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中國「獨角獸」到底有幾分功力?
本文轉載自:華商韜略,作者:王田
近3年,國內的「獨角獸」公司以前所未見的速度奔涌而出。
獨角獸概念誕生於美國,是風投界的專業術語。特指那些創辦少於10年,且估值在10億美元以上的科技公司。
其命名的意義特指,這些創業公司帶來的價值、能量,就像神話傳說里的獨角獸一般稀有珍貴。
過去3年間,國內創業公司頻頻爆出巨額融資,不斷刷新創投市場紀錄,一批獨角獸企業迅速崛起。
但,有沒有「獨角」不一定,「有毒」倒是真的。
像最近曝光量有點高的滴滴,負面問題頻發,幾乎成了監管典型;
還有一些短視頻平台,為了追求爆款,屢屢出現低俗視聽產品,引發國家有關部門約談整改;
成功兌現、上市的前獨角獸們也並非高枕無憂。近日,港股一批獨角獸公司迎來大面積破發,其中不少企業都曾備受追捧。
光環之下,國內一眾獨角獸還來不及大展身手,就開始因為各種問題而展露敗相。
01.獨角獸集中爆發增長,承受的吐槽似乎比它們創造的價值還要多。
尤其是與獨角獸緊密聯繫的「燒錢」現象,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大規模批判。
人民日報曾評論,「如果不是貨真價實的獨角獸,過熱的投資或過高的估值到最後只會是流星一閃而過,落得一地雞毛。」
類似的話摩拜前董事長李斌也說過,他曾痛斥「燒錢補貼是互聯網競爭的萬惡之源」、批判「炮台型、炮灰型的投資少做,不要把事情搞得一地雞毛。」
就連沒少燒錢的劉強東,對此也有看法,他表示如果燒錢沒有建立任何競爭壁壘,沒有核心競爭門檻,錢燒得沒有任何價值和意義。
儘管警言不斷,燒錢的行業卻越來越大。燒錢並虧損的不止常見於團購、外賣、出行領域,其他行業獨角獸也在面臨「融資、燒錢、再融資、再燒錢」的死結:
比如在線教育。數據顯示,截至去年9月,該領域的融資次數已達147筆,但多數仍處於燒錢階段,行業火爆的背後是70%的企業存在虧損;
被稱為「新經濟五劍客」之一的互聯網醫療平台「平安好醫生」,是該領域最大的獨角獸,成立4年一直呈爆髮式增長,但難掩虧損現狀:3年累計虧損逾20億;
IT桔子《2017年獨角獸俱樂部》報告中指出:2017年124家獨角獸中,絕大多數公司仍舊虧損、沒有實現盈利。
正應了經濟學裡那句笑話:我們一直在虧損,但我們越做越大了!
如今,獨角獸企業這一現象越來越普遍——儘管估值超10億美元,業務觸角可遍布全球,但它們依舊在「燒投資人的錢,創自己的業」。
造成這種局面,過剩的資本難辭其咎。近年間,隨著投資渠道的缺乏,大筆熱錢爭相湧入PE/VC,藉此推動了一批企業的野蠻成長。
據統計,2012年至2015年,投資於中國互聯網公司的金額增長了5倍。2015年同期更是超過了美國互聯網公司的投資金額。
同年,中國有10000多家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公司。而在2000年,這個數字大約是100家。
資本迫切找到下一個阿里巴巴、騰訊。在其支撐下,多數獨角獸短時間內即可實現業務規模爆發性增長。為了維持這種增長,燒錢補貼就成了習慣。
實際上,如今一系列「有毒」現象,大多是創業公司為了快速爭奪市場份額而所做的手段。這些來自源頭的問題,很難徹底剔除。
有資本供給時,獨角獸尚且巨額虧損;當資金來源斷了,大批獨角獸幾乎只有死路一條。
辦法不是沒有,像劉強東說的,就算是燒錢,也得燒出個「核心競爭力」才有意義。
問題在於,當前大多數獨角獸欠缺「核心競爭力」。沒有資本輸血,它們無力生存。
02.當資本過剩時,邁入獨角獸陣營不再是稀奇事。
今年3月,科技部火炬中心發布的《2017年中國獨角獸企業發展報告》中,164家企業上榜,其中去年新晉獨角獸就有62家。
目前估值在 500 億美元以上的有 3 家公司,包括:小米科技、螞蟻金服、滴滴出行。
進入 2017 年以來,小米逐漸走出了低谷期,從 2017 年初發布小米 6,到小米之家遍地開花,再到去年 10 月提前完成了 1000 億人民幣的當年營收目標,手機出貨量穩定重返世界前 5,並連續創造單季歷史最高紀錄。同時,小米在海外市場的開拓也收穫頗豐,如在印度手機市場已經成為老大。種種跡象表明,小米已經迎來了「第二春」。在 2017 年樂視的智能硬體生態體系「潰敗」以後,小米已然成為該領域的唯一玩家以及全球最大智能硬體 IoT 平台。小米所構建的智能硬體生態體系是支撐其千億美金估值的關鍵所在。
