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八十年前今天、蔣介石下令扒開黃河大堤,想要水淹日軍、結果淹死89萬國人

八十年前今天、蔣介石下令扒開黃河大堤,想要水淹日軍、結果淹死89萬國人

告白:本號推送內容,預告見文後排程。

八十年前的今天,蔣介石下令扒開黃河。

==============================

今日導讀

國民黨軍隊為了阻止日軍,扒開黃河

沒有花園口決堤,就沒有1942年那麼大的饑荒

1942年的大饑荒,和1960年的人口非正常減少

河南歷來是個人口大省。

截至2017年末,我國大陸總人口為13億9千萬人,而河南全省人口就有1億8百萬。

河南人口多的原因在於:大部分地區位於黃淮海平原,地勢平坦、有大面積耕地,氣候適宜、適合人類生存。

這些優勢,也使得河南自古以來多次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眾所周知,我國有七大古都,而河南一個省就佔了三個。

在這樣的一個人口大省,如果遇到兵荒馬亂或者自然災害,極容易出現人間慘劇。

比如,1942年的河南大饑荒,就直接造成了大約300萬人的死亡。

造成這次大饑荒的直接原因是旱災,可如果只是旱災本身是不至於引起這麼大的饑荒。

河南人主要集中生活在洛陽以東、南陽以北這塊平原,這裡原本黃土地肥沃、水利灌溉設施完備,種樹時澆上一次水、接下來不用管就能長成大樹。

但在八十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38年6月6日,國民黨軍隊執行蔣介石命令、開扒黃河大堤。

6月9日,黃河被扒開。肆虐的洪水摧毀了農田,也把原來的水利設施破壞殆盡,使這片肥沃土地徹底失去抗旱能力,成了顆粒不收的「黃泛區」。

抗戰勝利後,1946年12月23日的《申報》2版,刊登了一篇文章《受災損失統計》。上面說:【中央社開封廿二日電】黃泛區廿縣遍地蔓草黃沙,被災損失,頃據豫建廳統計如次:受災面積達6505113畝,需要開墾面積2669178畝,戰前人口3121777人,現在人口 1786923人,急待還鄉人民1172687人,戰前村莊13439個,現在村莊7868個,現被水淹面積三百萬市畝,已涸面積2847178。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今天,我們來回顧一下1938年黃河決堤事件的始末吧。

1938年4月,李宗仁指揮台兒庄戰役大捷後,蔣介石匆忙把二十多萬中央軍調到徐州戰場,計劃借李宗仁勝利的餘威,和日軍在徐州做一決戰。

結果,日寇集結了三十萬軍隊夾擊徐州。1938年5月初,蔣發現自己的主力有被包圍的危險,於是決定放棄徐州。

1938年5月中旬,土肥原賢二率2萬日軍渡過黃河、意圖阻止程潛(1949年長沙和平解放時,任湖南省主席)部隊增援徐州。

不料想,由於孤軍深入,這支日軍鑽進入國軍的包圍圈。

這真是天賜良機!程潛摩拳擦掌,調兵布陣、準備以12萬的兵力圍殲土肥原的2萬孤軍。

如此軍力的巨大懸殊,程潛當時認為「就是吃也能把土肥原吃掉」!

蔣介石也對此信心滿滿,決定在豫東親自指揮一場戰役,一舉消滅土肥原。

誰知戰事展開後,蔣的兩支嫡系部隊(桂永清部、黃傑部)竟然臨陣脫逃,致使圍殲計劃落空。

蔣介石先後投入15萬軍隊不僅沒有吃掉土肥原的2萬日軍,反而讓土肥原的部隊一路開到了開封,製造了「戰爭史上一千古笑柄」。

開封被日軍兵臨城下時,蔣介石感到開封失守已成定局。而開封一旦失守,那麼鄭州也將危在旦夕。

蔣介石認為如果日軍佔據了鄭州,其機械化部隊將會沿著平漢線(平指北平、即今天的北京,漢指武漢)南下,很快逼近武漢。

而武漢,自從1937年11月國民政府部分核心機構由南京遷至武漢以後,已成為事實上的中國軍事、政治、經濟的中心,屯聚大量的戰略物資、機器設備等,一旦失守,就將「亡國」。

