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華為為什麼要花大價錢在海外布局研發

華為為什麼要花大價錢在海外布局研發

華為這個以研發投入高而聞名國內的企業,已經引起了歐洲社會的注意。

根據歐盟委員會官網發布的「2017全球企業研發投入排行榜」,這項排行榜調查統計了2017財年全球兩千多家重要企業投入的研發(R&D)費用,其中華為以104億歐元位列全球第六,讓歐洲人如此之近的感受到了華為的研發力度。

而今年1月18日,華為召開市場大會頒獎典禮,宣布2018年銷售收入目標為1022億美元,較去年增長不到10%,與以往30%左右的增長目標相差較大。在企業營收增長預期放緩的當下華為依然投入巨額資金進行研發就不得不使人關注它投入的錢究竟是怎麼用的,效費比又如何的問題。

而從研發人員的招聘與研發中心的布局上看,華為的做法令人費解。在2017年度秋季校招中,華為本碩博招聘人數合計比2016年少招了不少,同時有消息稱本科生和碩士生占招聘總人數的比例還略微有所下降。還有應聘華為的知乎網友表示與2016年相同實力的學生比,2017年的學生更難在華為招聘中獲得相同的評級(這會對工資待遇有一定的影響)。

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華為在國外尤其是在歐洲的研發中心則迎來了新鮮血液,按照其2015年就做出的計劃,2017年華為歐洲各地的研發中心如期招聘5000餘人服務於華為研發。

華為目前在海外十餘城市設立了研究所,每個研究所又下轄不止一個研發中心(一般2-4個),總數已略超過國內,研究人員總數也非常可觀。

那麼華為為何要花大價錢在海外進行研發布局,這些海外的研發構成是不是華為裝點門面的工具呢?

華為當然是認真的

把海外科研人員當作裝飾品的人,顯然是沒考慮到這麼做的投資與效益是多麼的不平衡。

僅以華為2016年在法國布洛涅市設立的數學研究中心為例,該研究所的員工全部為博士及以上學歷,數量超過80人。80人或許看起來不多,但在數學這個方向上已經是很壯觀的數字了。

根據哈佛大學終身教授、國際數學最高獎「菲爾茲獎」得主,同時也對中國數學的發展貢獻很大的數學家丘成桐介紹,美國一所普通大學數學系一般教職工也就20人左右。北大作為中國數學的領跑院校,其教授副教授相加也就100人上下。從這個角度說,華為作為一個企業在法國的一個研發中心就有超過80人的博士及以上的研究隊伍,不能不說是很龐大了。

而在法國這樣的國家僱傭一個數學博士的開支是非常高的,在許多發達國家,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都算基礎學科,受到非常的重視,同樣的課時量基礎學科的老師都能拿到更高的工資。一些國家還有規定,基礎學科的博士即使只是在初中教書也能得到法定待遇的特殊「保底」工資。

相同的經費如果用於與明星合作、廣告推廣等活動無疑能起到更大的作用,哪怕華為希望通過招聘技術人才造就技術領先的形象,最優選擇也是與國外知名公司和科學家合作。而不是通過聘請大量洋博士這種花費高、效果差的方式進行宣傳。

(華為Mate7日本發布,邀請了日本人氣偶像組合「早安少女」前來助陣,這才是商業宣傳的正常模式)

海外研發既是本地化要求也有利益考量

幾乎所有國家都不歡迎不創造就業機會的投資。同時擁有一定數量的當地僱員也是企業能夠在當地正常運轉的前提,正如我們在麥當勞餐廳就餐可能會感受到其國際化的一面,而不會強烈的覺得這是一種美國文化的投射。在這個過程中,全體中國員工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

而世界上每個國家幾乎都對跨國企業在本國招聘的員工比例有著規定,而且其中還有不少國家對本地員工的學歷、民族構成也有要求,過多過少的高學歷人群都是不行的,而且各種人群背景也要相對均衡。而根據中國網2015年的報道,華為當年海外員工本地化的比例即達到75%。在那麼高僱員比例存在的情況下,不發揮國外的人才質量優勢就太可惜了。

