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楊雨堂 中國寫實鋼筆畫畫家4——04年~13年

楊雨堂 中國寫實鋼筆畫畫家4——04年~13年

Yang YuTang 中國寫實鋼筆畫畫家4-04年-05年

浪 Wave

楊雨堂 中國寫實鋼筆畫畫家4——04年~13年

Dip pen and carbon ink on paperboard 9 1/2 x 13 5/8 inches (24 x 34.5 cm)

這幅作品的場景之美,實在是難以用言語來形容。從我在山野間與它「相逢」,到如痴如醉的揮筆作畫,這一切似乎是在一瞬間完成的,中間沒有任何的時空差異。

表現它的過程是一個陶醉的過程,是一個享受的過程。在表現過程中,這幅作品引導我進入了一個又一個情緒亢奮的境地。

首先,讓我亢奮的是這幅作品的主題。作品中的「浪」,表現了荒野間的一個自然現象,著重展現繁亂中的一種秩序。在自然中,這種草浪隨處可見。在冬季、在初春,它們用自己乾枯的身體,搏擊著風雪。雖然它們個體的力量在這個季節已經脆弱到了極限,但是群體的協作仍能阻抗強大的勢力。

其次,作品的細節描述讓我亢奮。這幅作品所描繪的草浪,是由棵棵雜草集結而成,在表現中,它們每個個體都深深地感染著我。我知道,只有將它們最基本的個體力度表現到位,才能詮釋得清它們的內在含意。在龐雜的荒草中,跳躍著幾朵迎春的柳絮,它們讓我激動,使我無法掩飾興奮的情緒。於是,我陡然變成了一個孩子,一個忘乎所以的痴童。

我的作品多來自於感動,很多「工作」是在情緒化中完成的。雖然情緒化容易衝動,但是鋼筆畫的研究,讓我認真、讓我嚴謹,因而我的情緒化便是一種特殊的、多因素混合的衝動。

作品《浪》,所表現的內容豐富,細節複雜。在表現中,我一直受著情緒因素的操控。我的狀態非常好,作畫的環境也很清凈。鉛筆稿落下以後,我就開始進入了作品的表現階段。

第一個讓我急於表現的是雜草中的柳絮,雖然它很弱小,但在作品中有著深刻的含意。對於它的表現,精心、認真是當時的狀態。那一刻,我一點沒有含糊,我幾乎將所有的情感都付注在它的表現之上。當朵朵柳絮在作品中開放起來時,我提著的心開始平靜下來

在這幅作品中,難點的就是草浪的表現。由於我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心態平穩是處理繁亂的法寶。表現時,我沒有一絲煩躁,尤其在襯托柳絮的雜草的處理中,我的心態更是平穩。荒草的處理,我將其看成是一個又一個的團體,然後再將「散碎」的團體按整體進行處理,這樣,繁亂的荒草,在我的筆下躍然紙上。

這幅作品完成,是非常順利的,表現它的過程讓我暢快,並令我振奮。

蒼生 Natural life

楊雨堂 中國寫實鋼筆畫畫家4——04年~13年

Dip pen and carbon ink on paperboard 9 1/2 x 13 5/8 inches (24 x 34.5 cm)

不知是何原因,我對表現野草有著濃厚的興緻。野草的瀟洒讓我痴迷,野草的繁亂讓我「瘋癲」。我不知表現的意義何在?我只是隨著感覺而前行。

在我的創作中,荒草的表現,似乎佔據了重要的位置。雖然曾經的作品也讓我欣慰,但膚淺總是與其相關。我不知道這些「曾經」的勞作,對接下來的研究奠定了怎樣的基礎。我也不知道這一叢叢的荒草,最終要傳授給我什麼。我只是喜歡,我只要表現。

這幅作品還是在激動的狀態下進行的,那種飄逸、那種瀟洒。我敢說,無論是多麼偉大的藝術家,也無法對此能憑空的編纂。我真的願意被每一片草葉上豐富的變化所誘惑,當太陽的光線微微的發生著改變,它給予我的總是一番惑人的景象。在它的面前,我永遠是一個無知的追隨者,我喜歡它、愛它。

