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誰的「畫語」?博物館兒童美育的「道」與「術」

誰的「畫語」?博物館兒童美育的「道」與「術」

2018年5月26日,「未來·我來——國際少兒繪畫展」在湖南省博物館正式開幕,在約1000平方米的特展二廳,展示了近200幅小朋友的繪畫作品,這些作品多來自於2017年FAC國際少兒繪畫大賽的部分獲獎作品及紐約FAC國際少兒繪畫大展的多國參展作品。根據湖南省博物館的官方介紹,在本次展覽中,孩子們通過手中的畫筆,描繪了自己心中未來世界的模樣。

《 北 京 城 市 》

馮煜畫 5歲 北京

展覽分為「我」、「童話」、「綠色家園」、「未來機器人」、「智能城市」、「海洋城」、「太空城」七個單元,每件展品的說明牌上都特地設置了「我說」的部分,呈現了兒童自身的創作想法和動機,以兒童的視角來解讀屬於他們自己的展覽,講述了兒童「自我」表達、心智成長的故事。

誰的展覽

無論是參觀還是參與博物館,都是兒童社會化的良好契機。對於一個面向兒童的主題展覽而言,展品和空間設計是否符合孩子的年齡層次和興趣點,是否將兒童的內在需求置於中心位置,不僅體現了博物館的水平,也彰顯了展覽的用心和對兒童的關懷程度。

展廳細節

根據湖南省博物館段曉明館長的介紹,本次展覽定位為教育展,即重在展品內容及其所延伸出的對社會教育和兒童美育的關注和思考。從這個維度出發,儘管展廳內的形式設計稍顯單薄,但整個展覽所體現的立意和遠瞻性著實令人耳目一新。縱然如此,在本次展覽中,我們仍然驚喜地發現,所有的展品高度均維持在1.3米左右,每單元的說明文字都以第一人稱的語言對作品內容作了梳理和整合,並以小作者的口吻對每一幅作品進行介紹,從觀展體驗、理解及詮釋等諸多細節處體現了博物館對青少年觀眾的人文關懷。

此外,在展廳的最後,特地設置了近300平方米的教育體驗區,面向前來參觀的兒童、親子家庭及普通觀眾,設置和開放了一系列的主題藝術教育活動,旨在從更多的角度、以更豐富的形式引導和啟迪孩子認識美、感受美、熱愛美、創造美。

創意精神獎勵

創意精神獎勵是指以建立良好心理關係為依託的創意獎勵,對孩子的創作、審美、勞動、精神塑造及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方面往往能夠產生巨大的影響。根據埃里克森心理社會發展理論,如果成人對兒童表現出的主動探究行為給予鼓勵,兒童就會形成主動性,為其將來成為一個有責任感、有創造力的人奠定堅實基礎。此外,人所共有的成就動機使得人們為了獲得他人的表揚獎勵或認可肯定而努力表現和完善自己是一種精神需要,而這種需要往往在孩提階段體現地尤為明顯。

在博物館特定的場館空間內,雖然無法如家庭教育中一樣給予孩子實質的獎勵,但是對孩子作品的肯定、包裝及展示已經足以強化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讓孩子們感受到自己的作品是足夠被重視的、自己的能力是被認可的,從而更能夠激發兒童對藝術的熱愛和創作熱情,提高對博物館的認同感和親密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意識到自己創作的影響力,並在家長、老師及博物館的引導下樹立健康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

誰的創意

想像是指人在頭腦中對記憶表象進行分析綜合、加工改造,從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過程。它是思維的一種特殊形式,而想像力則是一種思維能力。具體到兒童畫而言,在沒有經過範式思維訓練的情況下,繪畫往往是兒童思維的直接體現和自我情感的直接流露。換言之,兒童畫更能直觀體現出孩子們「心中的世界」。

從繪畫比賽和展覽的角度出發,或許確實應當選擇較為精美的作品進行展示,但是在這些作品中,除了兒童思維的本真表達外,似乎隱藏著更多值得思考的現象。尤其是在「未來機器人」和「太空城」兩個單元,我們彷彿可以從很多作品中看到相似的風格和元素。除了有明顯的定式技法訓練的痕迹之外,筆者不禁猜測,這是否也是受到了傳統「範本」思維的影響,而使孩子更習慣於將各種元素的疊加當作是自己的「創意」?