此外,螞蟻金服的估值相比 2016 年的 600 億美金上升了 150 億,達到 750 億美元的高估值;滴滴出行在 2017 年拿到兩輪巨額融資,合計 95 億美元,估值相比 2016 年上升 162 億美元,達到 500 億美金。
在 100-500 億美元區間的有 8 家公司,分別為:美團點評集團、今日頭條、陸金所、菜鳥網路、寧德時代、快手、大疆科技、京東金融。
其中:美團點評在 2017 年 9 月宣布完成新一輪 40 億美元融資,估值達 300 億美元;今日頭條在 2017 年完成兩輪融資,分別是 10 億美元 D 輪融資,以及數億美元(據傳 20 億美元)E 輪融資,最新估值飆升至 300 億美元;
出身名門的陸金所上市傳聞不斷,目前估值 210 億美元;
同樣出身名門的菜鳥網路相比 2016 年的估值上升幅度超過 150%。阿里巴巴在 2017 年 9 月宣布,為進一步推進新零售戰略,向旗下菜鳥網路投資 53 億元,股權從原來的 47% 增加到 51%,並將在已投入數百億元的基礎上,未來五年繼續投入 1000 億元;
寧德時代作為中國唯一一家向國外乘用車企提供動力電池系統的企業,這幾年的發展異常迅猛。受益於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以及政策的利好,寧德時代抓住機會成長為國內赫赫有名的動力電池系統明星企業,估值高達 196 億美元;
快手作為 2017 年新晉獨角獸公司,其在去年的估值暴漲好幾倍。快手在 2017 年 3 月宣布完成 D 輪融資,由騰訊領投,而當時快手的估值為 30 億美元。但僅僅過了 9 個月,其估值就上漲到 150 億美元;
大疆科技可能算是這個 100 億美元俱樂部(鯨魚俱樂部)難得的標杆創業公司了:白手起家、技術領先、全球市場、獨立發展,希望有機會能真正成為下一個「巨鯨」。相比 2016 年的 100 億美元估值,大疆科技 2017 年估值有一定幅度提升,達到 120 億美元;
出身名門的京東金融和螞蟻金服背景相似,但兩者估值差距還比較大,這也讓京東金融成為一個有著較高投資天花板的標的。京東金融目前估值達到 100 億美元,相比螞蟻金服的 750 億美元的高估值,仍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接下來估值在 50-100 億美元的獨角獸一共有 12 家公司。如同「鯨魚俱樂部」一樣,這 12 家公司中有 11 家與 BAT 掛鉤。
分別是:微眾銀行、愛奇藝、鏈家網、口碑網、餓了么、摩拜單車、ofo 小黃車、威馬汽車、蔚來汽車、WiFi 萬能鑰匙、優必選科技。
微眾銀行、口碑網直接來自於騰訊及阿里巴巴體系;鏈家網得到百度和騰訊的投資;摩拜單車被騰訊投資;ofo 小黃車被阿里巴巴投資;威馬汽車、蔚來汽車均被百度和騰訊投資;WiFi 萬能鑰匙的股東獵豹移動被騰訊投資過;優必選科技拿過騰訊的投資。這 12 家公司中僅有聯影醫療和 BAT 沒有關聯,其背後股東大多數是國資背景的機構。
再接下來是 20-50 億美元的區間,一共有 26 家公司。這個區間算是最典型的細分行業龍頭聚集地,同時可能也是脫穎而出的創業公司所能達到的高點了,畢竟要實現 50 億美元的突破、估計必然要與 BAT 掛鉤了。
不過這 26 家公司中仍有 15 家有 BAT 背景股東,包括美麗聯合集團(美麗說和蘑菇街合併而成)、同程藝龍集團(同程旅遊和藝龍旅行合併而成)、微醫集團、鬥魚 TV、一下科技(秒拍)、淘票票、貓眼微影(貓眼電影和微影時代合併而成)、曠視科技、商湯科技、喜馬拉雅、滿幫(運滿滿和貨車幫合併而成)、土巴兔裝修網等。
它們分別是目前在垂直電商、在線旅遊、互聯網醫療、直播、網路票務、人工智慧、音頻、車貨匹配、互聯網家裝等垂直細分方向的龍頭,可惜很早就被收編了。
相對獨立一些的公司包括智車優行、柔宇科技、中商惠民等。此外其他公司大多數是拆分發展的,包括淘票票、金山雲、平安好醫生、銀聯商務、首汽租車等。
從 26 家公司分布來看,我們發現獨立的創業公司分布也僅僅佔比四分之一,算是有一席機會,但務必需要成為細分行業龍頭,否則將會面臨很大挑戰。
最後是覆蓋了最多公司的 10-20 億美元區間,一共有 75 家公司,佔到全部公司的 60%,可見大多數獨角獸公司其實也只是剛剛達到底線而已。
