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違了,邏輯常識:表揚一下2018年全國Ⅱ卷作文題 | 短史記
圖:2018年語文全國Ⅱ卷作文題。圖片引自《重慶晚報》微信號
文 | 諶旭彬
2018年高考語文科目的考試已經結束。
很多人吐槽全國Ⅱ卷的作文難度太高。
該作文題的具體內容如下:
「二戰期間,為了加強對戰機的防護,英美軍方調查了作戰後倖存飛機上彈痕的分布,決定哪裡彈痕多就加強哪裡,然而統計學家沃德力排眾議,指出更應該注意彈痕少的部位,因為這些部位受到重創的戰機,很難有機會返航,而這部分數據被忽略了。事實證明,沃德是正確的。
「要求: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於800字。」①
這其實是一道難得的、非常棒的作文題。
因為,在此之前,「邏輯常識」已從中學語文教學中消失了整整三十年,也從未在高考語文試題中出現過。
久違的「邏輯常識」
與以往的高考作文熱衷於提供各種雷人的心靈雞湯作為素材大不相同,
這道題的素材取自一段真實的歷史。
素材中提到的
統計學家沃德,即著名的數學家Abraham Wald(1902~1950)。
他
出生於克盧日(今羅馬尼亞,當時屬於奧匈帝國),
是一位猶太人。納粹入侵奧地利後,他選擇移民美國繼續從事數學研究。1940年代,美國成立了「普林斯頓統計研究小組」(Statistical Research Group.Princeton,簡稱
SRG-P
。後來又成立了第二個Statistical Research Group.Princeton,Junior,簡稱SRG-Pjr
)。
該組織被置於國防研究委員會(National Defense Research Council)之下,目的是將統計方法應用於美國的陸海軍作業。
Abraham Wald被招募進入該組織,並於1943年以統計學的方式,向軍方指出了真正應該強化保護的飛機部位。也就是前述全國
Ⅱ卷作文素材所提到的情節。
圖:Abraham Wald教授
1980年,美國海軍分析中心以備忘錄的形式,重印了
Abraham Wald當年留下的關於該事件的論文資料。
海軍分析中心在前言中寫道:
「(亞伯拉罕.沃爾德)的這項工作從未在外部發表。雖然他的原始備忘錄有其他副本,他的方法論也已被應用在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之中。海軍分析中心出版這份備忘錄,不僅僅是出於歷史方面的原因,也與他的方法論仍有現實價值有關。」②
作為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首次在作文中出現的「邏輯常識」
題
,素材中的這個故事,在統計學上被稱作「倖存者偏差」——軍方關於彈痕的統計,只包括了平安返回的戰機。那些給飛機造成了無法返回的致命傷的彈痕,並沒有被統計到。所以,僅僅依靠這些倖存飛機身上的彈痕數量,來判斷機身何處最應該被加強,是不科學的。所謂「倖存者偏差」,實際上是一種邏輯陷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近數十年來,我們也曾頻繁掉入此種陷阱。
比如,偽科學「地震雲」作為一種「日本民科」,自1977年被引入中國後,肆虐中國教育界四十餘年,關鍵原因,就在於那些熱衷於報道「地震雲」的媒體,缺乏邏輯思辨能力,看不見「倖存者偏差」
——他們所見到的關於「地震雲」的統計,只包括了與地震存在時間先後關係的那些雲,未發生地震而出現的那些性質相同的雲,數量明顯更多,但它們未能在「民科」們的研究中「倖存」下來。圖:《光明日報》刊文力挺所謂的「地震雲」
早在1970年代,日本地震學界就已指出,「地震雲」是徹頭徹尾的偽科學,「作個統計就可了解,雲和地震的關係純屬偶然」。中國地震學界也持相同看法。
但學界的看法,架不住一些媒體從業人員缺乏邏輯常識,看不到統計數據中的「倖存者偏差」,對「地震雲」一再吹噓;也無法遏制「地震雲」進入中小學校的自然、地理、科學教材。於是乎,「地震雲」竟成了八、九十年代初高中生腦中的一種「科學常識」,令人嘆息不已。③此外,中國當下的成功學領域、醫療保健領域、歷史學領域,都可以說是「倖存者偏差」這一邏輯陷阱的重災區。
圖:美國海軍分析中心1980年出版的
Abraham Wald教授論文的目錄
中學語文教育,曾經開設過邏輯課
邏輯之所以重要,在於它是一種基礎工具,教人如何正確地思考和表達,也教人辨識謊言與欺騙。
邏輯常識,是現代基礎教育必不可缺的組成部分。
20世紀初,形式邏輯傳入後,晚清、民國的教育界,也將邏輯學納入到了大、中學校的正規課程之中。
1970年代末,邏輯課在大、中學校緩慢復甦。
1981年,教育學家張志公曾撰文,大聲呼籲「中學生應該學點邏輯」。鑒於教材、師資匱乏的現實,他建議暫時由語文學科來承擔普及邏輯常識這一重任
:
「在中學普遍開設邏輯課顯然是不可能的,……由語文學科明確地把邏輯訓練和簡要的邏輯知識的教學任務承擔起來,是可取的。」④
1982年10月12日,
《人民日報》也刊文呼籲「要儘快在中學開設形式邏輯課」。
文章沉痛指出,中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水平之低下「令人吃驚」:
