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藝 > 艾草標準化人工栽培技術

艾草標準化人工栽培技術

艾草標準化人工栽培技術

艾草(Artemisia argyi)是菊科蒿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別名冰台(《爾雅》)、艾蒿、黃草(《埤雅》)、醫草(《別錄》)、灸草等,在我國具有悠久的葯食同源應用歷史[1]。艾草主要分布於亞洲東部,如我國大部分地區、朝鮮半島、日本、蒙古等地[2]。現代研究表明,艾草含有多糖[3]、黃酮類[4-6]、萜類[7-10]、苯丙素類[11]、甾體類[12]、脂肪酸類[13]等多種活性成分,具有治療潰瘍[6]、活血[14]、抗氧化[11,15]、抗炎[16]、抗菌[17]、抗癌和免疫調節[18]等生物活性。古籍及中藥典籍記載,艾草全草入葯具有溫經、去濕、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等作用,且因具有悠久的應用歷史,人們對其可接受程度高,用藥相對安全性較高,近幾年艾草的需求量大幅攀升。

艾草的產地分布極廣,除極乾旱與高寒地區外,幾乎遍及全國,可生長於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區的荒地、路旁、河邊及山坡等,也見於森林草原及草原地區,在局部地區為植物群落的優勢種。蒙古、朝鮮、蘇聯(遠東地區)、日本也有栽培。艾草極易繁衍生長,對氣候和土壤的適應性較強,耐寒耐旱,喜溫暖、濕潤的氣候,以潮濕肥沃的土壤生長較好。人工栽培在丘陵、低中山地區,生長繁盛期24~30 ℃,氣溫高於30 ℃時,莖桿易老化、抽枝、病蟲害加重;冬季低溫小於-3 ℃時,當年生宿根生長不好。

現在艾草的使用不僅僅局限於藥用,在食用、建材、家紡、日化等方面的用途也越來越多,野生艾草已經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人工種植艾草發展迅速,已經佔領了大部分市場。人工種植艾草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問題,不同地區、不同環境、不同氣候、不同季節生產的艾草含有的活性成分差異較大,且艾草的品質也各不相同。因此,亟需對艾草人工標準化種植進行研究,以便按照標準種植,獲得品質較好的艾草,滿足市場需求。河南南陽地處北緯32~33°,南陽市地處中原,屬於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季風進退與四季替換較為明顯。冬季乾冷,雨雪少;夏季炎熱,雨量充沛;春季回暖快,降雨逐漸增多;秋季涼爽,降雨逐漸減少。冬季時間較長,為110~135 d;其次是夏季,為110~120 d;春、秋季時間較短,各55~70 d。南陽年平均氣溫為15 ℃,最熱月7 月的月平均氣溫27 ℃,最冷月1 月的平均氣溫在1 ℃左右。常年降雨量800 mm,年無霜期220~245 d。古人曾以「春前有雨花開早,秋後無霜葉落遲」的詩句描寫南陽良好的氣候條件。河南南陽氣候條件適宜,對於宛艾的生長極為有利,適宜人工栽培種植。近年來,種植面積逐步擴大,宛艾種植面積已經超過4 666.67 hm2,形成宛艾品牌,標準化種植極其重要。本文參考相關的文獻和當地的種植技術,規範艾草的種植流程,對艾草標準化種植及其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選地整地

1.1 選地

艾草適生性強,喜陽光、耐乾旱、較耐寒,對土壤條件要求不嚴[19],但以陽光充足、土層深厚、土壤通透性好、有機質豐富的中性土壤為佳,肥沃、松潤、排水良好的砂壤及黏壤土生長良好。為了節約土地資源,應選擇丘陵等地區的荒地、路旁、河邊及山坡等進行合理布局,坡地和平地均可種植,也可以在房前屋後、田間邊角地種植。但是作為食藥用的艾草,栽培中除了要獲得較高的產量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保證艾草原料的質量安全及其藥效。因此,種植地塊周邊空氣應潔凈無揚塵,附近無居民生活污水和工業水污染,空氣質量應符合國標GB 3059—2012 的規定。

1.2 整地

地塊選好後,先進行深耕,耕深30 cm 以上。深耕土地不僅可疏鬆土壤,提高土壤溫度和保墒能力;還可以充分利用耕質土下積澱的氮、磷、鉀元素;同時,也起到部分除草作用,使當年的草籽基本上全部深埋,可除掉翌年50%左右的雜草。關鍵是將往年未分解的非艾草專用除草劑深埋於地下,解除其對艾草生長的影響。深耕時墒情過大,應適當進行晾(曬)垡,防止旋耙時耙不碎,出現過大的明垡和過多死垡,影響種植。

1.3 施肥

有農家肥的,可結合犁耙整地一次性施足腐熟有機農家肥30~45 t/hm2;或用腐熟的稀人畜糞撒一層作底肥。無農家肥的,可選用顆粒狀艾草專用有機肥,在深耕後、旋耙前,均勻撒施750 kg/hm2 左右。用作艾草有機肥的有效元素含量指標:有機氮磷鉀含量20%以上,氨基酸類含量超過20%,有機質超過20%,腐植酸大於5%,硫元素含量大於10%,不含重金屬等有害物質。