作品《蒼生》,還是在佳境下進行的創作。表現繁亂是我的本領,在這幅作品的表現中,每一片草葉均有詳細的交待。所謂詳細的交待,就是主要的葉片都進行調子的處理,一般的葉片都有「出處」的交待。層次的處理,灰度的變化,在這幅作品中全部體現到位。

這幅作品仍是採用「留」的畫法,即反畫法。作品中的「留」,是按層進行的。由前到後,層層進行。當大的空間「留」完。再進行小的空間的「留」。當作品的表現進行到這個時候,再開始進行調子的表現。調子的表現,要分塊進行,要有耐心,要有整體的調子的控制能力。在這裡還要保持筆尖的細度和調子的灰度,不能有半點差池。

這幅作品表現中的難點,就是畫者必須要保持長久、高度的注意力。在表現中,我的眼睛常常由於過渡的疲勞而痛澀,然而,痴迷的狀態還是戰勝了身體因素。

庄稼院 Village courtyard

楊雨堂 中國寫實鋼筆畫畫家4——04年~13年

Dip pen and carbon ink on paperboard 10 x 14 7/8 inches (25.5 x 37.8 cm)

作品《庄稼院》是一幅反映農村生活的作品。從作品中所展現的農家小院,以及院內擱置的農家生活的物品,我們就知道這是什麼季節。一般在東北生活過的人都知道,東北的秋天是非常短暫的。像作品中描繪的和煦金秋,是不多見的,而且也是非常珍貴的。

這是一個令人歌唱的季節,我們通過「庄稼院」的收穫,就知道這裡的生活是多麼的安康。人們已經沒有更多的空間來盛放收穫的成果,隨意的擱置讓這塊「土地」更顯得粗獷。這裡的天是藍的,這裡的地是黑的,這裡的一切都附帶著天造的自然的本色。自然就在這裡,這裡就是自然。

《庄稼院》的創作過程同樣讓我激動。我喜歡這裡的粗糙,我喜歡這種凌亂,我喜歡讓這些不能講說的物體,來包藏著永遠不能說完秘密。也許我的所為不夠「人道」,也許我的想法有些怪異。然而,藝術的價值之所以永恆,其魅力就在於此。

這幅作品的構圖,是以院落中的堆放(橫向)和懸掛(豎向)的苞米,作為作品的主體的。它們的明度相似,一橫一豎,穩定了畫面的重心。左側的苞米樓子,雖然在畫面中極容易產生對稱之感,但是,由於其本身明度的灰暗,使得作品更為豐富。畫面兩側的鬆散物體(苞米秸和豆秸)的灰度與地麵灰度的吻合,使繁亂的畫面有了較強的主視點。

在作品的表現上,處於畫面中心堆放的苞米,是作品中的主要表現對象。表現這種物體,我是比較有經驗的。因為無論它的表象多麼的繁亂,我也不會受到矇騙的,我還是將其按一個整體來進行處理。懸掛的兩串苞米的處理與地上堆放的苞米是一回事,我都按整體方式來處理的。

作品左側苞米樓子的光感讓我激動,而且它的造型與豐富的質感更讓我急於表現。表現時,陰影中的物體還是我注意的重點。亮部的明度在整體關係把握之下,都進行了統一的考慮。其他物體的明度,在表現時也一併進行了處理。

由於創作時的狀態良好,致使這幅作品的完成愉快而又輕鬆。

倒影 Reflection

楊雨堂 中國寫實鋼筆畫畫家4——04年~13年

Dip pen and carbon ink on paperboard 10 x 14 7/8 inches (25.5 x 37.8 cm)

