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習慣的培養=履行家長制定的學習計劃表?
我依稀記得過年的時候回到老家,一進廚房找水喝便看到餐桌上貼著一張學習計劃表,我頓時對這張學習計劃表充滿了好奇,仔仔細細看下來之後大吃一驚。
令我吃驚的並不是這張學習計劃表制定得有多麼完美,而是因為這張計劃表的時間安排,幾乎要把一整天的時間排得滿滿的,而且每條任務都是固定的某個時間完成,完全不具有靈活性。
對著這張計劃表我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
……
這只是一個學齡前小孩子的學習計劃表啊,學習任務這麼重真得好嗎,這個年齡階段的小孩子最主要的活動應該是遊戲啊;
每天的時間都被排得這麼滿、這麼固定,萬一有突發事件發生該怎麼辦?比如家裡全家出門走個親戚,這時候孩子肯定不可能繼續執行計劃,那到時候沒完成的任務怎麼辦;
萬一哪天孩子特別不想學習跟家長撒了個嬌,家長一心軟算了吧今天放鬆放鬆,那這張計劃表存在的意義在哪裡;
……
太多的疑惑我就不多說了,總之,這樣的學習計劃表絕對是不合格的。
然而家裡的大人卻一致認為這張計劃表非常好,這樣執行下去孩子將來一定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成績優異,成為一名優秀上進的三好學生blablablabla……(此處省略500字)
你們是不是對培養學習習慣有什麼誤解。(黑臉)
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僅是制定一張「完美的」學習計劃表然後好好履行就能培養出來的,需要學生自身、學校、家庭、社會等各方面努力去完成。
那麼何為學習習慣?
學習習慣是指學生主體在較長的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相當穩定的學習行為。
學習習慣是指經過有意識的訓練和潛移默化陶冶所形成的具有相對穩定性、自動重複的學習行為、心理傾向。
學習習慣是在學習過程中經過反覆練習形成,並發展成為個體的一種需要的自動化學習行為方式。
不管這些概念對學習習慣作了何解釋,我們都能看出學習習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且還需要反覆的練習。
這樣看起來我們家長的做法似乎沒錯啊,讓孩子長期堅持,而且每天不斷練習。但是大家可以仔細回想一下,小時候有沒有被家長制定過學習計劃,最終堅持了多久,最終效果如何?
我今天就從家庭因素方面分析分析如何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
學習習慣的形成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按照認知心理學的理解,學習習慣的形成遵循以下模式:
按照這樣一種模式,學生的學習習慣形成包含著以下的基本環節:
(1)情景刺激的呈現;
(2)情景刺激被有機體感知;
(3)對刺激的解釋;
(4)對刺激的嘗試性反應;
(5)對嘗試性反應後果的感知;
(6)對反應後果的重新解釋並做出進一步反應;
(7)發展穩定的「刺激-反應」聯結模式,即固化為習慣。
如果把培養學習習慣比作搭積木,那麼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就相當於孩子每拿到一塊積木,都先觀察這塊積木長什麼樣子,讓自己的大腦對這塊積木有一個反應,然後再嘗試去把積木放在某一個位置,再對放完的結果進行一個思考,同時對下一塊積木的擺放產生了影響,如此反覆,就形成了一種穩定的模式,積木也就搭建好了。
那家長的培養方式有沒有遵循這種機制呢?
家長在培養孩子學習習慣上存在的問題
家長與學校配合不當
由於低年級學生年齡小,任何習慣都需要反覆訓練,在教師監督下養成的良好學習習慣,若在家得不到及時的鞏固與監督,很容易就會忘記。
在家中,父母的不恰當或者與學校教育不匹配的教育方式,使得孩子在還沒有強大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判斷能力的情況下,對環境的不良刺激做出了不合理的解釋。良好的習慣好不容易初步形成了,卻因為沒有得到有效的鞏固而功虧一簣。
家長的教育方式不夠規範
有的家長對孩子過於溺愛。孩子有時候不能自律,家長一心軟便也對孩子放縱起來,使得規矩難以執行。
機能主義代表人詹姆斯說過:「每一回破例,就像讓你辛辛苦苦繞起來的一團線掉下地一樣,一回滑手所放鬆的,比好多回才能纏繞上去的還多。」就好像好不容搭起的積木,由於失誤卻被碰掉了幾塊。
有的家長則對孩子過於嚴厲。每當孩子作業不認真,淘氣的時候,就表現的過於氣憤,對孩子發泄不必要的情緒,甚至用威脅的方式來糾正孩子的習慣。如你今天在不好好寫作業,就不讓你吃晚飯。儘管這些方式在大人看來十分有效,但卻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
家長過於重視學習的結果
大多數家長雖然知道學習習慣的重要性,但是他們卻錯誤地以為培養學習習慣是為了最終讓孩子獲得一個好成績。
學習成績固然能反應學習的一定情況,但其成效是短暫的,成績有好有壞,低年級學生學習的內容有限,成績也只是對部分知識的掌握情況。
錯誤地將所有規矩的制定的出發點落到成績的提高上,是不可取的,這會讓孩子對學習產生錯誤的認知,不利於孩子將來的發展。如果一開始搭建積木的方向就是錯的,那怎麼還能搭好積木呢。
正確的培養學習習慣的策略
家長與學校互相配合
家長可以通過校園論壇、專家講座等活動參與輔導,通過親身參與了解學校的培養舉措、目標實施和反饋等信息。當學生在家學習時,家長要儘可能與學校的培養工作保持一致,教師要求的學習習慣仍讓學生繼續保持,以確保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連續性。
制定個性化培養方案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個性特徵,家長要學會利用這些特徵,有針對性的培養他們的學習習慣。
例如:求勝心強的孩子在寫作業時卻拖拖拉拉,家長就可以利用這個特點,幫其制定一個作息計劃表,即便在作業未完成的情況下,時間一到也必須睡覺,第二天交作業時獨自承擔教師的指責。
家長要有耐心有毅力
家長常觀察、善溝通,了解孩子學習習慣中存在問題的原因,並與他們一起商議改進策略,而不只是發號施令,讓孩子跟著大人的指示去做。
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學習榜樣
在培養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過程中,「身教」比「言傳」要重要的多,父母對孩子言語教誨的影響力遠不及樹立優秀榜樣。
有些家長自身就存在很多習慣上的問題。
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自己卻經常「忘記」答應好孩子的事情;陪著孩子寫作業,自己卻在旁邊玩手機;讓孩子課後空閑時間學習,自己卻打遊戲、打麻將……
作為家長,一定要謹言慎行,以身示教,凡是不良的行為習慣,要及時自查與糾正,時刻規範自己的言行舉止,給孩子做一個好的參照,贏得信賴與尊敬,與孩子一起共同成長
要讓孩子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光是家長需要做得工作就很多,可不是一張有著諸多問題的計劃表就能做到的。
教育工作,任重而道遠啊。
參考文獻:
[1] 蘇思慧,金盛華.學習習慣及其形成的影響因素.《學科教育》.1999年第9期.
[2] 程少銀.培養小學低年級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有效策略.延邊教育學院學報.第25卷第1期.
[3] 梁宇,袁俊.淺談新課程下小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大眾科技. 2010年第1期.
[4] 申仁洪.學習習慣:概念、構成與生成.重慶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年第2期.
[5] 宛茹.小學低年級學生學習習慣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以新鄉市C小學為例.河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5月.
願你幸福,且充滿力量
——小舟和她的小狗琳琳(U?x?U)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