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郵」說新四軍中「四大將」

「郵」說新四軍中「四大將」

原標題:「郵」說新四軍中「四大將」



「郵」說新四軍中「四大將」


張光逵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303期

1955年9月27日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官授銜典禮上,由周恩來總理向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肖勁光、張雲逸、羅瑞卿、王樹聲和許光達10人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軍銜。解放軍十大將是人民軍隊的傑出將領。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自南昌城打響「八一」第一槍,走向井岡山,走向陝甘寧,走向全中國,他們從不同方向彙集到中國共產黨舉起的革命旗幟之下,投身於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他們指揮人民軍隊馳騁疆場,浴血奮戰,在連天烽火、蔽日硝煙中打出了一個紅色江山,建立了新中國,為黨、為人民、為人民軍隊立下了赫赫戰功;他們高超的用兵韜略和指揮藝術是我軍乃至中華民族軍事思想寶庫中的珍貴財富;他們為締造和建設一支英勇善戰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的人民軍隊,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將彪炳千秋。


五十年後,解放軍十大將榮登國家名片。中國郵政於2005年9月27日發行《中國人民解放軍十大將》紀念郵票一套10枚(10枚連印),亦稱「十大將小全張」,以此紀念解放軍十大將,緬懷他們的豐功偉績。



解放軍十大將中有四位來自新四軍高級將領,其所佔比率是十分之四,而且他們在十大將中排名靠前。四大將分別是粟裕名列第一,徐海東位居第二,黃克誠排名第三,張雲逸排名第七。



粟裕,共和國第一大將,是公認的常勝將軍(亦稱無冕之帥)。粟裕先後參加「八一」南昌起義、湘南起義,參加井岡山朱毛紅軍會師。歷任紅軍連長、營長、師長、紅軍軍團參謀長、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參謀長、紅軍挺進師師長。曾任新四軍二支隊副司令,新四軍江南和蘇北指揮部副指揮,新四軍第一師師長。粟裕先後創建了蘇南、蘇中、蘇浙皖邊根據地,而蘇中抗日根據地的建立,使新四軍在長江以北穩了腳根,改善了新四軍在華中地區的戰略態勢。


解放戰爭期間,任華中野戰軍司令、華東野戰軍副司令、代司令兼代政委等職。粟裕主要指揮了黃橋戰役、高郵戰役、蘇中戰役(「七戰七捷」)、孟良崗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上海戰役等。三年解放戰爭,粟裕率部殲敵最多,超過其他野戰軍,成為殲敵245萬的常勝將軍.


值得一提的是:粟裕發起並指揮的淮海戰役,徹底粉碎了蔣介石在長江以北建立「重點防禦」的計劃,我軍60萬消滅了國民黨在華東、中原戰場上的精銳主力80餘萬部隊。毛澤東說:「淮海戰役為南線空前之大戰役。此戰役勝利,長江以北局面即可大定,即全國局面亦可基本上解決!淮海戰役,粟裕立下第一功!」


淮海戰役是戰爭史上的奇蹟,震撼了全世界。斯大林在日記中稱讚:「60萬打敗80萬,奇蹟,真正的奇蹟。」


粟裕是戰功赫赫的軍事家、戰略家,卻從不居功自傲,謙虛謹慎,高風亮節,常自稱是「滄海一粟」。1955年評授軍銜時,粟裕主動請求辭帥。毛澤東說「論功、論歷、論才、論德,粟裕可以領元帥銜。在解放戰爭中,誰人不曉得華東粟裕呀……難得粟裕!壯哉粟裕,競三次辭帥。1945年讓了華中軍區司令員,1948年又讓了華東野戰司令員,現在又讓了元帥銜,比起那些要跳樓的人,強千百倍么!」