表現水中倒影的題材我已畫了很多,但是,純粹用寫實的手法將河水那種透明的、微波蕩漾的、若有若無的狀態表現出來,這還是第一次。其實,表現水中倒影的雜物,對於我來說並不困難。但是,若要表現好倒影在水中蕩漾的感覺,則需要觀念上的認可。因為表現這種效果不僅要靠技術,更需要認識上的進步。這一點上,我要感謝經常在我的觀念中,常常閃爍著的一些奇怪的念頭。這些不定的,難以捕捉的意念,往往在「關鍵」的時刻會產生一些不錯的想法,而且這些想法還真的很好用。

在鋼筆畫創作中,我最反對的,就是使用「技法」一詞。因為從事藝術創作的人,是不能從技法角度出發的。技法的使用,就是使藝術模式化、程序化。長久下去,會使作品喪失生命力,從而走向僵化。但是介紹作品《倒影》,我卻要介紹一下這幅作品表現的技法。

在近期的作品表現過程中,我感覺到一個欣慰的現象,就是使過一段時間的筆尖,要比新的筆尖好用。尤其在作品灰度的表現上更令我感到意外,它所能達到的效果,是深刻的、更是前所未有的,並且使作品的創作速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這個發現,不但讓我能夠克服很多曾經難以克服的難題,而且還為我研究作品的寫實掃清了障礙。根據這個發現,我對這種筆尖進行了仔細的研究。我發現使用經過一段時間的蘸水筆,筆尖會被磨偏,磨損的時間越長,磨損面越大,這種磨損面為傾斜度(每個人的執筆習慣不同,傾斜度會不同的)。用這種筆尖畫出的線條,會隨著斜面在紙上刮擦,將光滑的線變成自然「毛」狀。這樣繪製出來的作品,猶如用鉛筆做出的明暗漸變的調子,效果極為豐富。

作品《倒影》就是這種用筆研究的典型作品。在作品的下部,倒影的「尖梢」表現上,基本上沒有線的痕迹了。採用這種技法達到的效果,足可以達到觀念中鋼筆畫最難達到的程度,即千變萬化的灰度。

記憶 Memory

楊雨堂 中國寫實鋼筆畫畫家4——04年~13年

Dip pen and carbon ink on paperboard 11 x 15 3/4 inches (28 x 40 cm)

一個畫家要有感動,不但要感動別人,更要感動自己。擁有感動的情緒,才能創作出感人的作品。挖掘埋藏在內心的感動,就需要我們對世界傾注真情。一個人的感動究竟從哪裡來,這需要我們去研究。

一般人認為,只要我們具備了非常強的繪畫基礎,就能畫出好的作品。只要我們能從世界的名牌大學走出,就能成為大師,其實這是大錯而特錯的。這就像外行認為,凡是能熟練地掌握CAD軟體,就會用計算機畫出好的圖紙一樣。其實,所有的設計師都明白,這是不可能的事。

那麼,具備了雄厚的繪畫基礎,還缺少什麼呢?這是所有畫者在探索的事情。在人類社會中,最有價值的東西並不是金錢。一匹馬在戰火中勇於救主,一條狗在關鍵時刻為主人犧牲,這樣的事情不勝枚舉。它們不是人類,但是它們卻能讓我們感動並且銘記。

作品《記憶》讓我感動。這個感動不是《記憶》本身,而是來自遙遠時空的記憶。

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和母親曾住在東北的山溝里。有一天,母親要帶我走出大山,說去找我的父親。記得那天,我穿戴一新,母親帶我上了路。我們走了很久,當我實在走不動的時候,忽然在山坳的深處閃現出一個小小的灰色屋頂。母親說,那就是火車站。我記不得當時是什麼樣的感覺了,我只覺得周身在漂浮,眼前一片空白。

月台上,只有我和母親兩人。眼前的鐵軌長而閃亮,像兩條白帶飄向大山裡。我知道,這條鐵軌的一個盡頭,就有我的父親。我站在月台上,期待著、盼望著……。

山坳傳來的一聲長鳴,我欣喜若狂,火車來了!

