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演綁架,試探大人的界限,藏著家庭不恰當的教育方式
01
前幾天,四川樂山的一個媽媽突然接到一個電話。
這個電話差一點把她嚇癱了。
電話那頭,她的兒子邊哭邊哀求:
媽媽,媽媽,他們喊你拿五萬塊錢過來,現金。
掛完電話,一條簡訊很快又到了這個媽媽的手機上:
要想救你的孩子拿五萬元現金到火車站,否則你的孩子不保了。
沒二話,趕緊準備錢啊。
不僅要準備錢,還得央求綁匪,千萬千萬不要傷害孩子。
但是,想來想去,放心不下,還是選擇了報警。
警方快速介入。
結果令人吃驚,原來竟是男孩自導自演了這一場「綁架」的大戲,只是為了嚇嚇父母,順便換個新手機。
不少網友評論說:
這麼可愛的孩子不打死可惜了。
孩子作死?多半是欠揍。
真的這麼簡單嗎?
孩子的問題行為背後,一定藏著不恰當的教養方式,有問題的親子關係或者家庭環境。
02
我想說一個我遠房親戚的故事,跟上頭的新聞很相像。
我這個親戚家的兒子,出了名的「坑爹」。
他玩得最離譜的一次,是在他讀初中的時候,夥同一個小夥伴,向父母謊稱自己搞壞了別人家的值錢物件要賠償,愣是跟朋友一起從自己爸媽那裡騙到了一筆不小的錢。
直到後來偶然間知道了真相,他爸媽才曉得是被熊孩子騙了,狠狠地把兒子暴打了一頓。
熊孩子屁股都被打開花了,在床上躺了整整一個星期沒能下床。
然而,並沒有什麼用。
這孩子後來早早退了學,遊手好閒,只知變著花樣啃老,騙父母的養老錢花。
父母提起他就搖頭,甚至試過跟這熊孩子斷絕關係。
但是反反覆復,後面又是原諒又是給兒子買房子,托關係找工作的各種忙活。
為什麼這孩子的行為越來越失控,在父母面前反覆索要?
說起來,一切源於這對父母在孩子面前缺乏明確的規則和界限。這種教養方式,打從他們的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
覺得孩子的要求過分,不想滿足,於是會拒絕孩子。
然而一旦看著孩子很可憐,不忍心讓孩子傷心難過,於是就心軟,就妥協,就滿足了孩子。
他們也的確想過給孩子立規矩,也的確試過跟孩子說「不」,但是,這個「不」說得充滿了不確定。
一個事情是不定的,無常的,會反覆的,這會給孩子模糊的界限感。
因為不確定父母的那個界限究竟在哪裡,不知道到底會從父母那裡得到滿足還是拒絕呀;哪怕你嘴上說了「不」,鬼知道是不是真的呀會不會變呀,所以,孩子為了讓一件事能夠按照自己的心意來,就會出現各種作,各種鬧騰,各種探尋那個界限究竟在哪裡。
這就是親戚家的小孩從小到大內心頻繁經歷的體驗。
說起來,很像遊戲打怪。
你不知道打完那怪獸會不會蹦出個好裝備。按照你的經驗,有時會有好東西,有時不會有。
反正不確定。
反正,總要試一試才行。
03
有人說,你講的這些只是個例。那我再舉個尋常可見的小事。
商場的玩具店裡,一個小男孩賴著不走。
「媽媽,我要買小汽車。「
「不買了,你昨天剛買過了!」
「我想要這一個。」
「不行,今天不能買了。」
「我就要買……」孩子開始哭。
「哭什麼哭,說了不買就不買。」
孩子繼續哭,哭得更大聲了。
「你這個臭小子!好,買買買。」媽媽皺著眉頭,一臉憤怒,但是她還是給孩子買了單。
孩子喜笑顏開。
他成功了。
這樣的情形你可能不覺得陌生了。
這是生活中經常會看到的事。
經常是,孩子一鬧騰,大人就改變了初衷。
如果大人定下的規則總是輕易會改變,那麼孩子能學會什麼?
孩子很聰明。他們會不斷嘗試並找到那個點——那個讓父母改變的契機。
於是,他會不斷地去跟父母鬥智斗勇。
孩子的鬥爭技能一定會越來越好,因為父母「陪練」到位呀。
從這個角度說,樂山的那個男孩,他的「綁架自己」的行為,很可能是父母一手調教出來的。
更多的孩子,雖然做不出「綁架」這樣的事,但是他們會變得「難纏」,「脾氣壞」,「說一不二」,「想要什麼就一定鬧騰,要到手為止」。
很多父母認定,這些孩子是天生的熊孩子,不好管,他們沒意識到的是:
是自己留了一個缺口,讓孩子去突破邊界。
是我們充滿不確定的行為,讓孩子有了各種探索和找尋。
孩子小的時候,他們探尋父母界限的方式,可能還只是哭一哭,鬧一鬧。孩子大了,則就可能會花樣百出,各种放大招,各種實力坑父母了。
04
那麼,父母到底該怎麼辦?
很簡單——
確定的、一以貫之的規矩
如果一件事,你覺得可以順著孩子,滿足孩子,那就滿足他好了。
如果一件事,你覺得必須對孩子說「不」,那就溫和堅定地去執行你們的規矩。
記得,這個規矩不能隨意去變動。尤其不能看心情,或者因為孩子哭鬧而隨便更改。
當然,如果一個規矩,你覺得已經對孩子不適用了,或者有些苛刻了,或者反覆引發跟孩子的衝突,那麼就擺到桌面上來,去跟孩子商議一個新的、孩子能夠接受的規矩。
不怕孩子的情緒,接納孩子的情緒
執行規矩的過程中,孩子往往會鬧情緒。不要著急制止他的情緒,更不要害怕他有情緒。穩定地待在旁邊,確保孩子的撒潑行為不出格、不影響到他人就好。
這樣,我們就會給到孩子一個明確的信號:
我的爸媽是有清晰的界限的。他們決定好了的事情,是不可能再去討價還價的。於是,孩子也就不至於再去反覆探索。
最後想說的是,有些父母,他們在對孩子說「不」的時候會很糾結。
也許是自己小時候太過匱乏,所以下意識地希望儘可能多地滿足自己的孩子。
理智在說,這一次該跟孩子說「不」了。但一看到孩子哀求的小眼神,情感上就又覺得不忍心,不願看到孩子傷心。
這些家長不知道的是,適當對孩子說「不」,並不會傷害孩子;畢竟孩子的成長不可能一切順意,適當的挫折反而有助於提高孩子對挫敗的耐受力。
真正會傷害孩子的,是你說「不」的方式。
如果你總是充滿糾結,不確定,只會帶給孩子心靈上的困惑,並「教會」孩子去反覆試探你的邊界。
相反,如果孩子在跟你的互動中,早就清晰知道了,什麼是被允許的,什麼是爸媽明白說了不可以的,這個孩子會在關係中獲得更多的確定感,以及安全感。
這樣的小孩當然不會瞎胡鬧。
因為他們不需要通過不必要的鬧騰,去試探大人的那個界限,究竟在哪裡。
※班主任提醒:孩子有這5個習慣,有可能是隱形差生!
※當著孩子面換衣服、上廁所不關門,危害竟然這麼大!
TAG:名校家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