周恩來也說:「粟裕二讓司令,一讓帥,人才難得,大將還是要當的。」


毛澤東補充說:「而且是第一大將。」



徐海東在十大將中位居第二,排名僅次於被公認是無冕之帥的粟裕,位於黃克誠、陳賡、譚政、肖勁光之前。他是唯一沒有參加解放戰爭的開國大將。


窯工出身的徐海東英勇善戰,享有「徐老虎」的盛名。他打仗10年,9次負傷。從北伐戰爭,黃麻起義到創建革命根據地,率部隊參加平型關戰役,抱病奔赴抗日前線……徐海東身經百戰。他歷任被稱為「鐵軍」的第四軍中代理排長、農民赤衛軍獨立營營長、補充第六師師長、鄂東警衛團紅軍團長、師長、紅25軍軍長、紅十五軍團團長。抗日戰爭期間先後任八路軍旅長,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副指揮兼四支隊司令員。由於長期艱苦緊張的戰鬥生活使徐海東積勞成疾,病倒在皖東抗日戰場。1940年後長期休養。


徐海東雖貴為大將,但名次顯赫,一般人對他並沒什麼了解,因為他在軍史上一無讓人津津樂道的大的戰功,二在黨內各個歷史時期也並沒有身居高位,知名度不算很高,被評為名列第二的大將相信好多人都不解。其實,徐海東對我黨,對中國革命卻有著特殊的貢獻。


其一,紅25軍的小長征(西征北上),轉戰鄂豫陝甘,建立新的根據地。


1934年11月16日,徐海東、程子華、吳煥光等率領不足3千人的紅25軍(對外號稱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奉命從河南羅山縣何家衝出發,最後到達陝北革命根據地的小長征。歷時10個月,路程達9千里。這是第一支先期到達陝北的紅軍部隊。紅25軍轉戰陝西洛南,開闢了鄂豫陝邊蘇區較穩定的根據地,擴充部隊,人數倍增,粉碎了近十萬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紅25軍在長征途中為中央紅軍多次做了策應。1935年7月紅25軍襲佔了甘肅天水城,迫使國民黨從川西調中央軍7個師回援,打亂了其阻截紅一、四方面軍的部署。同年9月紅25軍輾轉進至陝甘根據地延川縣永坪鎮,與劉志丹領導的陝北紅26、27軍會師。會師後紅軍合編為紅十五軍團,徐海東任軍團長,劉志丹任副軍團長兼參謀長,程子華任政委。由於紅25軍的到來,大大加強了紅軍的武裝力量,鞏固了陝甘革命根據地。


其二,對黨中央和中央紅軍的貢獻。


歷經千辛萬苦的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於1935年6月在川西會師後,又再次遭遇分裂的磨難。此時,剛到陝北的中央紅軍經過一年艱苦跋涉,征塵未洗,指戰員衣衫襤褸,饑寒交迫,武器裝備奇缺,僅剩下8000餘人,疲憊不堪。而給中央紅軍、黨中央伸出援手的正是剛在陝北紮根的徐海東。徐海東初次見到毛澤東、彭德懷等中央領導,立即表達了對中央極大的尊重和絕對的服從。隨後,毛澤東派楊至誠部長借2500銀元,以解決中央紅軍吃飯穿衣問題。徐海東的十五軍團僅有7000塊銀元,他毫不猶豫命令「留2000塊,拿出5000塊送中央。」並抽出許多糧食、布匹、衣服、武器裝備奉送中央紅軍。就連最精銳的騎兵團,都直接交給中央指揮。

對比不久前張國燾對中央紅軍和黨中央的蔑視甚至訛詐,擁兵自重,反對黨中央北上抗日正確路線分裂紅軍,分裂黨,徐海東的雪中送炭,尊重和服從中央的領導,可謂是天壤之別。更具實際意義和歷史意義的是:陝北根據地不僅為黨中央提供了喘息之地和落腳點,日後便成為中共奪取天下的大本營,成為中國革命的聖地。毛澤東此後常稱讚徐海東是「最好的共產黨員,對中國革命有大功的人」。這就是徐海東對中共黨,對中國革命所做出特殊功勛,黨和人民不會忘記;這才是徐海東雖1940年後由於積勞成疾,長期擔任閑職休養,但最後還是被評大將,是在十大將中位列第二的真正原因。



黃克誠,這位來自新四軍將領的開國大將,在十大將中位居第三。他1925年加入中共黨。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1928年在湖南起義中參與領導永興年關暴動,並率部隨朱德、陳毅上井岡山。曾任紅軍團長、師政委、軍政治部主任、紅三軍團政治部代主任等職。