火車真的來了。我「木」在了那裡,如同一台全自動的攝影機,瞬間啟動。眼前的一切,像一幀幀不可磨滅畫面,不停地印刻在我的記憶里。一列吐著白色煙氣的火車,鳴叫著出現在大山深坳的轉彎處……

人的一生都有一些永不能忘的情景,這些情景會隨著時間的久遠而愈加地清晰。什麼是生命中重要的東西,當我們遠離故土,在天涯海角感受到「曾經」的一瞬時,我們的生命會獲得升華。

兒時的時空,已離我遠去了,留下的只是不能忘卻的記憶。我常常去尋覓著曾經的感動,我希冀著奇蹟的發生。然而現實,只能讓我憑藉回憶將感動留在畫中。

瑞雪 Auspicious Snow

楊雨堂 中國寫實鋼筆畫畫家4——04年~13年

Dip pen and carbon ink on paperboard 14 3/4 x 19 3/4 inches (37.5 x 50 cm)

鋼筆畫的路一直在向前延伸,這條路的前方是哪裡,是天堂還是地獄,似乎很難有人說得清楚。我們研究前人的經驗,我們挖掘人類的歷史,我們探討自然的生命,為的就是要使自己在這條路上走得清醒,走得堅定,走得輝煌。然而這條路的岔道不盡其數,究竟哪一條路是我們所要走的,這令每一個走在這條路上的人都面臨著思考。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都有自己的世界觀。在這個世界上,大家都能講出自己行進的理由。然而在一定的階段,或多或少會出現這樣或那樣讓我們思緒混亂局面,這種混亂的局面往往不是來源於事物的表面,而是由內至外開始的。一般情況下,當混亂的思緒開始控制我們的行進準則時,我們就會懷疑自己,懷疑自己的行徑。這些情形的出現,主要原因就是我們的道路選擇出現了問題,雖然這條路仍舊有人在走。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有些路別人能走,而我們卻走不通,這些原因是由眾多因素導致的。那麼,如何選擇一條適合自己的路來走,這就是擺在每個需要行進人面前所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我在這條路上走得較為順利,方向掌控得讓自己滿意。在每一個岔路口,我都會輕而易舉選擇一條讓自己滿意的路來走,雖然這條路有時也充滿荊棘,但很快就變得通暢。行進中我會主動探索其他岔道的目的地,思考和判斷其他道路最終能抵達的境地,這樣不斷地進行,就是為了讓自己更好地把握好自己行進之途的方向性與正確性。

《瑞雪》的創作是探討我的鋼筆畫之路的繼續,這條路沒人與我同行,我只有不斷地與天地交融才能排除行進中的孤寂。這幅作品的創作與其說是物質上的還不如說是精神上的,因為在這(雪花)漫天飄舞的天地間,它已以美妙的畫面呈現在我的精神世界中,我沒有辦法不向世人講述這來自天地間的感動。

我生活在冬的世界裡,冬的一切融入在我的生命中,我愛這冬,冬感召著我,作為一個藝術的聖徒,表現它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這是我必須要走的路,因為我知道,只有這條路才能將我的心靈洗滌潔凈。

鋼筆畫的路在向前延伸,岔道密集並帶有誘惑性,但我堅信這感覺。

晨歌 Morning Song

楊雨堂 中國寫實鋼筆畫畫家4——04年~13年

Dip pen and carbon ink on paperboard 14 3/4 x 19 3/4 inches (37.5 x 50 cm)

走入冬的世界,是生命的驅使,也將是我的最終。這是多年來一直縈繞在心中的潛意識。我開始嘗試著冬的創作。

一個畫者能夠將自己審美的潛意識清楚化,並非是件容易的事。我們被某些事物感動,感動的「具體」往往很難說得清楚,特別是在模稜兩可的時候,更是一件困難的事。很多初學者在步入深一層領域的時候,往往就容易在這方面出現問題,並不是這些人能力弱、條件差,關鍵在於他們並沒有把一個人最重要的有價值的潛意識,當作頭等的問題來挖掘。他們關注的大多是技術、技巧和方式方法,事物的表面現象似乎是困惑他們的頭等大事。縱觀歷史,在人類的長河中所駐留的都是揮之不去的懷念。所謂的經典,就是駐存於我們心間的感動,這感動是不應有任何雜念的清純,它能喚醒沉睡在我們心底的良善,我們高尚了,從而趨於完美。