對於這個區間的公司,可能下一步是最危險的,一方面是剛達到 10 億美元邊界,估值隨時下跌可能性太大;另一方面如果業績與現金流不太好的話,退出榜單的概率就更大了
通常來說,獨角獸數量上的增長是城市或者國家的發展實力的映照。
但在中國,打造一隻獨角獸成了「流水化作業」——只要找准平台,創造一個概念,就能吸引來投資,繼而燒錢炒作,得到高估值,新的獨角獸企業就此誕生。
同期,國外一份榜單,似乎能更尖銳地說明問題。
全球知名風投調研機構CB Insights評選的2017年全球科技創業公司「獨角獸」榜單,中國僅有55家企業上榜。比國內榜單少了一半還多。
CB Insights表示,「獨角獸」並不僅僅是企業估值比較高,更重要的是企業商業模式具有獨特性,在所在行業具有獨特優勢和競爭力。
這樣看來,國內「一百多家」獨角獸也不能讓人「喜大普奔」了,反而令人擔憂。
《2017年中國獨角獸企業發展報告》顯示,164家上榜企業分布於18個領域,其中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大健康、文化娛樂和物流為集中爆發領域,數量佔比達到56%。
這些類別里,大健康、互聯網金融可以算是技術性較強的行業。但它們之中,不乏技術較弱的營銷平台充數。
而真正技術驅動型的行業里,新能源汽車9家,雲服務8家,人工智慧6家,大數據、智能硬體各自只有4家。加起來佔比不足20%。
儘管輿論一再強調燒錢不可取,一再強調要建立壁壘,但真正的技術流仍是少數。
今年4月,矽谷數據研究機構PitchBook發布一份報告,顯示2018年一季度,全球有17家企業躋身獨角獸,四分之一來自中國。
這5家國內企業分別是美萊網、曹操專車、鬥魚、趣頭條和遊俠汽車。它們的業務均基於流量平台服務。
同一榜單中,其他的國外獨角獸公司分布領域卻為:雲計算硬體/軟體存儲和分析數據解決方案、醫療科技、服務於視障人士的人工智慧技術開發、機器人自動化、物聯網感測器開發、癌症臨床數據收集分析……
各項數據均表明一個事實——涉及前沿科技的領域,中國獨角獸少之又少。換言之,擁有核心技術和競爭力的國內獨角獸少之又少。
這樣的境地令業界尷尬:當全球視AI為兵家必爭之地,加緊布局時;當人們在熱烈探討人工智慧、大數據及雲計算,誰能開啟下一個時代的時候——
全中國的人工智慧獨角獸只有6家。
03.在虛擬經濟的大潮下,打造獨角獸太過容易,而打造技術驅動型的則太難。
難在資本,也難在社會環境。
資本希望快速回報,但核心技術需要培育期,研發又需要重投入,這註定不是個「撈快錢」的行業;
大環境上,知名度成了獨角獸估值能否增長的關鍵。但硬科技獨角獸在曝光量上實在乏善可陳:技術壁壘倒是有了,但大眾熱度平平,資本關注更少。
從自身角度看,技術型獨角獸要活下去,考慮的不光是融資能力和清晰的盈利模式。
最難、也最強調一點——在不斷突破技術這條路上,要「耐得住寂寞」。
目前國內獨角獸排名前10的企業,寧德時代和大疆都是脫胎實體經濟、以技術為驅動的「硬」獨角獸。成功背後,是它們長期對技術的追求。
其中,專註於動力電池的寧德時代,號稱是國內最捨得投錢做研發的鋰電池公司,2017年,其研發投入超16億,凈利潤近40億。大眾、寶馬等國際巨頭,均是其合作夥伴。
寧德時代的創始人曾毓群不是科班出身,但經營事業期間念到了博士,如今已是業內知名專家,同時還任物理化學電源雜誌編委、亞洲固態離子協會理事、中科院物理所清潔能源中心學術委員。
寧德時代內部的學術氛圍相當濃厚,技術高層及領導,基本都是高學歷人才。這幫人做事喜歡講數據、論實驗成果。
與之對應的是,寧德時代體系下擁有907項境內專利及17項境外專利,正在申請的境內和境外專利合計1440項。
在核心競爭力的支撐下,寧德時代雖發展迅猛,但腳步異常穩健,作為即將登陸A股的企業,其上市前的估值已經超過千億。
世界潮流每天在變,流量平台總會推陳出新,但唯有技術創新與核心競爭力亘古不變。
技術決定產業走向,決定獨角獸的存亡。那些依舊活躍的老牌科技巨頭,更是深諳此道。
谷歌花了8年時間成為一隻獨角獸。最初它只是一個搜索引擎,15年後,它成了為數十億人安排生活的親密助手。
現在谷歌又一頭扎進無人駕駛和生物醫療,甚至不惜以投資50年甚至100年為目標。
在新的國際貿易背景下,當中國產業在上游受制於人,並寄望於未來實現彎道超車時,我們是否應該問問自己:
國內資本瘋狂熱炒的一百多隻獨角獸中,有幾家建立了成熟的盈利模式,能擺脫資本獨立存活?
TAG:陸想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