抗日戰爭期間,任八路軍總政治部組織部長、旅政委、縱隊政委、司令員兼政委,根據黨中央的戰略部署,1940年率部東進淮海,南下鹽城、阜寧,同發起黃橋戰役的新四軍蘇北部隊會師,共同創建蘇北抗日根據地,打開了華中抗戰的新局面,並打通了華北、華中兩大戰略區的聯繫。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所部改編為新四軍第三師,任師長兼政委、中共蘇北區委書記。他放手發動群眾,爭取中間力量,建立民主政權,擴大抗日武裝,清剿土匪玩劣,實行減稅減息,組織生產自救,開展反「偽化」、反「蠶食」鬥爭,領導根據地軍民粉碎日偽軍多次大規模「掃蕩」,並於1944年4月開始發動局部反攻,使淮南、鹽阜兩塊根據地連成一片。日本投降後組織實施阜寧戰役和兩淮戰役,解放蘇北大部地區。


抗戰勝利之後,1945年9月14日,黃克誠以個人名義向黨中央發電,提出《對當前局勢和軍事方針的意見》,建議立即派部隊赴東北,並應盡量多派,「至少應有5萬,能去10萬人為最好」,以創建一塊大的戰略根據地。黨中央採納其建議,即令黃克誠率新四軍第三師主力3萬餘人進軍東北,勝利完成挺進東北的戰略任務。黃克誠堅決執行毛澤東關於建立和鞏固東北根據地的戰略方針,領導創建西滿根據地。他擔任東北民主聯軍副司令兼後勤司令員、政委後,迅速建立起較完善的後勤保障體系和規章制度,領導當地軍民全力支援主力部隊決戰遼瀋。


建國以後,黃克誠歷任湖南軍政委委員會副主席、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總後勤部政委、中央軍委秘書長、國防部副部長、解放軍總參謀長、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軍委顧問、中紀委常務副書記、第二書記。


黃克誠一生歷經坎坷,忠貞不渝,追求真理,堅定革命的理想信念。


紅軍時期,因反對軍事冒險主義,抵制「肅反」擴大化,反對冒險攻打贛州而多次受到批判和降職處分,從師政委到普通戰士。到陝北後才又被起用。


1959年廬山會議,因對「大躍進」、「人民公社」運動中「左傾錯誤」直言批評,同彭德懷等人一起被定為「反黨集團」,受到長期審查並被撤銷一切職務;「文革」中又遭關押,身心受到嚴重摧殘。直至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中央予以正式平反。1982年後任中紀委第二書記,在年邁體衰,雙目失明的情況下仍堅持工作,為貫徹新時期黨的方針、政策,撥亂反正,端正黨風,平反冤假錯案,正確評價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與作用等作出重要貢獻。


黃克誠大將文武兼備,雄才大略,高瞻遠矚,富於遠見卓識,為軍事鬥爭和軍隊建設作出了卓越貢獻。一是恢復八路軍「政委制」。紅軍改編八路軍之初,受時勢和新體制所限,一度取消了政治委員建制,政治機關的功能大為削弱,部隊中舊習氣有所抬頭。他在深入部隊調查研究後,向黨中央建議恢復政治委員制度,很快被採納,對繼承和發揚人民軍隊優良傳統,加強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保持人民軍隊的本色,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二是黃克誠洞察抗戰勝利之初國內形勢,國民黨蔣介石爭奪勝利果實,搶佔地盤,挑起內戰,反共滅共,實行獨裁統治,他高瞻遠矚,做出深謀遠慮的判斷,以個人名義向黨中央發電。建議立即多派部隊開赴東北,以創建一塊大的戰略根據地。黨中央立即採納了他的意見。



張雲逸在解放軍十大將中雖排名第七,但極具傳奇色彩。


出自新四軍的四大將中,他職務最高,曾任新四軍參謀長、副軍長;他在十大將中年齡最大,1955年授銜時已63歲;他在十大將中工資最高,是唯一拿元帥工資的大將(注:元帥行政2級,大將行下政3級,上將行政4級);他在十大將中資歷最老,早年參加過同盟會,1926年加入共產黨時已是國民革命軍的少將參謀長。