「近年來,教育界已有人在上海和北京的某些學校,對中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狀況分別做了調查。結果表明,抽象思維的能力和形成概念的能力很低,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相應的審題能力和判斷力很差,推理和論證的能力很為缺乏。同上述各種能力的缺乏有關,目前中學生組織思想和表達思想的能力也很為欠缺。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編輯室曾對中學生語文狀況做過調查。從調查取樣的三百篇作文來看,很多學生在智力的發展上有以下幾種缺陷:(1)觀察和理解的能力差;(2)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差;(3)思維和表達能力差。三百篇作文反映的情況有一定的代表性,基本可以體現當前我國大多數中等學校學生語文的實際水平。
水平的低下是令人吃驚的,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值得引起普遍的注意。
該編輯室還選了三百份測驗卷,從語法、修辭和邏輯知識等方面了解中學生的情況。調查的結果表明,大多數學生基本上沒有掌握最起碼的語法、修辭、邏輯知識,更不會在實踐中運用這些知識,用詞不當、句子不通順的情況相當嚴重。邏輯方面的錯誤主要是概念不清,邏輯關係模糊,主賓概念不相應。總的看來,除少數基本上符合評卷要求外,大多數水平低下。」⑤圖:《
人民日報刊
》文呼籲中學語文講授邏輯常識此後,中學語文教學開始漸漸增入邏輯常識方面的內容。
但好景不長,1988年,中學語文教材再次刪除了有關邏輯學的教學內容。一些「專家學者」,甚至提議連帶師範院校課程中的邏輯學也一併取消。
此次刪除,讓許多一線中學語文教師深受打擊。他們在1988年留下了許多痛徹心扉的文字。比如,有人如此寫道:
「正準備寫一篇文字呼籲加強中學邏輯知識教學,不料修訂後的《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卻將中學語文課中的邏輯知識刪掉了!……據說,中學語文刪掉邏輯知識是為了降低難度……『讓學生真正紮實地把基礎知識學好。』
(參見1987年1月22日《中國教育報》)
我以為這個理由是不可思議的。……(邏輯)可以幫助人們去正確地進行思維並儘快獲得新知識(包括學習和發現發明),更準確嚴密地表達和論證思想,更敏捷地識別和糾正錯誤,它是給人們提供科學方法的一門基礎學科。……總之, 我認為中學決不能沒有邏輯知識的一席之地。」⑥還有一些語文教師,在失望中尖銳地抨擊了中學語文教材自身所犯下的邏輯錯誤,無奈地感嘆道:
「建國也有幾十年了,為什麼就一直這樣糊裡糊塗地在編、在教、在學……而且還編得、教得、學得津津有味!這難道不確實說明了我們這個民族輕形式邏輯、思維習慣有點兒問題嗎?這難道不確實說明我們的編者、教者、學者,乃至整個民族,不但不應該刪除邏輯知識,而且應該大力地、急迫切地普及邏輯知識嗎?」
⑦這些聲音並不足以讓事情好轉。
進入90年代,很多大學的邏輯課,也從必修課變成了可有可無的選修課。1998年,漢語言文學專業(師範類)基礎課程中的邏輯課,也被取消了。⑧
此次全國高考語文
Ⅱ卷作文題,再次將邏輯常識,推到高中生們面前,
不管有意無意,終究是一件好事
——知曉了「倖存者偏差」,多少有助於他們避開這世上的諸多陷阱
。當然,考生們吐槽這道作文題難度太大,也是情有可原的。
畢竟,
中學語文教材上一次講授
邏輯常識,已是整整三十年前的事了。圖:2017年法國高中會考(Bac)作文題。左,文科題目三選一:1. 觀察是否足矣了解?2. 我有權做的一切是否都是對的?3. 請就法國思想家、哲學家盧梭 《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的一段選寫一篇論文。右,理科題目三選一:1. 捍衛權利,就是捍衛自身的利益?2. 我們能掙脫自己的文化嗎?3. 請就法國哲學家米歇爾·福柯《言論及寫作集》中節選寫一篇論文。
這些題目不僅僅考察邏輯常識,更考察對學生運用邏輯常識進行現實思辨的能力。
注釋
①新華網:《重慶高考語文作文題出爐:「倖存者偏差」》http://m.xinhuanet.com/cq/2018-06/07/c_1122951555.htm
②Abraham Wald教授的論文下載地址:http://www4.ncsu.edu/~swu6/documents/A_Reprint_Plane_Vulnerability.pdf
③
偽科學「地震雲」在華肆虐四十周年
,《短史記》2017年8月22日。
④張志公,《承擔邏輯訓練的任務是可取的》,《語文戰線》1981年第7期。
⑤曹德錚,《要儘快在中學開設形式邏輯課》,人民日報1982年10月12日第五版。
⑥王金華,《中學語文課中不應刪掉邏輯知識》,《邏輯與語言學習》1988年第3期。
⑦嚴戎庚,《中學語文課必學邏輯之反證》,《思維與智慧》 年第1期。
⑧曾昭式,《中國現代文化視野中的邏輯思潮》,科學出版社,2009,第188頁。
推薦閱讀
請將不講邏輯的文言文,移出語文教科書
事實不清,邏輯混亂,2017年高考歷史題令人失望
※把岳飛稱作「民族英雄」,遮蔽了他更大的歷史價值
※孫殿英盜慈禧墓後,真送夜明珠給宋美齡了嗎?
TAG:短史記 |