在創作中將自己審美的潛意識注入其中,是每一個步入成功的畫者所必須的。因為每個人的潛意識都有自己的成長環境和特殊性,這是自然的並極具價值的,注入其作品中,長久下去就會形成自己的個性、作品的個性、人文的個性,在社會的長河中定會閃爍其光芒。

將珍貴的潛意識從自己的思想桎梏中解放出來,是我們研究的頭等大事。潛意識的存在,不是清晰、持久的,往往在不經意間閃現出來。一般我們說藝術家思想是活躍的,他們的行為與常人有異,其實就是指這些藝術家們在釋放這些潛意識的行為。他們往往並不清楚自己的這些行為的目的,但是魔力促使,他們必須這樣而不能那樣,他們的作品一件件地問世了,那麼的生動,那麼的感人,從而恆遠。

我們探討一個畫者的潛意識,是嘗試著讓每一個畫者將自己最珍貴、最具價值的精華注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使之永恆。

牲畜用具 Livestock equipment

楊雨堂 中國寫實鋼筆畫畫家4——04年~13年

Dip pen and carbon ink on paperboard 11 x 15 3/8 inches (28 x 39 cm)

這是一個讓人困惑的素材,表現它決不僅僅為了顯示一個畫者的技術能力。這幅作品創作的確定,其意義是多方面的。鋼筆畫表現靜物的深度到底能達到怎樣的程度,就這幅作品來說,我們暫且移去思想方面的因素,僅就認識而言,也是極為重要的。鋼筆畫上升至真正意義的作品領域,其中一個主要方面,就是觀念的認知。觀念的認知,就是本質發生變化的開始。我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如果不在思想領域重新的進行修正,那麼我們的行進將會遭遇到來自各方面的阻礙。這是什麼緣故呢?難道我們看到的客觀事物是虛假的嗎?通過研究我們發現,客觀表象給予我們就是千變萬化的幻象,它們的存在總是以多彩斑斕的虛假包藏著微弱的真實,我在這裡將真實確定為微弱,就是這真實實在太難捕捉到了。任何領域的研究,其本質就在於發現。所謂的發現,就是揭示真實。在發現的過程中,發現會隨著發現者認知事物的能力和程度變化著。由於一個人的認知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狹隘性,所以對於一個發現者來說,他的發現永遠不是最終,由此,這個世界需要不斷地發現下去。

繪畫領域需要探索,需要研究,需要發現。一個微小的觀念更新,都會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為這個微小認知能使我們告別過去,從此步入一個新的輝煌。

作品《牲畜用具》的創作,就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它不但能將我本人的思考得以確認,同時也為學術的研究提供一點可參考的發現。鋼筆畫的表現能力,沒有可疑惑性,只要我們主觀能夠認識到的,它都能做到。所以說,主觀意識能力的提高是表現能力提高的關鍵所在,沒有思想的認識,最終難以讓我們走向高端。

能認識就能進步,是這幅作品的創作宗旨。認識就能改變我們的思想,認識就能改變我們的行為,為了讓我們更好地發現與創新,我們的認識就需要不斷地進行下去。

回家 Go Home

楊雨堂 中國寫實鋼筆畫畫家4——04年~13年

Dip pen and carbon ink on paperboard15 3/4 x 21 1/4 inches (40 x 54 cm)