張雲逸大將戎馬一生,功勛卓著。他於1909年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參加了黃花崗起義、辛亥革命、護國戰爭。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任國民革命軍師參謀長,同年十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12月11日,與鄧小平等在廣西百色舉行起義,創建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並任軍長,鄧小平任政委。他先後任中央軍委副參謀長、粵贛軍區司令員、紅軍總司令部和紅一方面軍司令部副參謀長兼作戰部長,1934年10月參加長征。


抗戰時期,歷任新四軍參謀長兼三支隊司令員、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指揮、新四軍副軍長兼第二師師長、新四軍代軍長(陳毅元帥去延安參加中共七大期間)。


解放戰爭時期,歷任華東軍區副司令員、山東軍區司令員、中共華東後方工委書記、中共華中局、華東局委員。


張雲逸尤其是在統戰、組建新四軍、建立擴大抗日根據地、支前等工作方面為黨和軍隊做出了傑出貢獻。


張雲逸資歷老、人脈廣,在國民黨軍政上層同學、同事、朋友頗多。毛澤東曾說過:「共產黨能對國民黨將領說話的人不多,張雲逸是其一」。1933年11月他曾作為中共全權代表前往福建,同宣布起義的國民黨第十九路軍建立聯繫。1937年5月奉命前往廣州、香港、桂林、福州等地,在國民黨上層軍政人員(李宗仁、白崇禧、楊虎城等)中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


抗戰爆發後,張雲逸受黨中央委託,首先完成了去澳門敦請葉挺同志出任新四軍軍長的重要任務。之後,參與領導新四軍的組建和整編。當國共兩黨達成抗日協議的時候,黨中央立即派他和陳毅同志分頭到南方八省聯絡紅軍游擊部隊,下山整編新四軍。陳毅負責湘鄂贛省,張雲逸負責閩浙粵諸省,不辭勞苦,奔走聯絡,圓滿完成黨中央交辦的任務,促成了新四軍的組建。

1939年5月,張雲逸任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指揮和中共前委書記,指揮新四軍第4和第5支隊向皖東發展,挺進淮河以南津浦鐵路東西兩側。面對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的第一次反共高潮,與劉少奇等一道同國民黨頑軍進行有理、有利、有節的反「摩擦」鬥爭。在頑軍大兵壓境的嚴重情況下,指揮部隊奮起反擊,取得定遠、半塔集戰鬥的勝利,粉碎了頑軍的進攻。之後,又相繼粉碎日偽軍夏季和秋季「掃蕩」,建立鞏固並發展了皖東根據地。「皖南事變」後,張雲逸任新四軍副軍長兼第二師師長、淮南軍區司令員等職,堅決執行「黨中央關於鞏固津浦路東,堅持津浦路西」的指示,領導根據地軍民同日偽軍和國民黨頑軍的軍事進攻,政治破壞,經濟封鎖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渡過了華中敵後抗戰最艱難的歲月。1943年11月因陳毅元帥赴延安參加中共「七大」,張雲逸代理新四軍軍長。1944年夏以新四軍第4師主力執行西進任務,基本恢復豫皖蘇邊區根據地。之後又以第1師主力執行南下任務,開闢了蘇浙皖邊抗日根據地。1945年指揮新四軍對日偽軍實施戰略大反攻,佔領數十座縣城和廣大農村地區,使華中各抗日指揮地基本連成一片。


「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這是陳毅元帥一句經典名言,也是對淮海戰役勝利的總結與概括,更是對張雲逸領導負責支前工作的最大褒獎。時任華東軍區副司令員兼中共華東後方工委書記的張雲逸,領導華東後方軍民精簡整編,厲行節約,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財力支援前線。淮海戰役中,張雲逸等人組織出動了民工543萬人,他們不僅是運輸隊,還是擔架隊、衛生隊、預備役部隊。他們用小推車將數億斤糧食和大量作戰物資運往前線,同時又將數萬傷病員送往後方。支前工作確保了淮海戰役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支前工作功不可沒,張雲逸大將的輝煌功績永載史冊!


(作者系原中鐵四局八公司宣城辦事處書記、主任,宣州區新四軍研究會副會長兼常務副秘書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的精彩文章:

明清以降寧國府市鎮的空間分布及變遷(二)
揚州大明寺《重修平山堂記》與清末民初旌德旅揚紳商的活動(二)

TAG: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