出於這種考慮,蔣介石想到要扒開黃河攔阻日軍。

實際上,這樣的計劃,在當時的國民黨陣營里早就有人提出。

時任第1戰區參謀長的晏勛甫(1949年武漢和平解放時,任武漢市市長)在自述中說: 1935年擔任武漢行營參謀長時,便有中日交戰時可決黃河之堤將敵隔絕於豫東,藉以保全鄭州之議案;1938年出任第一戰區長官部參謀長時,又和副參謀長張胥行以此計劃向程潛(時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建議,程認為可行,遂向蔣介石請示,蔣回電予以批准。

1938年6月3日,土肥原開始猛攻開封。蔣介石擔心一旦開封失陷,再扒黃河就會來不及,於是急忙打電話命令程潛扒堤,並告誡他「打破一切顧慮,堅決去干,克競全功」。

6月6日,國民黨軍隊開始執行命令、動手扒堤。

6月9日上午9時許,時任國民黨新八師師長的蔣在珍部在花園口決堤成功。

蔣在珍因此獲得賞金2000元。貴州解放前夕,蔣在珍以貴州省第二綏靖區副司令的身份起義。但起義後,暗中組織「反共救國會」、組織土匪叛亂,1952年被公審後槍決。

當時正是麥收季節,農民正在忙於收割小麥。儘管國民黨軍曾事先告訴附近村民撤離,但得知消息的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並且多數不願意拖家帶口離開故土,更捨不得拋棄即將收穫的勞動果實。

決口處的黃河河床本身就高出平地,加上當時正值雨季、上游漲水,突然而來的黃河大水,猶如從天而降。所到之處房倒屋塌,人員大量死亡,有的全村滅絕。

國民黨行政院善後救濟總署統計說:河南、安徽和江蘇3省44個縣受災,5.4萬平方公里範圍內盡受滅頂之災,1250萬人流離失所,89萬人死於滔滔洪水。

時至今天,在距離花園口將近50公里以外的新鄉黃河河務局的七層的陽台上,設立著一條「花園口決堤水位線」。

也就是說,當年、奔涌的黃河水到達50公里外時,水位還有七層樓高。

蔣介石一直到去世之前都不承認此事為國軍所為,宣傳說是日本軍隊乾的。

因此,蔣介石在當時被日本人罵為「人類永遠公敵」。

這次的人為決口事件,不僅讓千千萬萬的百姓死於非命,而且遺害多年。

此後,黃河徹底改道,花園口往下,不再有固定的河道,黃河在中原大地上滾來滾去,黃水漫流造成水道淤塞、湖泊滿溢、沙湮良田、生態惡化,豫、蘇、皖三省之間形成一個黃河任意泛濫的沼澤區,簡稱黃泛區

就這麼一個喪心病狂的事件,一直以來不斷有人為蔣介石辯護,甚至有人把扒開花園口的作用上升到了「挽救國家危亡」的高度。理由是,決口阻敵於平漢路以東,拖延了日軍攻擊武漢。

實際上,作為蔣介石嫡系的桂永清、黃傑兩支部隊如果當時積極配合程潛的部署,土肥原根本不會那麼輕易威脅到鄭州,甚至極有可能被全殲。

而事後,蔣介石將「天下第一師」的師長龍慕韓作為替罪羊槍斃,而本該為抵擋日寇而盡責賣命、卻臨陣逃跑的兩個軍長,蔣介石僅給予撤職查辦!

這也許只能算是荒唐,更荒唐的是,接下來,他竟然拿千千萬萬個無辜百姓的命去阻擋日寇的鐵蹄!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老百姓平時交著軍糧、養活這些軍人,到了需要他們出征殺敵的時候,蔣介石竟然為了保護軍人、以禦敵的名義親手將這些以前養活他們的民眾置於死地!