根據筆者在展覽現場的隨機抽樣提問,有些小朋友在提起創意畫的時候,會有「不知道從何畫起」的困惑。但同時,我們在畫展中也看到了很多基於生活經驗和思考的優秀作品。可見,對生活的觀察和感受於創意而言同樣十分重要。除了巧妙利用「范畫」進行技法訓練和素材積累的指導外,從小處著手,培養孩子觀察細節、大膽聯想和表達,並逐漸引入更深層次的思考和創作,真正呈現出屬於自己的「創意」,或許是家庭美育和學校教育更應當給予重視的問題。

誰在發聲

在以往很多的兒童畫展中,都會限定主題並擇優而錄,最終呈現出的結果似乎更接近於成果彙報,即「由成人主導的兒童展覽」。本次少兒畫展自然也不例外。在遍觀了展覽中大量的精美作品後,筆者不禁產生了一些疑問,這是 「孩子眼中的世界」還是「成人選擇看到的孩子眼中的世界」?誰才掌握著展覽的「畫語權」?

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鄭勤硯女士對此解釋道, FAC作為一個國際繪畫比賽,其獲獎的名額是有限的,除了創意之外,也會考慮到構圖、配色、技法等多方面的因素,並對作品進行篩選。而這一選擇的過程本身也是對兒童審美的引導和激勵,於鼓勵創意而言,二者並非悖論。

考慮到孩子們對作品的理解會有不同,湖南省博物館對本次展覽特地沒有安排講解,而選擇給予孩子足夠的空間去理解屬於他們的世界。但展廳內,家長和孩子對於作品的不同解讀也引起了筆者的關注。在展覽現場,有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前來參觀,二者間的交流大致可以分為三種對話關係:

孩子解釋,家長傾聽;

孩子和家長一起討論;

家長解釋給孩子聽;

根據當天展廳內的情況,很顯然,第三種情況最多,第二種和第一種較少,而孩子單獨看展的情況寥寥無幾。參觀過程中,筆者隨機跟蹤了幾組家庭,其中,解釋給孩子聽的家長中,大部分解讀都並非原作者在「我讀」(展牌)上的介紹,或加入了自己的理解。事實上,人在不同年齡層次所具有的理解力和表達能力都存在著較大的差別,如果以完全的成人視角審視兒童創意,再將這種理解轉述給兒童,最終呈現的究竟是誰的作品?在這個過程中,被忽視的不僅僅是原作者的創作意圖,或許,兒童觀眾的理解、表達和認知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在筆者看來,無論是何種形式的兒童作品展示和美術教育活動,其目的都應當基於珍視和保護孩子在成長階段的個性化特徵,培養和鼓勵孩子在創作過程中的想像、表現和審美能力,真正使得孩子在美術創作中獲得自由、快樂、情感寄託和自信增長,並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孩子熱愛藝術和文化、擁有美好的品質與健康的精神。而在這一過程中,相較於家長對孩子的單向傳遞式解讀,應更重視兒童的聲音,讓孩子試著自己理解看到的世界並據此進行二次創作,從而更好地幫助孩子提升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和創造能力。不偏不倚,全面培養,這才是兒童美育應有之義。

結語

就本次展覽而言,無論是場地的級別、展示的規模、細節的設計還是配套的活動,都體現了湖南省博物館對於兒童及其所代表的「新公眾」的極大重視,在肯定了兒童創作的同時,對孩子們未來發展的激勵作用無疑是巨大的。根據段曉明館長的介紹,本次畫展是湖南省博物館第一次集中大量地展出非文物類的展品,以期能夠在展示之外啟發更多的孩子發現、感受和創造美,並培養他們對於博物館的認可度、提高參與度,拉近與「新公眾」的距離,使博物館真正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可以說,此次少兒畫展的舉辦,本身已經是一種進步的嘗試與成功的探索。

附註:

兒童社會化(socialization of children)是指兒童獲得基本運動技巧、語言能力、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概念的過程。

參考文獻

[1] 藍武芳. 博物館為低齡兒童的展覽設計[C].廣西文博 第一輯. 2017.

[2] 張富洪. 積極心理學視閾下學前兒童家庭創意獎勵研究[J]. 教育評論, 2016(8):86-89.

[3] 周婧景. 博物館兒童展覽展品資料研究[J]. 中國博物館, 2014(3):60-66.

[4] 伍時安. 讓心靈插上想像的翅膀--兒童創意畫教學策略[J]. 美術教育研究, 2014(14):165-166.??

作者&編輯:閑凝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弘博網 的精彩文章:

高曉松與樊建川,將軍與毛毯,博物館與我們

TAG:弘博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