鋼筆畫的美在哪裡,我的第一感覺就是樸素。樸素是一種美,是至高無上的美。這種美是簡單的,是質樸的。換句話說,天地間最能讓人感動的,就是來自於本質的真誠,這種真誠,就是樸素。在今天,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這種真美逐漸地被文明所掩蓋了。我們所聽到的、見到的,大多是生活中經過粉飾過的美,我們常常被這種美所迷惑,使之難以辨其原本。

鋼筆畫的創作,以黑白為主,這是它的主要特點。正是源於這個特點,走向樸素則是它的天路。這樣定義也許有些武斷,但是縱觀人類的繪畫歷史,能夠讓我們銘刻在心的作品,無不源於生活的基本共性——本質。

鋼筆畫作品《回家》,就是基於這樣的準則進行思考和創作的。這是一幅典型以樸素為準則的作品,同時也是一幅能夠讓心靈顫動的作品。它的美令人沉醉,表現它也是一個畫者的驕傲,因為它的美讓創作者受到了一次神聖的真美洗禮。

《回家》之所以讓我感動,就是因為它的樸素。這幅作品的命題是樸素的,源於它的普通。我們每天都要回家 ,無論這個家貧富與否,它在我們的心中永遠是最溫馨的象徵。這幅作品的情節是樸素的,源於它的季節。在這無華的嚴冬里,能讓我們動之以情的,一定就是真美,因為這裡沒有粉飾,沒有造作。這幅作品的表現是樸素的,源於它的本色。鋼筆線條所形成的黑白灰調子,將人類隱秘的情感由此揭示而出。

樸素之美,是本質的美,是聖潔的美同時也是最永恆的美。它所蘊含的美,是彩色世界無法替代的。表面浮華的生命常常是短暫的,最終必將被樸素所代替。

我想有個家

一個不需要華麗的地方

在我疲倦的時候

我會想到它

……

拉子 Lazi

楊雨堂 中國寫實鋼筆畫畫家4——04年~13年

Dip pen and carbon ink on paperboard 11 x 15 3/8 inches (28 x 39 cm)

在繪畫的研習上,由於靜物體在時空、光影等方面都處於一個相對靜止的狀態,所以對於觀察、探討、分析和理解客觀物體的內在和外在,都提供了最基本的學習方法,與此同時,靜物的學習也為接下來與繁雜體(動態)交流提供了一個過渡的平台。

靜物的學習與創作,要根據自己的目的去進行。我進行靜物的研究,其目的是為了檢測鋼筆畫的表現能力。檢測的目標主要有質感、光影、表現的效果以及畫面的觀賞性等。在上述的目標檢測中,質感的表現是排在第一位的。這並不是我不相信鋼筆畫的表現能力,其原因還是源於鋼筆畫在繪畫領域的觀念薄弱所致。我們對學術界解釋我們觀點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要拿出我們的「研究成果」,無論這個成果在我們看來有多麼的簡單。光影的表現相對也是重要的,在靜物的表現中,光影的分析更能讓我們對物體有著質的認識。在靜物的創作中,利用好光影對於作品的成功起著決定的意義。

關於表現的效果以及畫面的觀賞性,這本來不應該僅是靜物的問題,在這裡提出來,主要也是為了檢測鋼筆靜物最終進入收藏界的含金量。藝術家創作的作品,無論是出版印刷,還是贈送銷售,最終的本質是為了作品的流傳。今天我談到的收藏界,是一般普通意義上的收藏。如果我們的作品不具觀賞性或觀賞性較弱,那麼,這對未來作品的流傳定會造成負面影響。在這一點上,自然界很多現象常給我們以重要的啟示。山野中的鮮花,它們之所以能夠繁衍不息,重要一方面就是緣於它們的美麗。

鋼筆畫表現靜物,是鋼筆畫研究的一個重要的課題,也是檢驗寫實鋼筆畫表現能力的一項基本準則。鋼筆畫能否在藝術領域中成為一個獨立的畫種,靜物的表現是不容忽視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是書畫 的精彩文章:

張長史草書法帖欣賞
吉祥鳥工筆作品配音欣賞

TAG:聞是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