設立海外研發中心除了被逼無奈的因素之外,也有華為出於利益考量主動作為的因素。國內的人力資源毫無疑問具有性價比高、來源廣、組織紀律性強的優勢,但和老牌強國相比,也存在一些劣勢。以數學為例,我國的積累尚有差距,最直觀的例子就是當今我國獲得「菲爾茲獎」的尚無一人,而法國已經有十多人了。

商業創新不同於實驗室科研,兩者最大的不同是,商業研究需要工程師在效益、難度和成本之間做出妥協,強調時效性。因此少數高素質的研發人員的努力十分重要,儘管企業要為這些人才付出高昂的成本,但同時也得益於高素質研發者高效率的工作,企業將在時間上佔得先機。

同時對於少數頂尖科技人員而言,聘用的成本更多遵循的是世界共識價值,並不因為中國是發展中國家而具有太多的優勢。2016年,華為曾經提前一年用上海華為有限公司2012實驗室中央軟體研究院的高薪Offer簽下了一名中國科學院大學的在讀女博士。由此可見尖端科技人才招聘爭奪的激烈程度,華為即使把研發中心放國內也未必能降低成本。

國外研發有促進商業名聲的合理邏輯

華為作為一家企業比較鮮明的特點是其非常注重宣傳工作,國內的網民應該深有體會。它的宣傳策略不可否認有非常「土」、非常直接的一面,比如之前提到的「數學研究中心」。

事實上,很久之前金融界、工業界就是數學專業畢業生主要的工作去向,之前招聘數學研究生的團隊多數具體的稱之為金融研究所、通信研究所、光學研究所……而華為BG總裁徐文偉說:「大家可能沒有意識到,『數學』在華為起了關鍵作用。我們認為未來很多技術和解決方案是要通過數學來解決的。為此,從1995年開始,我們就招聘了很多數學博士。我們在俄羅斯有個數學研究所,那裡的專家通過數學核心演算法,解決了無線2G、3G和LTE的共平台問題,我們是行業中第一個實現這個共平台的企業。」

雖然提出新的演算法無疑是數學家的主要工作,不過我們還是應該看到華為的數學研究中心主要還是解決通信原理的問題,稱為通信研究所似乎也沒有問題。至於「2012實驗室」、「中央軟體研究院」等更是令人聞之莞爾。

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華為的宣傳也有其非常合理、非常講邏輯的一面。華為是以通信行業攪局者的身份登上商業舞台的。在華為之前,因為通信產品完全由西方壟斷,所以通信市場上充溢著不合理的壟斷高價。交換機中一塊一斤重鐵質散熱片可以在國內賣出1000多元的高價,如果中方管理人員自行放入正常價格的散熱片將會失去保修資格。而作為相關技術已經成熟二十多年的交換機行業來說,顯然非常不合理,但同時也養活了相關行業非常多的「研發人員」。

而華為的交換機靠的是價格低外加售後非常好的優勢取得市場的,當時華為的研發投入還非常小,交換機的主要性能還比較差,所以有相當多的國外同行認為華為的勝利是劣幣驅逐了良幣、山寨取代創新、瘋狂加班取代正常工作作息。折衷地說就是,華為是通過非高新技術產業不應該擁有很高利潤率這一大邏輯,打敗了企業需要足夠資金進行創新的行業邏輯。

現在華為從攪局者變為行業的領導者,客觀上需要重新提出新的行業邏輯,需要為行業和自身獲得更多利潤尋找理由。最棒的理由,無疑就是通過真正的有效率的創新使傳統通信行業重回高科技行業。

作為中國人,筆者當然希望華為能多聘用本土學者,多為國內通信行業培養人才。不過筆者也看到華為的海外研發布局不僅有著利益上的合理考慮,更有向全世界樹立華為品牌形象、文化的訴求。世界眼裡的華為將有更加豐滿的形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戰略智庫 的精彩文章:

觀察丨從全球和地區安全挑戰看中俄戰略協作
美俄真會在敘利亞大動干戈?

TAG:環球戰略智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