這是支什麼樣的軍隊、什麼樣的軍隊統領啊?!

這樣的人、根本就是不講天理,被日本人稱為「人類公敵」沒一絲冤枉!

扒開了黃河,真的阻止了日軍進攻嗎?

根據後來解密的日軍檔案,日軍原本就沒有佔領鄭州、然後順平漢線南下的計劃。

決口兩天後的6月11日夜,日軍就趁雨夜突襲、攻佔了長江下游的安慶,拉開武漢會戰的序幕。

隨後,日軍分三路對武漢完成合圍。四個月後,迫使國軍棄守武漢。10月27日,日軍佔領武漢。

蔣介石安全地「轉進」到了重慶。而他留下的黃泛區,則連年禍害著當地的百姓。

沒有花園口決堤,就沒有1942年那麼嚴重的饑荒。

有人不認可這個觀點,把原因歸於旱災、蝗災、通脹、軍征等。

事實是,這次的黃河決堤,讓原本富庶的豫東平原的萬頃良田沃土變成了沙灘河汊,無法耕種。接下來,經過大旱的炙曬,這些撂荒的土地就成為蝗蟲迅速孳生的溫床。

如果不扒開黃河,農田水利設施不被摧毀,即便遇到這麼大的旱情,也不會出現那麼大的災情;沒那麼多撂荒土地,也不致於後續出現那麼嚴重蝗災。

時有民謠描述慘狀:蔣介石扒開花園口,一擔兩筐往外走,人吃人,狗吃狗,老鼠餓得啃磚頭。


這篇文章的作者叫張高峰。

他還在文章中憤怒地指出:災旱的河南,吃樹皮的人民,直到今天還忙著納糧!

這次黃河決口也禍害了淮河。

有數據顯示,這次決堤把大約100億噸的泥沙帶到了淮河流域,使淮河幹流和許多支流淤塞。

從此以後,每到汛期,黃河洪水滾滾南下,淮河洪水漫溢橫流,黃淮大片地區都會被水淹沒。

直到新中國建立後,淮河還在為害一方。1950年,毛澤東一年中四次批示「治淮」。1951年5月15日,毛澤東親筆題詞:「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直到1964年,共產黨員的楷模、「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的焦裕祿,就是帶著蘭考人民群眾治理黃泛區的「內澇、風沙、鹽鹼」三害,而做出了感天動地的事迹。

有史以來,凡下令扒黃河的,都沒有好下場。

蔣介石扒開黃河,想要自保,但其實是自掘墳墓。國民黨在黃淮地區盡失民心,甚至讓河南民眾倒向了日軍。

1944年4月,日軍進攻豫中時,豫中農民就幫助日軍消滅了5萬國民黨軍隊。

儘管有人辯解說,那不是普通的農民而是土匪。可是,「水、旱、蝗、湯」作為當時河南民眾心中的四害,其中的「湯」就是說的國民黨軍隊、湯恩伯部,是不爭的事實。1944年,湯恩伯兵敗後惱羞成怒,把責任推到河南百姓身上、罵河南人都是賣國賊,也有史可查。

國共內戰開始後,黃淮河一帶的農民推著小推車上前線支援解放軍。

有人這樣說,如果蔣介石沒有扒開黃花口,就不會有1942年那麼大的饑荒;沒有1942年那麼大的饑荒,淮海戰役中就不會有那麼多小推車;沒有那麼多小推車,國民黨在淮海戰役中就不會損失那麼慘重、不至於那麼快地就退出大陸。

1942年的大饑荒對於後來還有一個重大的影響。

在這次大饑荒中,受災地區的新生兒不可避免地發生驟降,連鎖反應就是18年之後的1960年的新增育齡人口驟降。

育齡人口驟降,人口出生率就會驟降。

新中國建國初的三年困難時期,中原地區出現了人口非正常減少的情況,年之父認為這次的大饑荒也是應該考慮進去的重要原因之一。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家務 的精彩文章:

TAG:愛家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