1.4 整畦(廂)

泥土耙碎後,開始整畦(廂)。畦(廂)寬5 m 左右(視地塊情況而定),便於人工除草和機械作業。每2 畦(廂)間開一淺溝,溝深20 cm 左右、寬30 cm 左右,便於防澇排水。每畦(廂)中間高、兩邊低(呈龜背形),高低差不超過1.5 cm,便於排溉。地塊四周宜開好排水溝,溝深50 cm 左右、寬60 cm以上,便於旱時灌溉、澇時排水。整地後,噴洒1 次艾草專用除草劑(遇水分解),對雜草進行封閉殺滅,10~15 d 後即可栽苗。

2 種苗繁殖

2.1 種子繁殖

種子繁殖應於早春播種,3—4 月可直播或育苗移栽,直播行距40~50 cm,播種後覆土不宜太厚,以0.5 cm 為宜或以蓋嚴種子為度。苗高10~15 cm 時,按株距20~30 cm定苗[20]。

2.2 分株繁殖

艾草分櫱能力強,一般1 株艾一年能分櫱成幾株至幾十株,可以作為分株繁殖的材料。因此,生產上大部分採用分株繁殖的方式,該方式也是目前人工栽培的主要繁殖方式。每年3—4 月,由根莖生長出的幼苗高15~20 cm時,在土壤濕潤時,最好是雨後或澆水後,挖取艾草全株按照行株距45 cm×30 cm 種植,栽培後2~3 d 若無降水要滴水保墒。

3 種植

普通種植行株距為45 cm×30 cm(7.5 萬株/hm2);密植行株距為45 cm×15 cm(15 萬株/hm2);合理密植行株距則為45 cm×20 cm(10.5 萬株/hm2)。每穴1 株。在黏性較大的黃土地或黑土地上,種植深度5~8 cm 左右;砂土地或麻骨石地種植深度以8~10 cm 為宜。

艾草種植時也可以半機械化作業。一人駕駛拖拉機帶犁開溝,一人擺苗,一人撒艾草專用有機肥(施有底肥的,可以不用再撒肥)。第一犁擺艾苗,注意犁開溝的間隔和深度、擺苗的間隔和深度;第二犁撒艾草專用有機肥,開溝深15~20 cm,使翻出的土剛好垵住第一犁的艾苗根;第三犁按第一犁標準執行,第三犁翻出的土剛好垵住第二犁的有機肥,依此類推,直至栽植完成。結束後應檢查有無露根現象,若有,及時用土封掩。

4 田間管理

4.1 中耕與除草

開春後,當日平均氣溫達到9~10 ℃時,艾根芽剛剛萌發而未出地面時(及時撥開地表觀察),保持一定的墒情,用噴霧機全覆蓋噴一次艾草專用除草劑封閉,切忌有空白遺漏。待艾苗長出後,若仍有雜草,則在3 月下旬和4 月上旬各中耕除草1 次,要求中耕均勻,深度不得大於10 cm,艾草根部雜草需人工拔除。第1 茬收割後,對仍有雜草的地塊,用小噴頭噴霧器,對艾草空隙間的雜草進行噴殺,防止噴濺到艾草根部;第2 茬艾芽萌發後,仍有少量雜草的,進行人工除草。除草劑應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使用,嚴禁不經技術指導,私自選用除草劑。緊鄰地塊其他農作物施用雙子葉或菊科除草劑時,嚴禁噴濺到艾草上。每茬收割後,地上仍有雜草,特別是帶有草籽的雜草,應及時收集,並堆集在地頭焚燒,嚴禁草籽落入田間。

4.2 追肥

每茬苗期,最好苗高30 cm 左右時,選在雨天沿行撒勻艾草專用提苗肥60~90 kg/hm2,若是晴天則用水溶化蔸施(濃度0.5%以內)或葉面噴施;遇到濕潤天氣,追肥也可與中耕鬆土一起進行,先撒艾草專用肥,再鬆土,鬆土深度10 cm。化肥催苗僅適合第1 年栽種的第1 茬,以後各生長期[吉山花瑤](即二季、三季等)不得使用化肥,否則影響有效成分的積累,降低艾草品質。

4.3 灌溉

艾草適應性強,且在種植之前已將畦(廂)面整成龜背形,有相應的排水溝,及時做好雨天、雨後的清溝排水工作,以防積水造成漬害。乾旱季節,苗高80 cm 以下時進行葉面噴灌;苗高80 cm 以上則全園漫灌。

5 採收

艾葉第1 茬收穫期為6 月初,于晴天及時收割,割取地上帶有葉片的莖枝,並進行莖葉分離,攤曬在太陽下晒乾,或者低溫烘乾,打包存放。7 月中上旬,選擇晴好天氣收穫第2 茬,下霜前後收取第3 茬,並進行田間冬季管理[21]。

艾草標準化人工栽培技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錢柳 的精彩文章:

吉慶果盆栽技術
牡丹休眠期怎樣修剪?牡丹的休眠期修剪

TAG:青錢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