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罷官,李鴻章能鹹魚翻身,翁同龢為何卻被連根拔起?
甲午戰敗後,李鴻章一手創建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其後他又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背上了賣國賊的惡名。從日本回國後,人們早已忘記李鴻章臉上的槍傷,對他大加指責。迫於輿論壓力,慈禧太后免去了李鴻章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職務,並拔去三眼花翎及黃馬褂,只留下大學士虛銜。
這個時期,應該是李鴻章一生最失落的時候。不久,俄國沙皇舉行加冕儀式,指名要李鴻章前往俄國慶賀,本以為借著這次差事能東山再起。可讓李鴻章失望的是,1897年回國後,等待他的依然是條冷板凳,無奈之下李鴻章閑居在北京賢良寺,過著半隱的生活。
按理說,這個時候李鴻章已經是70多歲的人了,如今形勢對他很不利,解甲歸田,頤養天年,應該是他最佳的選擇。可是我們知道,李鴻章內心一直期待著朝廷再次重用。局面都已經這樣了,李鴻章這又是何苦呢?
李鴻章閑居期間,他的老部下袁世凱就曾勸他歸隱山林,保全晚節。當然,袁世凱是個官場油子,他認為李鴻章大勢已去,於是便想改換門庭,投到翁同龢的門下。翁同龢對袁世凱的也有拉攏之意,便讓他去勸說李鴻章歸隱。
事實上,翁同龢的算盤打得很精,他看中的是李鴻章頭上大學士的虛銜。原來,清代內閣有制度,大學士、協辦大學士都是有固定名額的,一個蘿蔔一個坑,大學士、協辦大學士必須開缺才能補任。翁同龢雖然官居一品,但是他始終沒能入閣,於是他便想要李鴻章主動向朝廷提出開缺,將大學士一職交出來,這樣翁同龢便可升任協辦大學士。
袁世凱儘管心計很深,可在李鴻章面前就是個官場新手。翁同龢的這番心思李鴻章豈能不知,他將袁世凱一頓臭罵然後轟出門去。李鴻章不願意讓出大學士一職主要有兩個原因:
其一,李鴻章確實厭惡翁同龢。他們之間的恩怨絕非一言兩語就能說清,自翁同龢接任閻敬銘的戶部尚書一職後,就掐著李鴻章的脖子,北洋水師戰敗也是軍費不足導致的結果,但這筆爛賬卻全都記在李鴻章的頭上。有了這一層關係,李鴻章豈不恨之入骨。
其二,李鴻章作為北洋利益集團的領袖,他有責任也有義務維護整個北洋的利益,萬萬不可輕易言退。這個才是李鴻章始終不肯歸隱的根本原因。
以當時袁世凱的火候,那裡知道廋死的駱駝比馬大這個道理。翁同龢儘管一輩子與李鴻章作對,但實際上翁同龢在李鴻章眼裡根本都不算菜,以他的權勢地位根本不夠資格成為對手。1898年,翁同龢也應開罪慈禧被革職永不敘用,兩朝帝師翁同龢一朝罷官便被連根拔起,至此銷聲匿跡。而李鴻章雖是千夫所指,卻能死而不僵,並且還獲得了鹹魚翻身的機會。
清代的官場學問很大,看一個官員的權力多大並不是表面現象,檯面上的權力誰都看得到,關鍵是檯面下的隱形權力。慈禧罷了李鴻章的職,表面看來是他失去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職務,但實際上李鴻章還擁有很大的隱形權力。
李鴻章的權力主要分成三大塊,其一是軍權也就是北洋水師,其二是洋務企業,其三是外交。甲午一戰打掉的是李鴻章的軍權,他的洋務企業和外交並未受到任何傷害,慈禧太后對他還是一如既往地信任。
既然要保住自己一手創辦的洋務企業和外交權,李鴻章自然不能退。事實上,慈禧也不允許他退,換句話說,大清的外交少了李鴻章根本就轉不了,洋人只認他。
袁世凱對李鴻章的了解遠不如英國人,1896年5月31日,英國《泰晤士報》評論李鴻章和慈禧是中國最有權力的人物,正如英國人所言,李鴻章的地位確實是不可撼動的。
※袁世凱死後,傳位「遺詔」上寫著三個名字,其中兩人都當了大總統
※一匹軍馬曾拯救了一支部隊,它死去後,全體戰士為它舉行隆重葬禮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