縫的畫上說:「石壁天然裂縫生,懸崖絕處疑有門,縱然能入非坦途,攀登豈能靠鑽營」,真是一語破的,躑地有聲。

三,筆骨墨氣偷取造化生機

張之致力於國畫,與國畫家李可染、博抱石等有一定姻緣。張在1935年即與李可染是同行,都在民眾教育館從事宣傳工作。1938年入川後,與李又同時在郭老主持的政治部第三廳藝術科同事,並為鄰居。李此時己奠定風格,張文元對其稚拙古樸之筆墨嘆為觀止,於此同時,張又與傅抱石交誼篤厚,經常到傅室看傅豪飲後潑墨揮筆,由此而言,張文元深受李、傅兩人影響並不為過。張也自云:「傅抱石以枯墨干筆揮灑乾濕紙上,煙雲雨霧,意境生動。」而張對國畫的要旨也和李、傅兩人相似,張認為:「水墨畫者,水與墨之交融也,筆墨故重要,而水墨渲染亦為至要,墨之無骨水而成彩,淋漓之處,自然成趣,國畫傳統不應泥古,而貴於推陳出新,大膽創新.....」。

張文元在一幅為深圳博物館收藏的國畫作品上題詩云:「寫山不在看山時,看出神時才構思,只憑大勢丟枝節,蒼茫煙霧可成詩」,具體說明張文元之創作方法:凝視靜思,看出神時即揮筆如天馬奮蹄一往無前,直至蔚然成詩時才擱筆。如張文元畫《夔門天下雄》而觀,這是張抗戰時入川後在奉節縣鄰江茶樓的寫生,主張畫內思奇特,用筆不多而夔門之雄,躍然紙上。其效果遠比用重彩疊墨烘托巴山之峻險、巫峽之激流更有意境。

另一幅以劉禹錫《吟秋》為題的水墨畫,則更能說明張畫應用水墨之技巧。寺雲:「自古悲秋逢寂寞,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雀排雲上,便引詩意到碧霄。」詩意雖繁多,而主題是「勝春朝」,張以寥寥水墨在短短素箋上畫一雀排雲飛騰重山...,詩情畫意已完全可和原詩媲美。又如張畫《高峰草木寒》,寫嵐谷紫煙,秋氣含凍,氣韻逼真。而張畫渲染山含宿凍之技法是完全創新,曾引起許多畫家的猜測遐想。

縱觀張文元國畫,已超越他的漫畫水平,「三中全會」後,張文元幾乎以全部身於遊山、涉水,觀察山水之靈氣,體會自然之雄勁壯美,可以說做到了生活即畫,畫即生活。他甚至多次「失蹤」招致家中發信尋人。但張屬垂暮之身,自然力不從心,1987年從華岳寫生歸來時,不意摔跤於西安,從此一蹶不振,告別畫壇。

熟悉張文元者今日往往有此想法:張如在四十年代與李可染、博抱石為鄰時,即改弦易幟,或早享盛譽,何致於因漫畫開罪,全家被掃地出門到漠北,甚至潦到至今,一籌莫展。悲夫!

張文元國畫選·前言

五十年代漫畫界負有盛名的張文元先生,數十年來已久不聞其名。當他年逾八十高齡且肢殘目瘴的時候,卻帶來已成事實上「絕響」的國畫作品數百幅,不能不說是近期畫壇的一件新聞。

張文元先生的上述作品,雖未公開展覽但已悄悄流傳。新聞界前輩、前文匯報總編輯徐鑄老(成)觀後寫道:「不覺拍案驚奇,原來他不僅畫得驚奇古雅,字也寫得有功夫,詩則清絕直逼古人。」毫不誇張地說:「文元兄詩、書、畫可稱『三絕』」。

徐老所稱「三絕」當然是指一部分佳作精品。但余認為張畫還有一個普遍的特色,就是所有題材,絕非追求風月而是敢食人間煙火。

馬白水先生論畫曰:「繪畫是具有觀察于思想表現的藝術品」,張文元之畫當之無愧。謂予不信,可觀其「大漠風土」、「牛棚詩畫」等一系列組畫,即可證實吾言之不謬也。文元先生所以能達此化境,乃因「下放」後長期生活在底層,觀察思考所得,而終因長期生活艱苦,顛沛流離、營養不良而致疾。在這一點上如說張文元以身「殉」畫亦不為過也。由此可見,張文元今天宛如一顆晚星之出現,誤人豈能無動於衷?

為了鑒賞、藏集張文元先生的作品,我們不久將選輯一本畫冊以饗同好,這裡選出的作品,雖非他的代表作,但也可以看到張文元其人其畫之一斑。

陳根林識

辛未年三月春分

謝謝關注文元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元閣 的精彩文章:

國畫卷·第二輯 1975-1978 作品

TAG:文元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